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香港商報網
2020-12-24 01:22
對於中國外貿來說,2020年是一個非同尋常的年份。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中國外貿在年初遭受巨大打擊。一路走來,到今年11月,1-11月總體外貿增速終於轉正。這既是中國有效抗擊疫情的結果,也是中國自身經濟強大韌性的體現。2020年轉瞬即逝,未來中國外貿的前景如何?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中國的制度優勢使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復工復產有序展開,外貿得以快速恢復。展望2021年,全球疫情有望得到控制,全球經濟可能全面走向復蘇。中國外貿面臨的競爭會比今年更多,但由於全球經濟整體向好,也給中國提供了更多機會。中國要做的,是讓企業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練好「內功」,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機遇與挑戰。
多措並舉 企業撐過至暗時刻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帶來巨大衝擊,外貿行業受到的影響尤其深刻。深圳一家外貿企業的負責人淩先生向本報表示,年初大家都在躊躇滿志的時候,正好碰上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公司遲遲不能開工,自己的電話都被客戶打爆了,天天被追問能不能發貨,訂單一批一批地被取消。後來,企業逐漸恢復生產,但國外疫情又開始蔓延,變成自己追問客戶,何時能來收貨?
這樣的「兩極反轉」在外人看來好像喜劇橋段,但對從業者來說卻關乎企業存亡。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經濟綜合研究室主任王海峰表示,疫情對中國出口衝擊最大的時間段集中在2月、3月。那時候,因生產停滯,人流、物流受阻,中國不少外貿企業都經歷了在手訂單無法按期發貨或被取消等問題,出口遭受重創。而後,雖然中國很快復工復產,但疫情又影響了中國的貿易夥伴,這對外貿來說顯然也是一個不利因素。毫無疑問,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國外貿在2020年面臨的最大變局。
但中國外貿還是堅挺地熬過了這個特殊時間段,4月出口就實現了正增長;到6月,進出口雙雙轉正。數據顯示,6月當月出口增長4.3%,進口增長6.2%。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這說明中國外貿具有較強韌性。今年中國的外貿經歷了不少風雨。疫情在年初重創外貿,主要是因為工廠生產停滯,貨物出口能力削弱。但中國很快就控制住了疫情並恢復工業生產,再加上工業門類齊全,實際上中國的出口在疫情暴發之後迅速走向恢復,多個月份都超出了市場預期,直至6月外貿進出口增速雙雙轉正。這毫無疑問得益於及時有效的抗疫措施,以及政府在艱難時期給予企業在財政、貨幣以及融資方面的幫扶政策。全球疫情暴發後,中國又相繼出台出口退稅政策、增加外貿信貸投放、支持出口轉內銷等一系列措施,幫助企業渡難關、保市場、保訂單,有力促進了出口。以出口退稅政策為例,今年1至5月,全國累計為企業辦理出口退免稅6324億元。淩先生也表示,他的企業也有收到退稅款,這極大緩解了企業的困難,使得很多企業能夠撐過「至暗時刻」。
應對變局 持續開放積極擴圈
由於中國對疫情的出色應對以及經濟較強的韌性,到11月,中國年內累計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終於實現了正增長。前不久,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1-11月,進出口總額29.04萬億元人民幣,增長1.8%;以美元計,進出口4.17萬億美元,增長0.6%,增速首次轉正。中國出口產品不斷向價值鏈上游攀升,機電產品出口佔比提升至59.3%,集成電路、計算機、醫療器械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強勁,增速分別達14.8%、10.7%和44.5%。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跨境電商、市場採購貿易方式出口快速增長,在高效聯通國內國際市場、激發中小微外貿主體活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有論者認為,中國外貿是在市場摔打中成長起來的,不僅先天具備強大韌性,還善於危中尋機、化危為機。1-11月的外貿數據更是凸顯了這一點。據海關統計,以美元計,11月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和出口值雙雙創下自1979年有統計數據以來單月最高紀錄,出口增速也創下2018年2月以來新高。總體看,不僅外貿規模在持續擴大,國際市場份額也實現了進一步提升。
連平認為,展望2021年,很多國家的疫苗已經問世,疫情有望得到有效控制,全球經濟可能全面走向復蘇,各國生產能力都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雖然這肯定會導致中國外貿面臨的競爭比今年更多,但全球經濟整體向好,也給中國提供了更多機會,中國貨物的需求也會更多,進出口增速仍將有所提高。再加上中國持續擴大開 放,積極擴展國際「朋友圈」,比如前不久簽訂了RCEP協定,這些對於外貿局勢來講均有積極影響,儘管這些影響才剛剛開始。值得一提的是,東盟現在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未來的RCEP還會有更多看點。
重視談判 推動改變貿易格局
有論者認為,接下來,中國可採取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各種貿易談判,推動世界貿易格局改變。因為從戰略上看,中國在各種自貿談判中存在著不少有利因素,這主要表現在中國本身是一個超級消費市場,是世界上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和世界第一大製造業國,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任何一個經濟體都不能無視這一市場的吸引力。
中國還應高度重視與周邊國家貿易一體化的程度,前不久中國已經簽署的RCEP意義非凡,下一步或許可在中日韓自貿區談判中再盡力推進。在雙邊談判中,與中國沒有自貿協定但有投資協定的,中國應該合作予以升級投資協定,以便構建合適的政策框架,為自貿協定奠定基礎。而在國內政策上,現有的21個自貿區承擔了相關政策試點,應儘量將其經驗教訓進行總結,對經驗予以推廣和複製。
此外,中國在服務貿易領域仍處於逆差狀態。最近幾年,國內的數字服務開始提升質量形成規模效應,應通過快速數字化轉型,實現中國在數字服務貿易領域的優勢。同時加快服貿領域的開放,實現充分的市場競爭,為中國深度融入國際服貿市場提供更多嘗試和實踐。
首批出口歐洲的中國製造特斯拉汽車運抵比利時。新華社
反彈料緩 理性看待短期波動
王海峰表示,目前因疫情引發的世界性經濟大衰退,可能會延續到明年的第三季度。很多比較樂觀的估計認為,鑒於疫苗已研發成功,歐美國家都開始接種,全球經濟很快就可以恢復。但實際上,疫苗顯效需要一定過程,世界經濟的調整也需要過程。畢竟在這樣一場大衰退中,很多企業都已倒閉或面臨倒閉,產業鏈與供應鏈的恢復難以一蹴而就。另外,11月中國外貿數據表現不錯,主因疫情令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受到巨大影響,故世界對中國都比較依賴,但明年這樣的依賴可能就會減弱。歐美的生產正逐漸走向正常,預計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就會看到歐美經濟出現較大反彈,而中國反彈的幅度就難以那麼高了。屆時,中國還是應該把眼光放在長周期,理性看待貿易的波動。畢竟外貿不是一家的事,而是多家合作的結果。面對未來,中國外貿應更多地「順勢而為」。全球經濟萎靡,外貿活動減少,在這樣的背景下,也不宜對自身外貿增長提太高要求。明年進出口貿易可能會略好於今年,但反彈幅度不會很大。世界貿易完全恢復,恐怕要到後年了。
王海峰認為,在世界經濟萎靡、外貿活動受到很大打擊的情況下,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將會減弱。特別是中美之間,拜登政府即將上台,貿易戰恐怕不會是他的優先選項。此外,目前東盟已成為中國第一大外貿夥伴,顯示東盟對中國的重要性增加了。這也說明了疫情對世界貿易結構性的影響,處於熱帶地區的東盟國家受疫情衝擊相對較小。2021年,或許東盟仍可坐穩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的「寶座」,但從長期來看,隨着疫情影響的減弱,中國與歐洲的貿易將會佔據更大比重,之後東盟與中國的貿易還是會退回到第二位置。未來,不管局勢如何變化,外貿的發展還是應該交給市場,不應過度依賴政府干預。要讓企業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所謂應對變局,也就是繼續加大改革開放、練好「內功」罷了。此前,中央提出的「雙循環」,其實就是應對未來變局的一種思路。(記者 伍敬斌)
香港商報2020-12-24
香港商報2020-12-24
香港商報2020-12-24
香港商報20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