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吉林 > 本地新闻

农民考古“狂人”周成

2014-03-25
来源:新华网吉林频道

  东北长白山区,有个名叫周成的农民,10多年来,他查阅史料、笔耕不辍;骑摩托车、背着小锄头,四处考查调研。如今,他已是小有名气的满族考古专家,被当地人称为考古“狂人”。

  初出茅庐

  周成现居吉林省辉南县辉发城镇长春堡村,此地曾经是明末满族先世女真族的“扈伦四部”之一——辉发部的所在地。周成年幼时,祖父祖母经常给他讲满族先民的故事,渐渐地,祖先的丰功伟业在他的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

  因为家贫,周成小学5年级就辍学,在田间务农,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直到2002年末,因为表哥不经意间的一句话,让他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有一天,在吉林市文化局工作的表哥对周成说:“你如果研究点辉发城镇的满族文化历史,没准儿能有出息。”周成说:“就我这水平能研究什么呀?”

  虽然这么说,但周成还是动了心思。回家后,他按照表哥的建议,前往书店买回了一套介绍东北历史和文化的地方志书籍《长白丛书》,开始了昼耕夜读的生活。

  仅凭周成的文化程度,要读完一部丛书,十分困难。可是,他不惧艰难,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愣是在11年里翻破了六七本字典。

  对于居住在偏远山区的周成而言,书籍匮乏是他自学考古专业的一大瓶颈。为了克服困难,他经常骑摩托车到辉南县城、吉林市等地去“淘”书,有些书实在买不到,他就借来抄下。他还经常去北华大学、通化师范学院等高校,向有关专家请教古籍原文。

  渐入佳境

  有一次,周成发现,在不少历史文献里提到的辉南地面,与现在的辉南县地图不太相符。于是,他开始实地勘察,并把历史文献上提及的地方标注到现在的地图上。随后,他按图索骥,寻找新的遗址和文物。每当找到“疑似文物”,他都带回家,查阅资料,辨认真伪。

  备耕时节,邻居家堆着种子和化肥,周成却将藏书和文物标本堆满了整整一屋;秋收季节,邻居家用卖粮钱添置大件物品,或者补贴家用,周成却拿妻子起早贪黑做小买卖换来的钱,购置了一个铁皮保险柜,并在院里安装了一套监控摄像设备。

  有人质问:“周成,你这不是败家吗?”

  周成说:“那是萨满神谱的内容,是满族文化的历史见证。”

  2008年,周成新盖了一栋3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人们以为他要搬进去住,他却挂牌“月牙山书院”,自己仍然住老房子。

  “开办一个公益性质的机构,并无他求,就是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来免费参观,也算是我对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贡献吧。”周成说。

  如今,“月牙山书院”藏书6000余册,已成为当地文化干部、中学教师经常光顾的场所。“我不会使用电脑,但谁来我这里,哪年哪月哪日借走的书籍,我心里都记着,读书人到期不还书那可不行。”周成说。

  据了解,吉林大学考古学专业已联系周成,提议把“月牙山书院”作为本专业在读学生的实践基地之一。

  传承文化

  周成认为,迄今最满意的一次考古经历发生在2010年5月。

  当时,吉林省考古队在他家乡辉发山勘察考古,在现场挖掘出一枚古钱币,在场专家一时不知道古钱的出处。

  被当地村民招呼到现场的周成看到古币,马上读出上面的满语音译,判断那是一枚努尔哈赤时期的老满文青铜钱。此后,周成声名鹊起,不断有考古学杂志编辑给他打电话,邀请他发表研究成果。

  截止目前,周成已在《北方民族》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辉发九砬圣景小考》《蒙古土蛮汗进犯辉发部事略》等4篇论文。

  “看到周成的名字和好多专家、教授一起在一本书里出现,我们都很兴奋,可他却谦逊低调,从不自我炫耀。”辉发城镇村民李莉说。

  “器证千古事,书考百世昌。不管外界如何评论,我的考古生涯都会进行下去。”周成说,“下一步,我打算对吉林省民营公共文化事业进行调查,查清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瓶颈与困境,希望能帮助到更多像自己一样为梦想而坚守的人。”

  周成说:“我不想把农闲时光消磨在麻将桌上,想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由衷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满族辉发文化传承给更多的人。”

[责任编辑:李寧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