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古徽州(今安徽黃山市)人才輩出,深深影響了明、清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走向。其中,被世人稱為“算神”的程大位便是古徽州杰出人物的代表之一,他發明的珠算方法成為影響後世的重要文化遺存。
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曾表示:“由中國發明的算盤,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計算機。”而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珠算伴隨中國人經歷了1800多年的歷史。
程大位(1533-1606),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珠算家、發明家和科學家。據專家考據,盡管算盤並不是程大位的發明,然而,“程大位珠算法”卻地地道道是他規范或發明的。至今,還有許多人仍在使用這種方法。他苦心鑽研四十年編著了《算法統宗》,統一了中國珠算。被譽為“珠算宗师”。他還創造和規范了珠算口訣,推動了中國由籌算向珠算的跨越,並使中國珠算科技走向世界。明末時期,他的書廣泛傳遍東南亞、歐洲和美洲。為世界珠算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他還創造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卷尺——丈量步車。
公開資料顯示,“珠算”一詞,最早見于漢代徐岳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時,經緯三才。”
英國《獨立報》曾評選出101款改變世界的小發明,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有近2000年歷史的中國算盤。
今天,位于徽商故里——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的程大位故居以及中國第一座國辦珠算博物館珠算博物館,吸引着海內外參觀者紛至遝來,到“算神”誕生的地方做“朝聖之行”。 香港商報記者吳敏
中國珠算申遺成功
“珠算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它以簡便的計算工具和獨特的數理內涵,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
一上一,一下五去四,一去九進一;二上二,二下五去三,二去八進一;三上三,三下五去二,三去七進一;四上四,四下五去一,四去六進一……
正當這些珠算口訣逐漸遠離孩童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本月4日正式批准中國珠算項目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此,我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成為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
談到算盤不得不提到明代的程大位。徽學專家、黃山市文化委主任胡建斌第一時間接受香港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珠算的發明者程大位是徽州屯溪人,他于1592年寫成的數學巨著《算法統宗》,集明代以前珠算之大成,完善了中國珠算口訣,在中國古代數學史上享有重要地位,被稱為中國珠算鼻祖 。此書廣泛流傳300多年不衰,並在1600年流傳到日本,開創了日本和算的先河。明末時期,他的書廣泛傳遍東南亞、歐洲和美洲。為世界珠算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他還創造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卷尺——丈量步車,亦被後人稱為發明家。
徽州人濃濃的算盤情結
伴隨着徽商的崛起,珠算的身影在徽州隨處可見。即使在煙斗上,徽州人也會配上一個精致的小算盤。在徽商的眼里,在煙斗上配上算盤,寓有“親兄弟明算帐”之意,反映了徽商較強的經濟意識。
黃山市古稱徽州,自秦置縣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這里既是稱雄中國商界三百余年的徽商故里、又是徽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有着“無學不成派、無商不成帮、無徽不成鎮”的美譽。徽文化以儒家文化為內核,涵蓋經、史、醫、科、藝等諸多領域,與藏文化、敦煌文化並稱為我國三大地方文化。2008年,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被批准為全國第二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在今天的黃山市,不少酒店賓館的大堂、前台和包廂里,很多都以算盤作為特色文化裝飾,讓初來屯溪旅游的人耳目一新;繁華的屯溪老街上造型各異的算盤已成為一種工藝品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還有定期舉辦的珠算比賽讓徽州人濃濃的算盤情結得到詮釋。
胡建斌說珠算成為世界“非遺”,對于弘揚傳統文化,確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中國珠算入選世界“非遺”,當然是一種榮譽,我們必須承認珠算的偉大,它在過去的一千多年中發揮的作用難以估量。給它以必要的尊崇,是我們的職責;歷史博物館中有它的位置,是我們的義務。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將這種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並傳承下去。
“繼承和弘揚國粹,我們義不容辭。”胡建斌告訴記者:2008年,“程大位珠算法”與“珠算文化”一起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2009年1月,中國珠算申報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但是當時申遺並未成功,黃山市積極配合中國珠算協會曾數次修改申報材料,直至現在傳來捷報。
中國珠算心算協會副會長蘇金秀說,珠算成功申遺,將有助于讓更多的人認識珠算,了解珠算,增強民族自豪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弘揚與保護珠算文化的行列中來。
珠算重回大眾視野能否迎來傳承的春天?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直到上世紀90年代,珠算還是我國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的一項內容,但在2001年教育部頒發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中,珠算被取消。
中國珠算協會會長丁先覺說,目前已可以將珠算技巧運用到兒童的珠心算的教學上。“科學研究證明,珠算可以增強孩子的記憶力和注意力。”
上海市珠算心算協會會長張德和等學者認為,珠算是國寶,不能丟。電子計算機不可能完全代替算盤,使用算盤和使用電子計算工具並不矛盾。
有了鍵盤就能丟了算盤?珠算就該進博物館了?胡建斌說,實際上,雖然全國取消了珠算教學,但是各地仍有堅持者。去年8月,江蘇開始把珠心算教育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驗內容,列入新一輪小學數學課程改革試驗。在一些財經類大中專院校和財會類中職學校,珠算如今仍是必修課。但學習珠算、使用算盤的人越來越少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和其他“非遺”一樣,隨着時代的變遷,珠算的傳承體系和傳播方式賴以存在的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不可復原的巨大變化。但是,我們可以研究如何把握它的生存機制,怎樣保護它的生存能力等。
記者了解到,一種在珠算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珠心算正走進全國數百所小學的課堂,成為珠算文化傳承最有效途徑之一。
在離程大位珠算博物館步行五分鐘路程處,全國唯一一所以紀念程大位而命名的程大位小學的珠算教育也辦得有聲有色聞名遐邇。該校是全國珠算教學試點學校。自1994年以來,程大位小學就在進行珠算教學試點,開展“珠算、口算、心算”三算結合的教學嘗試,並榮獲國內外多次珠算比賽的大獎。該校的小神算手,不僅屢屢摘金奪銀,而且有被邀請到中央電視台現場直播節目做過精彩的速算表演。
走進教室,小小的學童隨着老师珠算術語的變化,在算盤上輕盈撥動,那份認真和喜愛儼然已全部融到這些動作中。或許,正是孩子們的這份真誠,讓省級非遺文化傳承人、國家級珠心算教練汪素秋老师任教珠算課程近20年中,始終保有一份絲毫不曾褪色的教學熱情。
胡建斌說:從教學實踐看來,在學前班或小學低年級進行過系統珠算學習的學生,左腦和右腦均能得到全面的開發,在小學以後的學習中,能更多地表現孩子在數學上的天賦。
胡建斌介紹:自1990年至今,由中國珠算協會和台灣省商業聯合會共同主辦的黃山市暨屯溪區海峽兩岸珠算通訊比賽,每屆都有近百萬名海峽兩岸的珠算心算學員同時在本地參賽。大賽期間,兩地比賽現場,神算快答,場面非常壯觀。
來自中國珠算協會的信息顯示,不僅中國現在重視對珠算的教育,境外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在到中國考察或觀看過國際珠心算比賽後,將珠心算带回去用于普及教育,以此開發兒童的智力。據統計,目前在做珠心算教育的已有30個國家和地區。
作為珠算發明人的故居地,作為一座國際旅游城市,程大位的故鄉每天都要迎來一批又一批的海內外游客。他們可以欣賞到珠算村的主人們演唱的謳歌程大位的歌曲,跳起的節奏明快的算盤舞。一部題為《走近程大位》的電視專題片,則經常在黃山電視台滾動播放。更有廚师發明了一款名為“大位盤珠”的創新徽菜,很受歡迎,尤其受到日本游客的喜愛。
胡建斌樂觀地表示,珠算成功申遺,說明其有它繼續存在的理由。如果沒有人參與,這種非遺又將面臨着“空殼”的尷尬。因此黃山市在繼續辦好珠算文化教育的同時,將籌划一系列的宣傳推廣活動。比如召開權威專家討論會,和中國珠算心算協會溝通,邀請了海內外相關機構一起行動,舉辦相關賽事和交流,為繼承和弘揚國粹貢獻力量。
程大位故居:鬧中取靜的“國保”單位
記者專程走進黃山市屯溪區前園村中一條被命名為“大位路”的小巷,一座古老的徽派民居建築是珠算宗师程大位故居,程大位的珠算巨著《算法統宗》就是在這兒編纂問世。
我國第一座國辦珠算博物館,就建立在程大位故居對面的程氏祠堂里。這座佔地540平方米、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間的古宅總共分為三個部分,即由“維新堂”主體建築、“祭祖樓”偏房和“賓園”庭院三大部分組成;故居對面,就是被用作算盤博物館的“覃思堂”。整體建築鬧中取靜,翹角飛檐,宮燈高懸,楹聯林立,一派古色古香,是第七批“國保”單位。
雖然程大位出身商賈之家,一生也沒做過官,但在當時那個年代也算是個做學問的人。與以往看到的明清皖南民居一樣,整個宅院呈現出濃厚的書香氣。宅第的主樓坐北朝南,三開間兩進,據說在當地這樣的格式稱為“一脊兩堂”,二層,磚木結構,門樓里外挑檐,曲梁斗拱,馬頭山牆。西側為把祖樓,五開間,倚主樓而建。入口處就勢建“賓園”一座,園內有仿古回廊、草坪及花圃。臨賓園原有人工水渠一道,當地程氏後裔稱該渠為“賓公渠”,公號“賓渠”即派出于此。
故居也為兩層,前堂為客廳,立有程大位畫像和懸掛六角宮燈。後堂有周恩來等人題詞照片。樓上陳列有程氏所著、影響深遠的《算法統宗》一書以及有關典籍和中國各式算盤等實物。
世界景仰珠算大师
在程大位故居,記者聽到這麼兩則故事:一則是程大位的珠算巨著《算法統宗》,被日本豐臣秀吉派來中國學算的毛利重能攜带回國之後,便將其改寫成《歸除濫觴》並用作教學,于是“傳播東瀛,開彼邦和算之先河”,誕生了日本的和算。十八世紀前後傳入東南亞和歐洲。程大位也就被日本人譽作“算神”。至今每年8月8日,日本各地都要舉辦算盤節大游行,身穿算盤服的人們,扛着“算神”程大位的巨幅畫像,行進在游行隊伍最前邊。另一則是曾經多次前來程大位故居瞻仰的日本珠算研究會會長鈴木久男先生,每一次踏進故居的時候,都要向着故居中堂上陳設着的程大位像三鞠躬,虔誠得令人感動。就是這個日本珠算研究會,一直把程大位故鄉孩童“周歲抓鬮”時使用的“銀鎖算盤”圖形,用作會徽圖案。
直到現在,在日本,程大位還擁有一批擁躉。1986年,程大位紀念館開館,時值程大位逝世380周年,日本珠算協會人士得知消息,千里迢迢趕來,在程大位的雕塑前深深鞠躬;而2006年,在程大位逝世400周年時,日本珠算界也有很多人專程來到程大位故居以紀念他。
黃山市文管局官員胡榮孫介紹,1985年,為紀念程大位逝世380周年,黃山市對其故居進行修繕開放,並正式建立程大位紀念館,橫梁上“程大位故居”匾額為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教授所題。
1986年9月18日,程大位故居正式開始對外開放,這一天也是程大位誕辰380年,中國珠算協會在這里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在這之前,安徽省政府已經撥出專款用于程大位後裔的遷出和對故居的修繕建館。1988年程大位故居就被認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5月的“國際珠算理論研討會”在這里舉行。
2006年9月23日,來自中國和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珠算專家、學者五百余人會聚黃山,共同紀念“珠算鼻祖”程大位逝世四百周年。
胡榮孫說,今天的程大位故居不僅是為了紀念一位名人,它更是珠算學的勝地。
在珠算宗师故居里徜徉,給記者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是故居書房古老馬鞍桌上當年程大位奮筆著書立說時使用過的那盞高腳土油燈,它是中國珠算史上一段輝煌史實的見證者,它見證了程大位20度春秋撰就17卷雄文的艱辛歷程,見證了程大位如何創造出直到現在仍在使用的珠算口訣,見證了《算法統宗》暢銷300年並走出國門、傳遍世界的奇跡。另一個深刻印象,則是故居賓園圍牆上的幾扇奇特的漏窗了。那漏窗每一扇竟然都是由一只偌大的算盤鑲嵌而成,如此別出心裁的物象語言,具有極大的視覺沖擊力,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
然而,令日本友人沒有想到的是,程大位作為一個商賈之家,其居住的房子遠不似其他大戶人家建築寓意深遠、有諸多雕刻裝飾,而是非常簡朴。可見,程大位將其畢生之資大多用于中國珠算事業的傳承與發揚。
1606年9月18日(明萬歷三十四年八月十七),程大位在這兒走完他奇跡般的珠算人生,安息于村外的八卦山。“尺寸紉偉業,錙銖鑄豐碑”—— —這幅掛在程大位故居廳堂的對聯,正是他人生最貼切的寫照。
珠算博物館,奇妙的算盤世界
而珠算博物館更讓人稱奇,該館的收藏規模和檔次在全國均屈指可數,收藏了古今中外不同形狀、不同功能的算具近千件,還有程大位著作、程氏宗譜及各種珠算資料、圖片等。充分展示了中國第五大發明——珠算發展、演變的歷史進程。特別是程大位先生窮畢生精力所著《直指算法統宗》和《算法纂要》,開創了中國珠算新的里程碑。
在眾多展品中,最令人矚目的是形狀各異的算盤,最大的有81檔,1.75米長,據說是用來算開方,可供九位伙計同時操作;最小的戒指般大小,稱為“戒指算盤”,僅19毫米長,九檔,為清代所制,從外表上看,這算珠小如粟粒,計算起來只能用針尖撥動,具有較高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最大的是門窗算盤,最長的是開方算盤,最古的是算籌箸游算盤,最怪的是圓算盤和無珠算盤與梁上三珠算盤,最奇的是行軍算盤與盲人算盤,記者還發現了一張蘇聯算盤,中間沒有橫梁,只能做技術使用,不能計算,被稱為“最笨的算盤”。
還有最出人意料的恐怕要數一只清代的“圓算盤”了。四道圓框和珠杆均為銅材精制而成,算珠則為紅木車制。最外框直徑318毫米,珠杆沿圓周均分為50檔,每根珠杆被圓框划分成3個空間,從外到內分別置放算珠一顆、四顆和一顆,算珠均為圓珠形,全盤算珠共計300顆。據說它除了能計算位數超常的數學題外,還兼具算盤棋、藝術壁掛和祛邪卜卦工具等功能。
在審美上,圓算盤的出現,打破了人們的慣性、定性思維模式,啟迪人們創新與突破。
倘若說圓算盤徹底打破了我們腦海中長方形算盤的思維定勢的話,那麼這只針線包算盤則使我們改變了算盤有框、有梁的概念。因為它壓根就既無方框又無橫梁,每根珠杆固定在帆布上,帆布展開便成為一只算盤,卷起就像一只“針線包”,實在妙不可言。
九層算盤粗粗看去似乎是九只算盤的疊置,實際上它卻是渾然一體的一只特大算盤,不過是內分九層,全盤算珠共計1512顆之多。這也不是一只為奇而奇的算盤工藝品,而是一件獨顯徽商文化特質的實用算盤。它只供徽商巨賈的總賬房先生專用,每個下屬部門報來的賬目數字各佔一層,最下一層便為各下屬部門賬目的匯總。無論是每日營業情況,還是每月營業情況,老板均能在這只九層算盤上一目了然。與現代電子計算器相比,其功能相當,卻免除了按鍵調出等步驟。難怪李政道博士1972年10月14日曾向周恩來總理進言:“我們中國的祖先,很早就創造了最好的計算機,這就是到現在還在全國通用的算盤。”
該館收藏的算盤質地包括金、銀、銅、石、骨、象牙、泥、陶、種子、海珠等數十種材料;年代從算盤最早的原型——南北朝時期的游板,到北宋正式被命名的算盤;國籍也遍及原蘇聯、日本、朝鮮等。
程大位的另一發明成就是“丈量步車”。( 在1581年左右發明) 在展廳內記者目睹眼前類似今天的皮尺,引人入勝。它由竹蔑制成,上標有長度單位,相對木尺是重大革新。被稱作世界上“第一卷尺”。
“算神”程大位的珠算人生
程大位曾經也是外出經商多年,居住在這樣面積的宅邸也可以理解,然而,整個建築的裝修風格卻唯獨少了些許皖南雕刻的藝術,難道程大位不喜歡這些花雕刻飾?程大位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程大位是徽商中的一個代表。他生于商人家庭,自幼聰敏好學,因商業上的需要,自小就對數學很感興趣。由于其家境富裕,程大位沒有與同輩人一樣,“十三四歲”就走上“往外一丟”的經商之路,而是“弱冠之年”二十歲才商游吳楚,而他在外二十多年的經商生涯,也是他二十多年孜孜不倦求學珠算的交流生涯。
算學典籍精華的集大成者
程大位出去經商後,發現全國各地商人所用的算盤都不統一,有三五珠、三四珠和四四珠,打法上也不規范,當時商人中間“各打各的算盤”的說法就是由此而來。
因此,程大位決心要統一中國的算盤,經商期間,遇有“耆通數學者,輒造訪問難,孜孜不倦”。四十歲,程大位商歸故里,開始《算法統宗》17卷的編纂工作。歷經20載日夜疾書,終于使巨著在1592年5月由賓渠旅舍出版,成為獻給自己60大壽的禮物。其後六年,又對該書刪繁就簡,寫成《算法纂要》四卷,成為後世民間算家最基本的讀本。
胡建斌介紹:這是一部耗盡了程大位大半生心血的扛鼎巨著,又是一部填補了中國算學著作史空白的科普讀物;同時,也是一部廣征博采諸多算學典籍精華的集大成之作和一部薈萃了大量應用算學難題的教科書,更一度是中國會計人手一冊的必備工具書。這本書很快就成為暢銷書,人們把它與四書五經相提並論、等量齊觀,“奉以為宗”。幾乎是“海內握算持籌之士,莫不家藏一編”。徽商自己要用它,徽商教子要用它,徽商辦學要用它,徽商在商務關系中將它作為禮品送給各地的商業伙伴、親戚朋友,再加上專門從事販書業徽商的廣為推銷,這部書很快便“風行宇內”,成為中國科普書籍出版史上難以企及的暢銷三百年的巨著之一。
胡建斌說:《算法統宗》著有九章十九卷,詳細地概括了所有運算口訣,“二五珠”的算法,不僅含有運算方法,內容還有許多民間丈量方法。程大位在綜合概述運算口訣時,並沒有常規使用數字表示,而是用了文學歌的方式,諸如“一個饅頭一百僧,大僧三個更無爭。小僧三個吃一個,大小僧眾各幾人?”“遠望巍巍塔七層,紅光點點倍加增。共燈三百八十一,請問各層幾盞燈?”用人們喜聞樂見的通俗語言將枯燥難記的口訣瞬間變成了朗朗上口的詩歌。
胡建斌還向記者提及一件趣事:即喬羽先生屯溪夜作《算盤歌》。當年喬羽先生接受為連續劇《算聖》創作主題歌時,來到屯溪程大位故居參觀游覽。當天晚上他就在下榻的華山賓館客房里挑燈夜戰,一首不可多得的名作在屯溪誕生:“下面的當一,上面的當五,一盤小小算珠,把世界算得清清楚楚。哪家貪贓枉法,哪家潔白清苦,俺教你心中有個數。三下五去二,二一添作五,天有幾多風云?人有幾多禍福?君知否———這世界缺不了加減乘除”。《算聖》在中央電視台反復播放大獲好評。這首《算盤歌》連續兩年登上中央電視台的春節文藝晚會。喬羽表示:“假如沒有這次屯溪之行,假如沒有當前的反腐敗形勢,大概就沒有現在這樣的《算盤歌》。”
“打得一手好算盤”的徽商推動珠算事業
據安徽省黃山市文聯副主席、程大位故居第一任館長江志偉考證,對于古徽州人來說,“打得一手好算盤”已經不只是有益于自己的商務活動,更是徽州人一項安身立命的生存本領,因而古徽州孩童的童子功即為“打算盤”和“毛筆字”。這兩項內容是徽州人人生文化的啟蒙課,伴隨着他們的終身,打到老、寫到老,須臾不能離分,由此產生的“徽州算盤崇拜”習俗也是他處所或缺的,比如:不准脏手打算盤,必須先洗手再操算;不准將算盤翻個成為滑車在桌面或地面上嬉玩,違者必受戒尺皮肉之苦;不准將算盤掛在牆上,必須用綢布拭淨平置于案桌或櫃台之上;不准留數字在算盤上過夜,必須及時清盤……
可以說,當時在徽州,算盤打得好壞,已經成為才華高低的重要標准。關于徽商介紹的史書中,大多要提及他們的珠算技能,有時甚至會把其珠算技能與商務業績掛鉤。江志偉介紹說,明末清初祁門徽商汪文德,史書稱他是“心計過人,持籌握算無遺策”;而婺源徽商李世福,則是“握算計畫,上佑諸父,下督掌計,而業日隆隆起矣”。古徽州如此濃厚的珠算崇拜氛圍和良好的珠算教育,使得很多徽人一踏上商路就備受商家青睞,他們大多憑借一手好算盤而早早坐上會計、管事的位置,歙縣徽商閔世章更是一入商界就憑自己的珠算絕技當上副手,在揚州為一鹽商管理賬目。
徽商們的如此厚遇,無疑會激勵他人發奮學好珠算、打好算盤,促進珠算事業的發展。而當時令程大位沒有想到的是,他所倡導的珠算之法還傳到了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各國。
明萬歷年間,日本人毛利重能受日本朝廷派遣來到中國學算術,當時在日本國內,毛利重能已是一位算數能手,他聽說中國有一個程大位有速算的能力,因而幾經周折,最終拜訪到了程大位。
他給程大位出了四五道題,而程大位通過算盤三下五下就給出了正確答案,毛利重能非常驚奇,因為,程大位的速算能力至少是他的四五倍。他問程大位,為什麼用珠算撥幾下就可以得出正確答案,程大位向他介紹了中國算盤以及自己的兩本書和相應的算數口訣。不等程大位開口,毛利重能就開口希望求得程大位的兩本書和算盤。程大位欣然贈送給他,毛利重能如獲至寶,回國第二年的8月8日,他成功將這兩本書翻譯成日文出版。由此傳遍日本、朝鮮及世界各地。程大位因此被人們稱譽為“珠算宗师”。
在今天的程大位故居,有很多的“日本元素”:在“維新堂”的展櫃中,陳列着非常珍貴的日本版明代刻版《算法統宗》古籍善本書全套;在“覃思堂”算盤博物館的展櫃中,陳列有日本的“菱珠算盤”和“無珠算盤”等算具精品。
日本珠算史研究學會會長、著名珠算家鈴木久男先生,曾來這里參加紀念程大位系列活動,多次頂禮膜拜。
“程大位故居”的修繕及相關設施的改造等,都獲得了來自日本珠算界的鼎力相助。程大位家鄉的傳統民俗工藝品“銀鎖算盤”,被日本珠算史研究會用作會徽圖案。
現在的“程大位故居”已然成為一個國際性的珠算研究和培訓中心。
胡術五:程大位故居的發現者
如果說程大位發明珠算是創世之舉的話,那麼程大位故居的發現,也堪稱上世紀70年代我國乃至世界文化界、科技界的一樁大事。而正是胡術五先生,發現了程大位故居。
據程大位故居第一任館長江志偉介紹,程大位故居的發現還是在建國以後,當時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余介石和安徽师范大學教授胡術五在研究程大位珠算著作時提出了尋找程大位故居的事,開始多方求證,1966年他們找到了程大位的第九代嫡孫程緯丞,從他家珍藏的程氏家譜和故居原始房契中的有關資料記載得到確認。隨後余介石教授在日本《珠算界》雜志上發表了《關于〈算法統宗〉作者程大位的生歿年代及其故居》,引起世界的轟動與關注。
胡術五,生于1897年,活了83歲。安徽黃山市祁門人。畢生從事教育事業,一生著作十八種,多為數學專著。
程大位用畢生經歷和財力花在了潛心研究珠算運算法則事業上,他的居住處也就無暇用在花雕刻飾上了,或許珠算資料館內正堂內的一副“尺寸韌偉業,錙銖鑄豐碑”對聯,是對程大位一生最好的評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