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上海 > 欢乐地方行

80後姑娘自費開博物館 老物什講述"上海往事"

2013-11-21
来源:新聞晚報

      

  王小佳向參觀者演示如何操作老式縫紉機

  上海弄堂文化,像一壇老酒,無論有多深,也無法阻擋香氣四溢,比如臨潼路100號的老上海民間博物館。無論是茶幾上的開口笑、蝴蝶酥,還是牆角的一台手風琴,你都能找到最原汁原味的上海“味道”。這個隱藏在弄堂深處的老上海民間博物館,館主是名“80後”上海姑娘。於是,喝著麥乳精沖泡的下午茶,傳統以最為優雅的姿態呈現開來。

  老物件引領人穿越時空

  即使路過臨潼路110弄一百次,你也不會發現裏面的某間屋子那么有故事。這裏看上去和其他老弄堂沒什么區別,只是門口掛了一塊“上海往事1937”的牌子。推門而入,傳來的是優雅的爵士樂,大大小小上千件上海老物件,立即將你的目光填滿。

  主人王小佳向記者介紹起這個普通老上海人的“家”。在屋子的一角,兩平方米不到的一塊地方,放著縫紉機、櫥櫃,電視機、臉盆、熱水瓶等大量生活用具。為什么要在兩平方米裏放這么東西?王小佳說,上海有句經典的老話,叫“螺螄殼裏做道場”,就是要表現出老上海市民在局促場景下的精致和優雅。

  大量的老上海明星畫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用的熱水瓶、湯婆子,以及已經失傳了的整套拉絲玻璃茶具,還有當年流行的磁帶和收音機。 “周立波說,穿著喇叭褲、燙著爆炸頭,拎著到公園裏去的就是這種收音機。 ”王小佳對每件藏品都如數家珍。

  櫥櫃裏的旗袍、複古包、禮帽,讓參觀者穿越到了電影《上海灘》裏的情景。走著走著,就來到了客廳,複古的茶幾上擺放著雞仔餅、蝴蝶酥、五香豆、開口笑,都是老上海傳統的點心,是王小佳專門從食品公司采購的。泡在老式水杯裏的水喝上一口,原來是甜甜的麥乳精,濃濃的懷舊氣息頓時而來。

  “很多人來參觀,第一感受就是,這不就是我們家裏原來的那個樣子,這個東西我外婆家也有。 ”王小佳說,每每聽到這樣的話語,她也是感到最溫暖的時刻。她想要展現的就是一種老上海日常家裏的情景,而不是一提到老上海就只有那些“紙醉金迷”的東西。

  最常去拆遷工地“尋寶”

  “時光一去不複返,但那些物品卻能默默講述那段曆史以及曆史裏的人,人身上的故事。 ”王小佳大學畢業後到一家公司做造型設計,部分業務是複古專題的拍攝,開始接觸到大量老上海的東西,都是弄堂裏常見的,漸漸就喜歡上了,於是開始了搜集。東西越來越多,租了這處房子快10年,專門用來陳列東西,“有人給了這個小屋一個好聽的名字,老上海民間博物館。 ”

  “只要看到舊的東西,就會有一種興奮感。 ”王小佳說不出喜歡的原因,只能歸納出可能出於本能。每當老城區拆遷的時候,就是她瘋狂收貨的時候。外表秀氣的王小佳到了工地,用時下最時髦的話說就是“女漢子”。看到拆遷工人拿起鐵錘敲砸的時候,她會說,停下,不許動,博物館裏的幾十扇近百年的老木門就是這樣保留了下來,“當然,如果要留下來,也不是白拿的,都要花錢買。 ”

  除了從舊貨市場、拆遷工地淘來的寶貝,很多東西也來自別人的捐贈。比如一個“愛馬仕”的打字機,皮箱子,都是二戰時猶太人在霍山路一帶居住時留下的。他們離開上海時,這些東西留給了房東或鄰居;這些鄰居保管了很多年,丟掉覺得可惜,放在家裏又占地方,知道王小佳愛收集老物件,就送了過來。 “送來的每一件東西都是有故事的。 ”王小姐說,有個市民的父親是戰爭年代的軍醫,一套行軍時帶的血壓儀等簡單醫療器械留了下來,孩子們也不喜歡,和家裏的陳設也不搭配,他們覺得送到這裏來,會得到更好的保存。

  在圈子裏漸漸有了名氣,也有人會上門來推銷一些東西。有人說王小佳收藏的一台鋼琴可以換好幾輛車,可是她就是不願賣。

  只想把記憶一直傳下去

  “現在到處都是高樓大廈,我們的下一代可能都不知道‘湯婆子’為何物,做這個事的意義,也是希望能夠為老上海留下一點什么。”王小佳說,參觀者越來越多後,很多人都讓她特別感動。有個老太太也算是舊時名媛,參觀完後說了四個字“功德無量”,她把這個評價當作是“沉甸甸”的鞭策。還有個海外華人,回上海探親時,花了3個小時專門來這裏看一下,走時一定要買個鐵皮鉛筆盒,她說兒子沒見過這種東西,這已經不是一個鉛筆盒,而是一段記憶。

  “每個月博物館的租金以及水電等收集藏品等費用在3萬元左右,家人身邊的朋友給予一定的支持,還能夠堅持。”王小佳說,只要她有能力,一定要想辦法讓這個博物館辦下去。

  目前,“上海1937”每個周六下午1點到4點對外開放,平時有需要也可以打電話預約。

[责任编辑:香港商报实习生5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