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香港商報
2021-01-03 02:00
「延遲退休」這一話題,最早可追溯到2008年。12年前,人社部便已開始醞釀延遲退休,此後幾乎每年的某個時段都會成為坊間熱議的話題,但一直缺乏正式的官方消息。時間來到2021年初,情況變得不一樣。前不久發布的「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到,要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對此,受訪專家表示,中國的人口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勞動力逐年減少,「十四五」期間就是一個重要拐點。退休年齡關乎每一個勞動者的利益,不同社會階層、不同職業的人看法會不同,造成的影響也因人而異。專家呼籲,有關方面應考慮周全,採取靈活、彈性、漸進式的措施來推進延遲退休政策。
人口結構 失衡嚴重
目前,分析普遍認為,退休年齡將延遲至65歲。延遲退休,恐怕是一件需要面對很多反對聲音的事,長達十幾年時間的醞釀,證明了中國政府對此事的慎重。在歷年討論中,反對的理由有很多。比如有人認為:「延遲退休會增加就業壓力,因為老人不退,新人難以上崗。」該觀點在中國一些大型網站的相關報道中得到的贊同最多。還有人認為:「這對中低收入勞動者不公平,這些人中許多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在某個年齡之後工作能力下降極快,健康程度也堪憂,這樣還要延遲退休,對他們來說無疑是巨大打擊。何況現今就業市場本來就對大齡者有所歧視,延遲退休對中低階層的人來說毫無疑問是增加壓力。」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今社會,普通勞動者對延遲退休有所牴觸其實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看來,延遲退休勢在必行。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目前中國的法定退休年齡確實有點低,女工是50歲、男工60歲、女幹部55歲,而實際上男性加女性,每年退休、拿退休金的平均年齡才54歲。這比發達國家小了11歲,即使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這個差距也是十分大的。中國勞動力正逐年減少,「十四五」期間這個減少的速度將尤其快,這個時期也將成為一個重要拐點。勞動力供給不足、出生率下降嚴重,人口結構的失衡使得中國不得不考慮延遲退休的問題,但未來推行應該是漸進的、彈性的,並且,男性和女性最終要過渡到同年齡退休。
目前,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7.3歲,繼續沿用建國初期的退休年齡確實有些與時代脫節,也有不少論者用發達國家的退休年齡來論證中國延遲退休的合理性。那麼,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跟上了發達國家的標準嗎?鄭秉文表示,中國對於老人的社會保障總體來說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已不太大,某些地方甚至有所超越。比如養老金替代率,即退休金佔退休前收入的比例,中國高於美國、英國,也高於韓國。當然,中國的二元結構比較明顯,這些福利只是城鎮職工享受,農村的農民福利就很低。因為農民有土地,收入也少,建立這個制度的時間也短,沒有覆蓋到他們。此外,中國基本養老保險佔GDP的比重早就超過了韓國。至於醫療方面,則很難評價,但近年來中國大病救治的力度很大,社會救助財政的轉移支付也非常出色。當然,醫療方面的自費比例仍然較高,還有很大下調空間。所以這方面未來的進步應會越來越快,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會越來越小。
未雨綢繆 開源節流
北大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主任劉新立在接受本報採訪時亦表示,中國需要實行延遲退休最核心的理由就是人口老齡化。實際上,20年前延遲退休的問題就已被很多專家提出,並被政府部門意識到了,因為人口學的研究總是要超前一代人來看。上世紀90年代末期進行的研究已經表明,中國在1962年-1973年間出現的嬰兒潮一代,到2035年左右大部分就要進入退休群體。如果把目光瞄準2035年,再結合人口的出生率,能很容易看出,到2035年工作人群和退休人群的比例非常嚴峻。
實際上針對這個問題,國家在2000年前後曾想過辦法。劉新立說,在那之前的社保制度叫「現收現付」,就是當時人們交的社保支付出去給退休群體做養老金了。後來改成「統賬結合」,即企業的統籌賬戶和員工的個人賬戶相結合,個人交的8%放入個人賬戶裏。但這並沒有改變未來養老的問題。如果養老金制度不變的話,未來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是很有可能的。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兩個思路,一個是「開源」,一個是「節流」。「開源」就是加大人口出生率,讓更多勞動人口去繳費。但根據開放二胎之後的人口出生狀況看,這點很難做到,並且無法用政策控制。所以要讓養老金比較充裕就只能「節流」,政府不能讓人們從養老金池子裏少拿錢,這樣恐怕會引發社會矛盾。那麼就剩下一條路,即讓人們從池子裏晚拿錢。這就是延遲退休的意思。
鄭秉文認為,雖然延遲退休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養老金可能出現的短缺,但毫無疑問具有延緩作用。
擠出效應 影響有限
除了對「還要多幹5年的不忿」,人們最為關注的,便是延遲退休會不會影響年輕人的就業,即擠出效應,並編出了許多爺爺上班孫子遛鳥的段子。那麼,究竟延遲退休會不會影響到年輕人就業?鄭秉文坦言,在延遲退休政策實行的初期確有可能。那是因為堆積效應,在既定的法定年齡退休制度下,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是均衡的。而如果在某一個時點突然將退休年齡提高,就會產生供需失衡。不過,當這個制度穩定之後,供需又會慢慢趨於平衡。這也決定了中國的延遲退休方式應該是漸進的,「十四五」規劃中也是這麼提的,要把這方面的影響降至最低。
實際上,延遲退休對年輕人就業的影響應該比較有限。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教授喬慶梅就認為,老年人在工作崗位上可以維持消費能力,且大多數人的工資收入比養老金高,反而有利於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延遲退休的目光不要總盯?騰出就業崗位,老年人的工作崗位不一定完全契合年輕人,兩者的工作崗位存在較大差異,不是老年人退了年輕人都能頂上去。
劉新立亦表示,延遲退休對年輕人就業影響應該不會很大,畢竟年輕人恐怕不會對老年人的工作崗位感興趣。即便是在現行退休模式下,也有很多年輕人面臨?就業壓力,年輕人的就業更多地取決於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所以,年輕人還是要多提升自己,在產業升級當中尋找自己的定位。
亟需完善 支持體系
有一種說法認為,既然延遲退休的根本原因是人口結構問題,那麼中國顯然需要鼓勵年輕人多生育才能避免未來出現更加深度的老齡化。但結合中國現實,年輕的父母往往忙於工作,很多家庭都是由退休後尚有餘力的祖輩幫忙看護孩子,他們實際上是替代了很大一部分家政行業的工作,減輕了年輕人的負擔。並且看護下一代,對於社會來說毫無疑問也是貢獻。可如果老人延遲至65歲退休,在身體狀況與精力的限制下,祖輩恐怕難以看護孩子了,這樣年輕人的生育意願可能會進一步降低,中國的人口結構恐怕會陷入惡性循環。
劉新立認為,這一點其實是有可能發生的,也是很多人反對延遲退休的一個重要理由。所以,延遲退休必定要制定一個全面的方案,需要很多配套支持,這樣才能讓社會接受。一方面,很多專家都提到了,要漸進式;另一個方面,就是各種相關的社會支持體系要動員起來,這一點非常重要。就像退休老人帶孩子這個問題,如果65歲退休,很多家庭的老人就無法看護孫輩,如果家裏請不起保姆,那麼年輕人生育的意願就會進一步降低。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大力推進社會化撫養,像香港或美國,有很多機構叫「day care」,專門負責看管3歲以下的孩子。其實,中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也曾有過很多託兒所,勞動婦女休完產假就去上班,孩子都放在託兒所照顧。如果要延遲退休,這個體系恐怕需要重新研究並恢復起來。其他的社會支持體系,比如目前的就業歧視、35歲以後難找工作等現狀,也需要建立並逐步完善。
鄭秉文還強調,延遲退休對於年輕人的生育意願確實會有相當大的影響,所以制度設計要有彈性。假設法定年齡是65歲,但也應允許一些人提前退休,可以有所選擇。比如一個63歲的老人,如果家庭需要隔代撫養,那就可以選擇提前退休,代價則是提前時間裏的退休金收入要相應減少。如果家庭沒這個需求,也可選擇比法定年齡晚退。這樣更為靈活,更以人為本。此外,考慮到工種的不同,也應施行彈性退休制度,因體力勞動者在一定年齡之後精力和工作能力喪失較快,延遲退休對他們的影響更大。不管怎麼說,延遲退休雖然不得不推,但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記者 伍敬斌)
香港商報2021-01-03
香港商報2021-01-03
香港商報2021-01-03
香港商報202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