來源:人民網-人民健康網
2020-11-25 10:09
對於心臟不好的人來說,冬天可是一道坎兒,因為心臟病容易在冬季突發,且病後治療效果較差,甚至會有致命威脅。那麼在冬季,如何打贏心臟保衛戰呢?
冬天心臟要過「五道坎」
火箭軍總醫院心胸外科主任醫師陳秀:冬季,要防止心腦血管疾病發生,我們的心臟在寒冬就要過好「五道坎」。
溫度坎
研究顯示,在寒冬季節,心臟病突發事件比其他季節高兩三倍。由於室內外溫差大,加之氣候乾燥,人的生理機能反應比較遲緩,時常處於應激狀態,這樣就加大了心臟的負荷。對於患有心腦血管疾病者,可造成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痙攣,使得原本因粥樣硬化而狹窄的血管更加狹窄,甚或發生閉塞、斑塊破裂,從而發生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要護好頭部、手部、腳部。外出時要戴手套、帽子、圍巾,穿大衣,睡前用熱水燙燙腳,夜間上衛生間時要穿上衣服,洗澡時先放熱水,等水溫合適後再脫衣服。大風降溫時,不要迎風行走。
睡眠坎
高質量的睡眠就相當於給心臟充足了電,每晚保證7~8小時的睡眠對健康最有利。美國一項調查顯示,睡眠時間過長或過短都會增加患心血管病的風險:每天睡眠小於6.5小時的人,心血管病的發病率上升15%,冠心病的發病率上升23%;每天睡眠超過9小時且睡眠質量較差的人,心血管病的發病率上升63%。
呼吸坎
呼吸道感染在冬季高發,導致肺組織的氧交換能力降低,容易誘發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
調藥坎
血管遵循「熱脹冷縮」原理,天氣變冷時,會使血管收縮更明顯,進而導致血壓升高、波動明顯,原有的藥物劑量並不一定能控制和管理好血壓。因此,當天氣劇烈變化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除了要按時、規範用藥外,還要根據氣候變化,在醫生指導下調整藥物,千萬不能自己在家隨意調整藥物劑量和種類,以免發生意外。
運動坎
持之以恆的運動可以改善心臟功能,不要因為天氣寒冷而久臥不動。心臟功能不好的人要在太陽出來後再運動,運動強度要適當,時間應控制在1小時以內,最好選擇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運動。遇大風降溫天氣最好不出門運動,可以在室內適當活動。
如何打贏冬季心臟保衛戰?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外科主任醫師孫宏濤:人體的心血管系統對外界溫度的變化很敏感,所以冠心病在冬季高發。寒冷會刺激冠狀動脈,致其易痙攣收縮,若冠狀動脈原有嚴重狹窄,則並發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就增大。此外,寒冷會令人體的外周血管收縮,從而使血壓上升,心臟負荷增大,增加了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發生率。
值得注意的是,冬季北方地區晝夜溫差大、室內外溫差大,還有很多北方老人有去南方進行「候鳥式」遷徙避寒的習慣。由於人體溫度調節系統處理突發情況能力有限,突發溫度變異會帶來人體相應變化,例如血膽固醇、心率和血小板黏度均增加,則機體免疫能力下降,因此一日內較大的溫度變化可以導致心臟病發作。
高血壓患者在冬季要尤其注意定期服用降壓藥,避免血壓波動,增加心肌耗氧量,導致心絞痛的發生。建議在氣溫驟降及季節更替時,高血壓患者務必要加強血壓的自我監測,密切關注血壓值,警惕因外界溫度變化所致的血壓急劇變化。如果發生血壓值急劇升高,要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用藥方案,避免隨意用藥釀成危險。
針對準備在冬季由寒冷地區到溫暖地區居住、休閒旅遊的中老年人,建議在出發前全面接受體格檢查,有心腦血管閉塞或重度狹窄者應遵從醫生的指導。
每天午時暖暖膻中 預防心臟病冬季發作
河南省中醫藥協會養生保健分會副會長呂沛宛:推薦一個預防心臟病冬季發作的小方法,不妨一試:立冬節氣(11月7日)後,每天午時用電暖寶暖暖膻中穴15~30分鐘,一直到次年春分停止。中醫認為,膻中穴有理氣活血、寬胸利膈、通心絡、寧心神的作用。
電暖寶一般一次充電5分鐘,放到被子裏可持續散熱,剛開始較燙時應用毛巾包裹,待溫度稍降,可直接放到睡衣外對應的穴位處,一般一天充電一次,用完即可。市面上賣的電暖寶直徑有9厘米、12厘米、15厘米的,推薦大家用12厘米的,更便於使用、擱放。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使用電暖寶時,心臟有不舒服的情況,必須馬上停止。但如果一移走電暖寶就難受,可以繼續溫暖穴位。總之,溫穴位時以自我感覺身體舒坦為度,還要注意防燙傷。
此外,心臟不好的人群冬季還要注意,鍛煉最好等到太陽出來以後進行,上午9~10點比較合適,避開淩晨到早晨發病率最高的時段;不要用冷水洗臉,以免冷水突然刺激誘發心絞痛;洗衣、洗菜時,不要長時間把手泡在冷水裏,最好用溫水。
心臟不好,運動從下肢開始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袁華:心臟病患者運動應自下而上,即先從下肢運動開始,再過渡到上肢運動。因為進行上肢運動時,血液回流到心臟較容易,僅需要心臟搏動和胸腔吸氣運動,產生負壓吸引即可。因此,一旦上肢運動過度,就容易導致大量血液回流至心臟,增加心臟耗氧量,進而增加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概率。下肢運動則不然,一方面由於重力作用,另一方面因為腳部血液返回心臟的路程較長,再加上回流過程中有腹壓的阻力,所以腳部血液需要有足夠的壓力才能順利返回,相較於上肢運動來說,單次動作回流至心臟的血液就會較少。所以,進行下肢運動誘發心血管事件的概率更低,相對來說更安全。
體力較弱且處於恢復期的心臟病患者,推薦以耐力性有氧運動為主,步行就是不錯的選擇。患者可自由步行或在活動平板上步行,速度以80~100米/分鐘為宜,目標距離可逐漸增至2000~3000米。還可做走、跑交替運動,步行1分鐘與慢跑半分鐘交替進行20次,總時間30分鐘,走路速度以50米/分鐘為宜,跑步速度應控制在100米/分鐘以內。出院後或體質較好的心臟病患者,除上述運動外,還可進行以下項目:1.下蹲起立。扶牆(或其他物體)下蹲,然後起立,每組10次,共3組。2.仰臥收腿。取仰臥位,雙手放在體側,屈膝向胸腹部收腿、伸腿,每組10次,共3組。
做上述下肢運動時,心率應控制在180-年齡(歲)以內,60歲以上或體質較弱的中老年人,應保持在170-年齡(歲)以內。每次運動應持續30~60分鐘,其中包括10~15分鐘的熱身活動,以及5~10分鐘的整理活動(主要以慢走為主),真正的鍛煉時間為20~30分鐘,至少要達到15分鐘,每周運動3~4次。半個月到1個月後,可逐漸增加上下肢配合運動,比如太極拳、保健操等。
而且,運動應在醫生指導下開展,特別是急性期病情較重者,以免出現意外;一旦運動過程中出現不適,要立即停止,必要時馬上就醫;運動量應循序漸進,從低強度開始,效果一般至少需要6周才能顯現,一旦停止,效果會逐漸消失;1~2個月後,要到醫院複查,並重新評定鍛煉效果,以便醫生及時對運動處方進行改進。
(人民健康網綜合自新華網、健康報、生命時報)
香港商報2020-11-25
香港商報2020-11-25
香港商報2020-11-24
香港商報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