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香港商報網
2021-01-31 20:31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記者派特爾近日發文,談到中國私營太空產業發展的優勢和困局已經對美國來說意味着什麼。
起點晚但發展速度迅速
中國太空初創公司的爆炸式增長正在加速技術創新,在全球範圍內開拓新市場並擴大中國的影響力。
中國的太空計劃在2020年或許有因為新冠疫情而放緩,但它肯定沒有停止。這一年還是有許多的亮點,包括向火星發射探測器、將月球岩石帶回地球以及測試下一代載人飛行器(該飛行器將把太空員送入軌道,並有可能在某一天送上月球)。
另外,去年11月7日發射了谷神星一號火箭(Ceres-1)。雖然這種新型火箭只有62英尺高,卻能夠將770磅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這次發射將天啟11號通信衛星送入太空。這是中國科企有史以來第二枚進入太空的商用火箭。這一成就對中國剛剛起步但迅速發展的私營太空事業來說是一個里程碑,是中國試圖取代美國成為世界卓越的太空強國這一過程中越來越關鍵的一部分。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中美之間的太空競爭顯著增長。中國將在今年建造一個新的太空站,並且很可能會在新的十年結束之前嘗試將其太空人送上月球。但這些大項目只是中國太空雄心的一個方面。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中國外交政策的研究員海因斯表示,「在充滿野心的大型項目中,例如在登月或研製偵察衛星方面,國家作為主體真的很棒。但是它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這是鼓勵快速技術發展和創新的重要途徑。他又稱,「我覺得,商業太空產業可以與國家相輔相成。」
美銀證券早前的一份報告預計,到2030年,太空產業的價值可能高達2.7萬億美元。踏上月球並建立月球殖民地或許是國家實力的體現。確保在這一利潤豐厚的行業中佔有一席之地,或許對國家的未來更為重要。中國看到了機會。
逐漸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中國的太空發展一直由兩家國企主導: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CASIC)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CASC)。中國長城工業公司自1980年成立以來,該公司一直提供商業發射服務。但在很大程度上說,中國完全商業化的太空產業並不存在。因為打造和發射成本很高,這些太空器械又太重太大,除了最大的火箭之外,其他任何東西都無法真正送入軌道。所涉及的成本太高,除了國家預算之外,其他任何企業都無法負擔得起。
然而,隨着製造衛星和發射火箭的成本大幅下降,這一切在過去十年都發生了變化。2014年,私營太空領域的發展已經開始AI和太陽能進行研究,所以中國政府決定將其作為一個關鍵的創新領域。當年,中國發布了一項名為60號文件的政策指令,允許私人對有意參與太空工業的公司進行大規模投資。
在很大程度上,中國遵循美國所走的太空路線:利用政府合同和補貼幫助這些公司發展起來。就像SpaceX這樣的美國公司受益於與NASA的合同。 Spacety盧森堡總部CEO認為,中國在製造業方面比其他任何國家都處於更有利的地位且具有獨特優勢,可以滿足太空工業對衛星和火箭大規模生產的新需求。
中美與其競爭不如合作
要鼓勵私營太空行業發展,最關鍵的戰略是由國際合作創造機會。中國國家發改委發布的60號文件目的不僅僅是促進技術創新,同時也想吸引外資,最大限度地擴大中國境外的客戶群。
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大學林肯分校的空間政策專家德鄧克說:「中國意識到有些東西是他們自己無法得到的。」像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微納星空科技有限公司這樣的中國民營火箭公司一直致力於通過外資積累資金以擺脫對國家補貼的依賴。通過避免國家資助,一家公司還可以避免一系列限制它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比如媒體話語權),使得在全球範圍內的競爭變得更加容易。
儘管中國從美國那里汲取靈感來建立自己的私營企業,但中國政府的性質也意味着這些新公司面臨著阻礙,而西方競爭對手則沒有這方面的管制。所以中西雙方應該汲取各自的優勢在太空領域開展合作,以實現雙方利益最大化。( 編譯:戚瀚丹 圖源:新華社)
香港商報2021-01-31
香港商報2021-01-31
香港商報2021-01-31
香港商報202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