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香港商報
2020-12-02 03:23
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並未明確提出經濟增速的目標要求,對此研究機構分析認為,這並不意味着不要經濟增速,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其實蘊含了對經濟增速的定量要求。多家機構預測,「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在5%至6%之間,建議年均經濟增速預期目標設在5%左右,經濟政策則將重點放在結構優化和高質量發展上,通過改革來保證經濟增長的動力。
樂觀預測明年經濟開好局
中行研究院發布的報告認為,2019年中國人均GDP約為1萬美元,如果未來人均GDP增速為5%,人均GDP將在2035年達到2.2萬美元,若人均GDP增速為7%,人均GDP將在2035年達到3萬美元。根據各生產要素分析預測,伴隨人口結構變化、產業結構調整、勞動和資本增速放緩,而創新力度加大、要素配置改革持續推進將推動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樂觀、基準和悲觀情境下2021年至2025年平均潛在增長率分別為6.1%、5.2%和4.9%,這意味?中國將大致達到發達國家中中等偏下收入水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雪松表示,根據測算,「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為5%至6%。考慮到疫情影響,2020年、2021年、2022年這三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波動會比較大。加之不確定性因素很多,所以建議「十四五」期間年均經濟增速預期目標設在5%左右。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則認為,「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仍然會處在中低速增長區間,大約在3%到5%的範圍,雖然中國經濟增長仍然有巨大的潛力,但是有很多領域的改革需要繼續推進才能夠消除未來發展的障礙,政策不宜追求更高的增長率,重點要放在調結構、促平衡、恢復市場動能,通過改革來保證經濟增長的動力。
2021年是中國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中行研究院報告認為,儘管明年外部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依然較大,但中國經濟增長的有利因素較多,國內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或將減輕,政府將持續推動擴大內需、支持創新發展、改善營商環境,加上低基數因素,經濟增速將恢復至正常水平,預計2021年GDP增長7.5%左右。多家機構相對更加樂觀,預測明年經濟有望實現8%到10%的增長,為「十四五」開好局。
產業轉型升級進入重要推進期
「十四五」時期,創新驅動作用將進一步增強,尤其是對於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將進一步提升。中行研究院報告展望「十四五」時期認為,中國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加大對基礎前沿研究的支持,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將進一步提高,預計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有望實現自主保障。報告認為,創新能力的提升既有利於應對國際科技領域的激勵競爭,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和安全性,也有利於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更好地適應國內需求的新變化。
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亦將持續進行。《建議》中明確提出「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促進農業、製造業、服務業、能源資源等產業門類關係協調」。中行研究院報告認為,這意味?「十四五」時期將更加注重製造業等實體經濟發展,金融發展的重要任務就是有效支持實體經濟,房地產市場仍將堅持「房住不炒」定位,房地產業發展以穩為主。同時,《建議》也明確「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2019年製造業在GDP的比重為27.2%,較2015年下降1.8個百分點,「十四五」時期製造業比重將改變下降趨勢,對服務業佔比或不作要求。
「十四五」時期傳統產業將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同時,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將在「十四五」時期繼續深度融合。中行研究報告認為,5G技術進入快速發展期,加速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預計到2025年,5G技術發展將直接拉動GDP約1.1萬億元,間接拉動GDP約2.1萬億元;將提供約350萬個就業機會,主要來自於5G相關設備製造和電信運營環節。在線辦公、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等許多新產業、新業態繼續較快發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也將進一步推動農業、製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效率。
國內巨大市場潛力持續釋放
「十三五」時期,在外部需求低迷的情況下,內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中行研究報告介紹,2016年至2019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100.8%。其中,消費對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為61.9%,已連續6年成為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十四五」時期中國將把擴大內需戰略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結合,推動國內市場壯大、國內大循環暢通。
收入的增長是需求的重要支撐,2016年-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同步發展,平均增長6.5%。2020年受疫情衝擊居民收入增速或大幅放緩,這將影響「十三五」時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5%預期目標的實現。中行研究院認為,「十四五」期間,中國人均GDP有望在2023年前後超過12500美元,成為高收入國家。同時,通過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完善再次分配機制、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等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增強擴大消費的基礎。同時,中國將圍繞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建立國內統一大市場,打通國內大循環。發揮國內大市場、大循環的規模效應優勢,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使國際循環更好服務於國內大循環發展。(香港商報駐京記者 張麗娟)
香港商報2020-12-02
香港商報2020-12-01
香港商報2020-12-01
香港商報20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