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划公布
日前,國務院印發了《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划(2013—2020年)》(以下簡稱《規划》)。這是我國首次出台關于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國家級專項規划。《規划》首次界定了全國262個資源型城市,並根據資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差異,將資源型城市划分為成長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種類型。其中,我省除太原外的10個地級市,霍州市、古交市、孝義市等3個縣級市在262個資源型城市名單之列。其中朔州市為成長型,陽泉等9個地級市和古交市為成熟型,霍州市為衰退型,孝義市為再生型。
資源型城市是指以本地區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開采、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包括地級市、地區等地級行政區和縣級市、縣等縣級行政區)。規划范圍包括262個資源型城市,其中地級行政區(包括地級市、地區、自治州、盟等)126個,縣級市62個,縣(包括自治縣、林區等)58個,市轄區(開發區、管理區)16個。
成長型城市資源開發處于上升階段,資源保障潛力大,經濟社會發展後勁足,是我國能源資源的供給和後備基地。此次公布的成長型資源城市共有31個,我省朔州市位列其中。
成熟型城市資源開發處于穩定階段,資源保障能力強,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是現階段我國能源資源安全保障的核心區。《規划》要求這些城市要延伸產業鏈條,加快培育一批資源深加工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盡快形成若干支柱型接續替代產業。我省大同市、陽泉市、長治市、晉城市、忻州市、晉中市、臨汾市、運城市、呂梁市,以及縣級的古交市在列。
衰退型城市資源趨于枯竭,生態環境壓力大,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難點地區。應當加快廢棄礦坑、沉陷區等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大力扶持接續替代產業發展,逐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我省霍州市在衰退型城市名單之列。
再生型城市基本擺脫了資源依賴,今後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大民生投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形成區域中心城市、生態宜居城市或著名旅游城市。我省孝義市在此名單之列。
此外,孝義市還被選為鋁土礦後備基地。
相關
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不考核GDP
國務院近日印發的《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划(2013-2020年)》,是我國首次出台關于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國家級專項規划。其中指出,將來在國家重點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縣不考核GDP。這有利于引導地方政府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到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上,而不要不顧條件盲目地招商引資,或過度開發本地資源。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杜鷹指出,資源型城市普遍存在資源型產業“一業獨大”的問題,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型產業比重大,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在262個資源型城市中,礦產資源開發的增加值約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2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一倍左右。而資源型城市的第三產業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2個百分點。專家認為,這樣“一業獨大”或“一礦獨大”的產業格局,會產生“擠出效應”,致使其他產業難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