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香港商報
2022-07-09 00:25
贊助商連結
一般人每天約有50至100條頭髮掉落,同時亦會長出新的頭髮,如果脫落的數量多於生長的,便會造成「脫髮」問題。註冊中醫師何慧欣接受記者專訪時指出,頭髮榮枯與肝腎功能最為相關,她還介紹在日常生活中怎樣預防脫髮,並且推介五種養髮食物及三款護髮食療。記者:Karena
人在年輕時,頭髮烏黑豐盈,毛根粗且黑,只有一至兩成的頭髮處於「休止期」而自然脫落。若出現明顯脫髮,則表示毛囊進入休止期的比例增多。何慧欣醫師表示:「《黃帝內經》指出『腎藏精,其華在髮,精血不足,黑髮不生』,頭髮的生機在於腎精,所以毛髮的生長脫落、潤澤枯黃,能由腎之精氣變化表現出來。『肝藏血,髮為血之餘』、『氣血盛則髯美長,血少氣多則髯短』,除了頭髮以外,眉毛、鬍鬚的毛髮生長,也和人體的肝臟、氣血充盈有關。」
飲食不當致脫髮
肝失疏泄,會令氣血運行不暢,使毛髮營養供應受阻。肝主情志,長期的工作壓力、情緒緊張,會導致肝鬱、氣血虛弱,頭髮脆弱枯乾而脫落。何醫師解釋:「肝氣鬱結會令頭部局部循環產生障礙,或造成頭髮局部脫落,如『斑禿』,即俗稱的『鬼剃頭』。長期食無定時、飲食習慣不佳、嗜吃辛辣厚味,也容易令頭皮出油,阻塞頭皮毛囊,使頭髮不能健康生長。經常吃生飲冷,會削弱脾胃功能,對氣血生化不利,使頭髮提早脫落。生活習慣不當而引致身體狀態衰老過急,造成肝腎陰虛的狀態,使頭髮脫落速度加快。」何醫師補充,如頭皮受濕疹、真菌感染、銀屑病等問題影響,或處於化療、內分泌失調、甲狀腺功能異常、貧血及長期病患,又或婦女生育後及停經後,都會令頭髮容易脫落。
中醫治療脫髮,會因應病人體質處方中藥,如有疏肝、補腎或健脾功效的藥材,促進頭髮生長。何醫師指出:「除用藥外,還可配合梅花針、針灸、艾灸、外用生髮藥粉及外塗中藥水劑等。一般女士35歲、男士40歲時頭髮開始脫落較多,女士42歲、男士48歲時,白髮會明顯增加。如提早出現脫髮及白髮增多,代表身體衰老速度加快,保持身體機能強健最為關鍵。應建立正常生活作息、飲食習慣,恒常運動,還要有健康的情緒。同時可以多兼顧補腎、養血的飲食調理,令頭髮保持健康。」
五款食物養髮護髮
在中醫的五行學說中,食物的顏色與人體五臟相互對應,其中黑入腎,多吃黑色食物可益腎、抗衰老。何醫師推介五款養髮食物,第一種是烏雞,可補虛、益氣、養血,適合產後婦女、血虛、體虛人士服用,建議去皮後煲湯,減少油脂吸收,喝湯吃肉,一周可吃兩至三次,有助滋補陰血,改善脫髮。桑葚子亦有保養頭髮功效,其性涼味甘,可滋陰補血、養血潤燥、烏髮安眠。桑葚有白桑葚和黑桑葚之分,黑桑葚適合因為陰虛血少而出現頭暈目眩、耳鳴、失眠、脫髮、白髮之人士,建議直接食用或泡茶飲用,每天可服用10至15克。脾胃虛寒者,或容易肚瀉的人士慎服。性溫味甘的龍眼肉(桂圓)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的功效,同時能養髮。桂圓適合產後、氣血虛弱、陽虛,或面色較為蒼白、容易頭暈乏力、專注力不集中、出現心悸、失眠、健忘等人士服用。可直接食用或入湯、泡茶。每日食用大約10至15克,煲湯可增加一倍分量。如進食後出現口乾、喉嚨不適,應該減少分量,或停止服用。
黑豆也是常見護髮食材,它不但營養價值高,豆皮和豆仁都可以入藥,其性寒味甘,有補腎利水、消腫解毒等功效。黑豆可以入湯,如熬煮黑豆排骨湯,也可煮成豆漿飲用,或烚熟加少許鹽吃。最後的黑芝麻則是最多人認識的養髮食品,黑芝麻性平味甘,可補肝腎、益精血、潤腸通便等,適合肝腎精血不足,出現頭髮早白、大便乾結的人士,配合黑桑葚服用尤其有效。黑芝麻可以生用或者炒熟,每天食用5至10克。炒熟容易上火,陰虛人士慎用。
塗生薑汁 按頭皮可助生髮?
有指「外塗生薑汁」或「每日梳頭一百下」有助生髮。何醫師解釋:「生薑汁可外用於局部脫髮頭皮上,能增加頭皮毛囊的血液循環,推薦有斑禿問題的人使用。頭部為『諸陽之會』,可用梳子或指頭按摩頭皮,疏通督脈、膀胱經、膽經,可改善頭部氣血循環,建議用寬齒圓頭的梳子每天梳頭,及按摩頭皮穴位,如按壓風池穴、百會穴及四神聰穴。應盡量避免使用化學品,如減少染髮和電髮,以免造成毛囊堵塞和傷害。夏天天氣炎熱,流汗多、油脂分泌亦多,應每天洗頭,保持頭皮清潔、健康,洗頭前先梳理頭髮,可令頭髮及頭皮上的污垢更易被沖洗。」
注意日常生活習慣
脫髮與後天壓力、生活習慣、飲食等也有關。何醫師建議:「應保持脾胃功能強健,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日常進食七分飽已足夠,以免給脾胃造成負擔。生冷食物令脾陽受損,因此應少喝凍飲、少吃生冷食物。如氣血充足,能上行頭目,滋養頭皮,頭髮也自然烏黑濃密。中醫並認為『思傷脾』,思慮過多會令脾胃功能下降,出現乏力、食慾不振、胃脹、泄瀉,也令氣血虛弱,因此應減少不必要的思慮。盡量保持合理的生活作息,避免捱夜,以免傷肝。」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保持頭髮健康的良好。
贊助商連結
香港商報2021-10-17
香港商報2020-09-14
香港商報2020-09-14
香港商報20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