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這里不許你七顛八倒,過此門莫管它五眼六通。」
進雲居山,山門巍峨,山門前的楹聯給人當頭棒喝。
位於江西省永修縣西北的雲居山,人稱其「雲嶺甲江右,名高四百川」,「冠世絕境,天上雲居」。尽管海拔只有969米,卻依然沒有阻擋它成為一座與眾不同的名山。古往今來,雲居山以其秀麗天成的風景和佛教禪宗著名道場被人們稱道。雲居山沿途奇山异石,溪水瀑布,古寺牌樓,僧侶塔林,名勝古蹟比比皆是,還有千年古杉樹、千年古樟樹、千年古銀杏樹、千年古桂花樹、千年古櫟樹及近千年的伯樂樹、香果樹、羅漢松等秀於山間。登上山頂,有九座蒼翠的山峰合抱環圍,中間田舍點綴,依水托拱出一座靜謐的蓮花城,真如禪寺便是那迷人的花蕊。
「真如禪寺」是千年古剎,佛教禪宗五宗之一曹洞宗洞山法系所在地,素有世界坐禪中心之稱。之所以叫真如寺,據說是源自佛語,真實不虛,如常不變,佛學真諦就叫「真如」。到了廟里,無須別人指點,確實就有了這種「真如」的感覺。
真如寺坐禪天下,高僧輩出。歷代名僧,如道容、道膺、顓遇、虛雲、海燈諸法師都曾修行或主持此寺并留有靈塔。不得不提的是被譽為禪宗泰斗、中國佛教協會第一發起人的虛雲和尚。真如禪寺歷經多次興毀重修,抗日戰爭期間,真如寺毀於日軍的砲火,只有盧舍那佛銅像在殘瓦斷壁中閃現,「草深三尺金身露,五老峰高挂夕陽」。虛雲老和尚以百歲高齡率僧眾開荒墾地,躬耕隴畝,打地拋磚,重建寺廟,再塑佛像,把晚年的最后一段時間寄託於此。
真如禪寺是虛雲老和尚修建的最后一座寺廟,后來他在這里進入涅槃寂靜。據老一輩師父說,老和尚圓寂時分身舍利不計其數,時值社會動盪,留傳下來的已不多,其中最大的一顆舍利子現保存於真如寺中,為鎮寺之寶。現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也曾任此寺方丈。
寺以山聞,山以寺名。歷來真如寺香火鼎盛,人文悠遠,大陸、台灣、東南亞一帶禪宗弟子多來這里朝覲拜山。遠在唐朝時,高僧道膺已經給許多高麗弟子傳道,他們畢業回國后,多奉這里為根源。白居易、蘇東坡、佛印等眾多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詩作畫,目前,仍保留著摩崖石刻、唐代銅佛、康熙年間千僧大鐵鍋及四十多座中外歷代高僧墓塔。寺中尚存千年古銀杏十餘株,其中有唐朝道膺禪師親手種植的,直徑達二米,拔地參天,蓊郁蒼翠。
真如禪寺有禪宗最勝道場之譽,為海內外佛子所傾慕。唐中和三年,「南宗偉人」道膺由廬陵轉錫雲居,拓荒耕耘,實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農禪家風。自此,真如寺名遠播,聲震天下。宋朝時,住持法如禪師亦提倡「披蓑側立於峰外,引水澆蔬五老前」。明朝時,住持顓愚法師艱苦樸素,與眾同勞,深受眾僧愛戴。歷經50餘代主持,個個身體力行,嚴守這一清規,出寺務農勞作,動中參禪;進寺盤膝坐香,靜中悟禪。動靜結合,農中滲禪,「在動中做功夫」(虛雲語),全寺僧眾生活清苦,出坡(生產勞動)辛苦,卻總是那麼法喜充滿,安詳自在。這也難怪,試想一下,那塊不是很大的菜園子總是綠油油,到了秋收季節,僧侶們望著自己辛勤勞作而成的金燦燦稻穗,何須再去托缽雲游度生?正因為有了春秋勞作的收獲,寺內的糧食和蔬菜自給有餘,冬天僧侶們就可放下外緣,專心參禪,真正做到克期取證。所以,在今天的參觀中,寺中和尚耕種的和諧景象也成為了寺里最為獨特的一道風景線。
真如寺開創的農禪并舉古風,一直傳承至今。環顧海內大千古寺廟,能夠「躬耕重振舊身家」的獨此一枝!而真如寺也因其規矩嚴,農事忙,道風好,被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譽為全國佛教「三大樣板叢林」之一。
如今,真如禪寺禪修嚴格,僧眾威儀肅整,僧修如法如律,每日早晚上殿、過堂,外寮坐香。這里常年禪音聲聲,佛境悠悠,點化著奇山秀峰的獨特靈性。不妨「到真如寺看佛教道風」,感受農禪并重的生活,既入寶山,莫空手而回,在自然的清幽中,看出家師父的做和行,在「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中感受源遠流長的綿綿禪意。
做官去長安 學佛上江西
江西擁有「紅土禪床」之美稱,境內禪寺林立,名僧比肩,星羅棋布的寺院庵觀、佛教場所已成為江西得天獨厚的人文景觀旅游資源。一同走入這片曾經孕育輝煌禪宗文化的沃土,感受「禪」的悠遠歷史,徜徉著去尋覓聖哲們曾經走過的足跡,無論你是否是佛教徒,都能在這充滿禪意的旅途中賞得佛前那朵蓮花,尋到心頭片刻净土。香港商報記者 黃穎 韋正風
禪意走「江湖」
有句話說「禪在江湖」。隋唐時期,參禪悟道之人「跑江湖」,問道江西馬祖道一大師,追尋湖南石頭希遷禪師。「江湖」的一半是江西。這般殊勝因緣為江西的文化積澱中增添了濃濃的禪韻。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后,各種教義、宗派、山門經數百年爭鋒兼併,至唐宋殊途同歸,讓位於禪宗。慧能開創的南禪,是禪宗本土化、大眾化的開始,而其教義得以弘揚的重要舞台則是「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江西。
佛教界有言:中國佛學是中國禪學,中國禪學離不開江西禪學。江西是中國佛教文化的中心,祖庭多,特別是南宗佛教的五家七宗,有三家兩宗起於江西,并由江西遠播海內外,產生深遠影響。
如果說,异化的心靈如同荒漠,禪就如同清風甘泉,如當頭棒喝。寺里寺外一牆之隔,禪里禪外一心之隔。形色匆忙的都市人每天穿梭於繁忙的街道,不妨換個方向,變個節奏,走走清幽雅靜之地,在祖庭的禪堂與佛結緣,到梵音回蕩的山谷里輕安自在。
紅土禪床 與佛結緣
天下風光僧占盡。穿越山林,行至山窮水盡處,忽然探出一角寺院飛檐,聽得悠揚的磬聲、渾厚的鼓聲,還有那篤定有力的木魚聲直擊人的內心深處,誦經之聲漸起,此時,你便知道,在這深遠山林中,你找到了一個境明心清之所。
禪宗追求自然,讓自然成為悟道的媒介。江西的自然和人文成就了獨一無二的禪林土壤,自古就是高僧大德建寺安家的祥瑞之地。佛教中開創宗派的祖師被稱為初祖,初祖所居住、弘法布道的寺院為祖庭。南宋時期北宋禪宗「一花五葉」,逐漸形成「五家七宗」,其中臨濟宗、溈仰宗、曹洞宗、黃龍宗、楊岐宗以及洪州禪等「三宗五家」祖庭都在江西,使得江西禪學擁有「紅土禪床」之美稱。
江西境內禪寺林立,名僧比肩,堪稱名副其實的南禪聖地。這里的佛寺風光最是怡人。廬山、青原山、百丈山、雲居山,有磅礡大氣,蒼山遼闊,有靜訥安閒,清泉勁爽,有青草自幽,佳華放妍。這里的出家人以靜修真信為主,周圍的景致,也自會融有佛陀的靜意與祥氣。
廬山東林祖庭,是净土宗初祖慧遠大師所開創的中國净土第一道場。當年慧遠大師在廬山結「白蓮社」,弘法傳教,使得廬山香火興盛,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徒注目的地方,當時社會名流、文人雅士、達官貴人皆與東林寺結緣,出現「廬阜招提三百所」「僧屋五百住廬峰」的盛况,東林寺也在名人的足跡和歲月的沉澱中躍為中國佛教八大道場之一。
在廬山悟禪,先到東林寺,晨鐘暮鼓,梵音繚繞,眼前是寺中蓮花與娑婆寶樹,耳邊是净土佛號梵音低唱。更不可錯過的是位於廬山山麓的東林大佛,這是目前世界最高的阿彌陀佛銅像,通高48米,動用48公斤黃金為大佛鍍金,底座為48瓣蓮台,表現阿彌陀佛為救度眾生所發的四十八大願。佛像坐落在半空之中,以接引聖像表達「願我臨欲命終時,阿彌陀佛遠相迎」的情景,以雄偉的身軀表現阿彌陀佛如慈父般博大、寬厚的胸懷,以悲憫的表情表現阿彌陀佛對眾生如慈母般的無盡憐愛。唐代是佛教净土宗最為繁盛的時期,大佛的整體造型,吸收了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敦煌大佛、日本鐮倉大佛、古印度及盛唐時期佛像的優點,同時大佛景區的建築也凝聚大唐風韻,以體現光大佛教文化,再現盛世輝煌的主題。一座佛像,既是對盛唐輝煌的佛教建築文化的回憶,也是對盛世佛教文化的嚮往。即使不是佛教信眾,見此莊嚴大佛,也要心生敬畏。
一朵蓮花 洗净心塵
禪宗心身感悟的方法,是把人們引入一種淡泊清幽的脫塵境界,使人感受更多的是純粹的對精神空間的追求。江西禪林祖庭多在海拔1600米左右的青山上,禪師們常常沉浸在青山白雲、流水清泉之中,領悟生命的真諦。深山古剎,常常是禪師們悟道之所;叢林禪院,成為僧人們參禪打坐的清净之地。而那些朝聖者的足跡,常在遙遠的青山嶺外,白雲深處,在一路的山重水复之中,攀上那嶺頭金頂,才恍然大悟,頓見本來面目。
當今的社會生活物慾競逐、壓力山大,被稱為燥鬱時代,佛家的山林清修生活相對於都市促狹的空間、急促的節奏、戚然的心靈,無疑是一種超脫。
行走也是一種修行。不妨選個時日,卸下包袱,行走江西佛寺,在檀香和梵音唱誦中,禪坐、禪修、禪悟,品祖庭風韻,探禪林法脈,感受「外不著相,內心不亂」的禪修生活,心靈有所皈依。
佛學里講究緣分,在江西這個名剎古寺遍布之地,你可以去走那器宇軒昂的千古名寺,也可以隨興隨緣,在登山之時,循著靜幽小道,偶遇山間不知名的小寺廟。一個眼神關注過去,心中便能安定下來。吐一吐胸中濁氣,吸一吸寺中清氣,跟著行思禪師、馬祖祖師內觀心境,反省內求,擯除亂相,心輕自在。再有興致,可去隨著僧侶一起叩拜誦經,和僧人一起細嚼慢咽一頓齋飯。食時不可有聲,不可剩飯剩菜,吃飯,在這里也是一場對天地精華的細細交流和品味。
如今江西各大佛寺也已經有各種夏令營活動和禪修體驗活動,引導人們以清净的方式「認識你自己」。想想俗世滾滾紅塵,把我們反思的時間和空間席卷淹沒,進入佛寺,在坐禪閉目間反思、懺悔,對話心靈,這未嘗不是佛祖對我們的饋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感叹之餘,在這隔卻紅塵俗世的地方,到佛前燒上一炷香,許個願,虔誠在心,心誠則靈。
旅游是現代人對自然的懷舊 也是文化的鄉愁
香港商報:江西旅游的歷史文化價值何在?
馬策:所謂的歷史文化,可以看做是旅游的基礎性資源,歷史文化價值,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旅游開發價值。這方面,江西并不弱。像景德鎮、贛州等城市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前者號稱千年瓷都,后者號稱江南宋城。當然,還有廣為人知的當代的「紅色文化」,比如井岡山號稱革命搖籃,南昌號稱英雄城。還有什麼呢?想想還真不少。在這片土地上,能跟旅游扯上關系的中國傳統儒釋道三教文化應有盡有。說到「儒」,有白鹿洞書院、鵝湖書院等等;說到「釋」,有位於廬山腳下的净土宗祖庭東林寺,有南禪中大名鼎鼎的永修雲居山真如寺、靖安寶峰寺、吉安青原寺、宜黃曹山寺、奉新百丈寺等;說到「道」,則有中國道教名山鷹潭龍虎山和上饒三清山。
香港商報:為什麼值得到江西來旅游?
馬策:我認為,以上所談到的「歷史文化價值」,都是值得人們來江西旅游的原因。當然不僅於此。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誰又能對自然風光視而不見呢?上到廬山,你就已然置身於歷史、文化、政治名山中,但你首先置身於偉大的自然中,觸目的是廬山自然景觀的雄險奇秀,你首先是個觀光客,然后才可能是個文化苦旅者。所以,自然景觀也是旅游的基礎性資源,它甚至比歷史文化更具基礎性。自然和人文都是吸引游客的原因,各地皆然。
香港商報:旅游是怎樣的一種生活方式?
馬策:生活是無邊的,是我所能知道的最大的詞語,但凡人類事務都可以稱其為生活方式。但顯然,「生活方式」具有日常性(或經常性、重复性),如果你三五年才出門旅游一次,那恐怕就不叫生活方式了。如果你經常旅游,甚至是個旅游控,那旅游肯定是你的生活方式。但在全民休镕旅游的大環境下,人們奔忙於一個個景點,擠擠挨挨,摩肩接踵,很可能只為拍照,將旅游縮減成「到此一游」的圖像記憶。這正是我們時代的壞時尚、壞經驗、壞品位,壞的「生活方式」。
在農耕文明時代,人們就生活在自然中,天人合一,又何嚐需要什麼旅游。王羲之說,「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我們的祖先通過宣紙筆墨摹寫自然山水,可望可行,可游可居,那是「暢神」。而現代旅游是工業時代的產物,也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生活證詞。它能不能緩解焦慮,恢復對自然之美的直覺能力,這就兩說了。
怎麼說呢,旅游是現代人對自然的懷舊,也是文化的鄉愁,總之是一種懷鄉病。
「給我一個來江西的理由」是關鍵
江西在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這與江西在宋代以后近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的豐富積澱息息相關。名山、名水、名城、名人無所不包,綠色、紅色、古色一應俱全,擁有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地倚中國最長的江,擁有輝煌的歷史與文化遺存和震爍古今的名臣將相,有世界影響力的江西籍人物不少,如陶淵明(代表人類共同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王安石(代表改革的力量)、文天祥(代表民族意識與文化認同)、宋應星(代表科技創新與經驗成果總結)、湯顯祖和八大山人(代表文學藝術高度與歷史貢獻)。但江西很多旅游資源的豐富價值,特別是其唯一性、珍罕性一直沒有成為旅游「賣點」,很多景點都「養在深閨人未識」。以白鹿洞書院為例,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身為「天下書院之首」,應以世界最早的大學發源地之一的身份成為主流景區,延續發揮它應有的歷史文化載體的功能。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不斷進步,旅游由幾十年前一種以出差探親連帶出來的從屬活動,轉而成為一種積極主動的社會化生活方式。對旅游景點的選擇標準和自我評判體系近乎苛刻,這對旅游景點景區本身也是一種挑戰與壓力。「給我一個來江西的理由」,是想在客源市場競爭脫穎而出的關鍵,也是擺在江西旅游業者面前的嚴峻話題。只有向全國甚至世界一流景區看齊,創新發展思路、開拓新興市場、加強服務建設、健全管理模式,特別是加快舊有景區環境與設施的升級改造,才能實現彎道超越、引領潮流。
江西旅游吸引物的形象定位很重要,這是區別於全國其他景點景區的關鍵。形象定位準確,才能在旅游客源市場引發共鳴。目前江西的旅游景區主要有歷史人文與自然景觀(廬山、婺源、明月山)、宗教與民俗(龍虎山、客家聚居地)、紅色文化(贛州、井岡山)等幾大類,需要另辟蹊徑、別出心裁地打造自己的旅游發展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的、包涵各個層級的認知與識別系統,特別是在旅游主景地畫面及宣傳口號的設計方面,一幅與眾不同的風景畫面,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旅游宣傳口號足以產生深入人心的廣告效應,這是大量資金投入也不一定能達到的效果。江西此前推出過省一級旅游形象宣傳口號是「風景這邊獨好」,九江市也曾以廬山為主要吸引物推出口號「要識廬山真面目,請到江西九江來」,婺源是「夢里老家,江西婺源」,這些都是不錯的形象。
走通江西旅游路就能描繪走向世界的路線圖
江西地勢廣闊,北邊是長江,南邊是南嶺,西邊是山脈,向北開口,一條長江,把山川大地整合起來了。北邊從長江進鄱陽湖,如果旅游路線從北往南走,從鄱陽湖順著贛江往南,贛江水系構成了一部歷史文化的脈絡,從廬山走到吳城,所攜帶的歷史分量就不得了,這條線路可以看到江西從贛江水道發達時經濟昌盛,到后來交通變更、水道落寞帶來社會發展受到影響的歷史更替過程。
沿著贛江走,我們也能看到中國禪宗的歷史文化。當年禪宗「一花開五葉」,三葉在江西,六祖慧能在江西也是沿著兩條水系北上的,一條沿著湘江北上,一條是沿著贛江北上。馬祖到江西來之后,又形成了「走江湖」的格局。對江西的景區文化來說,無論是明月山,還是三清山,自然不是獨一無二的,禪宗文化才是獨一無二的,江西有這麼多禪宗的祖庭,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當年為什麼華北大地沒有出現禪宗,而江西的茶禪合一、農禪合一,都有呈現?因為那些思想者,都跑到山林里面去了,都在禪宗里開宗立派,過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而江南才具備農禪合一、茶禪合一的天然條件。所以,贛江流域就有著這些獨特的文化價值存在。江西旅游如果走出去,江西的禪宗就可以走出去。如今,西方對禪宗的哲學非常感興趣。黑格爾談中西哲學時,說孔子的論語充其量算倫理學。當時如果黑格爾看到禪宗的話,就不會輕言中國哲學了。哲學怎麼還可以如此具有詩性如此具有禪意。
從贛江往上饒那邊走,信江直接通往景德鎮,江西的瓷器和茶葉就走出來了。瓷器是江西最突出的。一談中國文化就談儒釋道,這是從意識形態上來談的,而中國的物質文化應該是絲瓷茶,不僅影響著中國王朝的歷史,還影響著世界的文明進程。三者中江西就占有兩樣。中國王朝大多是閉關鎖國的狀態,透過絲瓷茶貿易參與了世界的歷史進程。比如絲綢形成了絲綢之路,而江西的瓷器也一樣,所謂的海上絲綢之路,其實是瓷器之路。直到現在,景德鎮依舊是窯火不息、薪火相傳。
來到江西旅游,可以享受一種生活方式。比如可以進入禪的世界,可以進入瓷和茶的世界里。無論是禪還是絲瓷茶,都是一種生活方式。比如魏晉風度,我們說它開辟了一種文明樣式,其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他們當時跟生活有關的喝酒吃藥品茶,這三種生活方式構成了魏晉風度。但它們都需要物質的載體,需要杯子來喝酒吃藥品茶,而瓷器就是他們的載體。江西的瓷器就提供了一種生活方式、文明樣式的載體。外銷瓷也好,貢瓷也好,都提供了一種載體。
而江西的瓷器依舊還在發展。江西的旅游從景德鎮出發,從贛江往下走,走到廣州,走到泉州,一路走下去,把這一條路走通了,就能描繪出一個走向世界的路線圖。(根據采訪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