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傳統風味小喫鼎邊糊
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福建著名佳點,與肉餅等配食,為當地早點佳品,一直流傳到台灣等地。是用大米加清水磨成濃漿,攤在鍋邊,半熟後鏟入正在熬煎的蝦湯中,煮制而成。
福州風味小喫豐富多樣,其中鼎邊糊已成為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喫,成為福州地方的一種特殊標幟。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喫。離鄉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一聽見「鼎邊糊」三字,也會感到好像親眼看到了家鄉的「倩影」,成為戀祖愛鄉的風味小喫。
做法
磨米漿
將大米用清水浸泡2小時,洗淨撈起,加清水磨成濃漿。
制蝦場
將蝦糠裝進小紗布袋內、封口,放鍋內,加水用中火熬成蝦湯。
制輔料
泡發暢幹,洗淨;丁香魚幹除去雜質;泡發香菇,洗淨,切條;蔥、蒜洗淨切段,起油鍋編熟。制糊。大鍋內加清水1000克,用大火燒至七成熱時,在鍋的內邊抹勻一圈花生油後,舀米漿一碗(約800克)由左向右沿鍋邊澆一圈,將鍋蓋嚴,悶片刻後揭蓋,見鍋邊的米漿烙熟起卷時,用鍋鏟將米漿鏟火鍋內。此時鍋內再加水500克,依此法分數次將米漿繞澆完畢。鍋內放入蝦糠、蝦油、和其他輔料一起煮熟,調准口味,裝碗即成。
成品色白,質鮮嫩,有濃鬱的閩南漁家風味。
特點
鼎邊糊,在鐵鍋裏盛上蛤、香菇、蝦米、蔥、黃花菜及配料熬成的清湯,點著火,待鐵鍋上方四週烤熱後抹上花生油,再將預先備好的濃米漿均勻潑(涮)在鐵鍋內緣四週,烘乾後鏟入湯中,稍煮片刻即成。剛出鍋的鼎邊糊白脆薄潤,湯清不糊,食之細膩爽滑,清香可口。
福州人幾乎家家都會做鼎邊糊,每到中國農曆立夏時節,福州市民與郊區的農民都要做鼎邊糊「做夏」。因為立夏已進入農忙旺季,這一天煮鼎邊糊,不僅是一家人喫飽喫好然後下田勞動,還要互贈左鄰右舍一起品嘗。像涮鼎邊糊一樣,「一紋(涮)就熟」,借以聯絡感情。
如今,鼎邊糊小喫攤在福州的街頭巷尾更處處可見,已成為市民常用的早點,食品店裏還有袋裝「鼎邊糊」出售,可以隨時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