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香港商報
2020-12-09 20:31
前兩天,聽到衛生防疫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醫生丈夫病逝的消息,心裡沉沉的,看到網絡上也是一片哀傷和關懷的聲音,不分顔色政見,這也是過去一年多來,首次看到香港人這麼齊心,感覺仿佛又回到了以前那個人情濃濃的城市。
在丈夫逝世後的第2天,張醫生就重回記者會,黑衣白領,隔著大大口罩也能感受到那份憔悴,淡淡的面容中帶有堅毅,她沒有回應家事和缺席的原因,眾目睽睽的關心反而顯得有點蒼白。
和張醫生接觸的不多,只去過一次記者會,在現場提過一次問,印象中的她不溫不火,從容淡定。會後在電梯裡又碰到了她,聊了幾句。感覺她酷酷的,好像不太喜歡和媒體打交道。
後來才知道原來她先生病重在醫院裡,她經常是辦公室,家裡和醫院三頭跑。聽完就有點心疼和敬佩這位素雅而幹練的女子,怪不得好像有種一股輕微的悲傷在籠罩著她,就能理解那份淡淡而又匆匆的感覺。
本來有想約她做採訪,一直沒有得到答允,知道她的家庭情況之後,也沒有再跟平常約訪一樣,很進取地去追約。她應該也沒太多的精神和時間再去做訪問,吸引眼球的採訪固然重要,但新聞人物也需要他們的空間。
雖然市民給了她大大的光環,甚至還為授勳名單上沒有她的名字而抱不平,又關心她長期主持疫情報告會沒得休息。張竹君並沒有因為這些支持而自傲,而是很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只是整個團隊中的一員,在不同的崗位上肩負著不同的工作。謙卑的說自己並不是工作時間最長的,有其他同事比她更辛苦。
當聽到張醫生首次臨時缺席,在記者會開始前的一個小時才換人,小記心裡已經隱隱約約在想,不會是她的先生出什麼事兒吧,第二天她再次缺席記者會,和很多網民一樣,這種猜測的感覺更強烈了。
直到晚上真的傳來了她先生病逝的消息,心「噔」了一下,一如所料,打了電話去求證,確實,只能感嘆這個世界還是沒有奇跡,該發生的終究還是發生了。
和大部分香港人一樣,心情有點沉重,都關心那位,過去一年在鎂光燈下為我們分析和報告疫情的女子,惦掛那張本來就已疲憊的面容是否悲傷彌漫?網絡上是一片的關懷和擔憂,不分藍黃,不分什麽政治立場,都是由心而發的一句RIP,還有關心慰問的言語。
小記也有點感動,已經有多長時間沒有看到香港人這麼齊心了!在修例風波發生後,不同的政治立場,已經讓這個社會兩極化,已經很難見到整個城市為同一件事,同一個人,處於同一種氣氛中或者同一種情緒下了,仿佛又回到了過去的香港,大家一起為腐敗不公而憤怒,為汶川地震而悲傷, 為北京奧運而振奮。
感動的同時也有點感慨,為什麼張醫生能得到這麼多人的支持,為什麼大家願意放下政見立場,為什麽在同一個系統下,會有官員得到支持,也有官員受到批評,比如像張醫生和同樣經常出來面對公眾的衛福局局長陳肇始,相信陳局長也是真心想為香港好的,那為什麼和公眾感覺有點疏遠。問題出在哪裏呢?大家都要好好的思考,不同政見的人要思考,主政者也要思考,思考香港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是成見?還是真的是原則上出了什麼問題?
其實香港人,還真的是很簡單的,容易感動,容易開心,容易悲傷,就是這麼的真性情,只要自己認准的,認為是對的,就願意去支持;衹要是自己認為是不對的,絕不願意妥協。只要是真心為香港好的,用心付出的,大家都會接受和支持。
即使過去這一年多,大家站在政見的兩端,但大部分人也都是愛香港的,只是因為不同的立場才有不同表述。如果大家都還當香港是自己的家,就請不要忘記初心,一家人坐下來,關起門,試試去好好的聊,多點溝通,多點理解,好好地珍惜這個人情味滿滿的城市。
就像今夜,一起關心和支持張醫生。看到有網友留言說,希望大家要自律,不要再給張醫生添麻煩了。疫情當下,何止不要給張醫生添麻煩,更應該為了自己的家人,為了這個城市,這裏的每一個人,放下政見和爭議,齊心抗疫,打贏這埸戰。如果大家都認為自己真的是愛香港這個家,那就好好的待它,溫柔的去解決爭議,不要讓它再處於恐慌和爭拗中了。(記者 木子)
香港商報2020-12-09
香港商報2020-12-09
香港商報2020-12-09
香港商報20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