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四川 > 本地新闻

绿色环保的四川都江堰大熊猫“疗养院”

2014-05-31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特区政府驻成都经贸办主任刘锦泉等经贸办一行人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参观、考察交流

  生态环境优良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

  无菌大熊猫手术室

  用于大熊猫检查的磁共振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

  【香港商报讯】记者梅超报道:5月30日上午,香港特区政府驻成都经贸办主任刘锦泉等经贸办一行人来到由香港特区政府援助重建,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按照川西民居风格及绿色建筑三星奖的标准设计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参观、考察交流。

  绿色建筑三星奖标准设计的基地

  据刘锦泉主任介绍,作为香港特区政府援建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设计秉承了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全面贯彻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资源消耗最小的绿色建筑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场地内地形地貌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避免进行大开挖,大填方。对场地内原废弃建筑材料进行有效利用,用建筑废弃混凝土及砖瓦做道路的基础和园区景观式挡音墙等。

  2、对场地内现有自然水系、自然湿地和植物进行合理尊重地利用。根据地形和现有沟渠设置雨水蓄积方案,确定雨水蓄积方案和景观设计的统一。使用收集处理后的雨水作为非传统水源,用于绿化浇洒,道路和广场冲洗,卫生间冲厕,熊猫兽舍地面冲洗等用途,实现雨水资源化,节约用水。利用景观湖面、前区景观水体和景观湿地,对雨水径流高峰流量进行调蓄,以削减洪峰。此外,园区内还设置了可渗透雨水的道路、广场,使部分雨水渗入地下,以提高地下水水位,改善水生态。

  3、基地地处地下水丰富区域,设计采用地源热泵技术解决大部分的空调能源问题,降低功能使用的运营成本,低碳环保。利用建筑坡屋面与保温吊顶层(局部可开启)之间的空腔形成通风间层,形成通风屋顶,改善室内通风效果,提高空气质量,并有效地减少过渡季节空调使用时间。双层加气混凝土墙体与其间的空气间层构成的外墙体系保温隔热性能良好,减少聚苯板等外墙保温材料的使用。

  4、兽医院采用隔震减震基础形式,通过设置橡胶隔震支座等部件组成具有整体复原功能的隔震层,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

  减少地震对建筑及内部设备的不利影响。

  大熊猫救护、疗养与疾病控制中心

  据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负责人介绍,该基地是国内大熊猫救护与疾病防控研究的公益性科研保护专业机构,占地760亩,总投资约2.3亿元,于2011年9月开始动工建设,2013年12月23日通过竣工验收。目前,居住着20只大熊猫。它与研究中心的卧龙基地、雅安碧峰峡基地共同构建起大熊猫迁地与就地保护的三个示范平台,在充分发挥大熊猫特色资源和国际品牌的基础上,有效协调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一个中心三个基地”保护研究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将显著推进大熊猫这一濒危物种长期保护和生态保护事业与生态经济的发展。

  该负责人说,为保证各功能区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方便管理,园区由大熊猫疾病防控研究区、救护隔离检疫区、康复训练区、公众教育区、办公区和自然景观区等7个功能区组成,可满足40只大熊猫的救护、疗养、饲养管理需要。其中大熊猫康复训练区、公众教育区和自然景观区约500亩的范围面向观众开放,开展公众教育。现有的基地绿树成荫,翠竹葱茏,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绿色三星建筑与自然环境巧妙融合,为大熊猫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建这样一个大熊猫“疗养院”基于三点考虑:

  一是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和圈养单位在遭受重大突发事件时,该中心能及时应对,迅速安全转移、疏散大熊猫,保障圈养种群安全。

  二是通过将核心种群的饲养繁殖和疾病防控区域在时间、空间上分开,既有利于核心种群的安全保存和发展,又可避免造成人与动物疾病交叉感染的潜在威胁。

  三是鉴于大熊猫的特殊性和珍稀性,对大熊猫传染性疾病的研究还十分有限,该中心建成后可集中科研人员与技术,选择非核心种群的大熊猫,积极、创新性开展相关研究,建立大熊猫疾病监测系统和防控体系。

  相关新闻链接: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成立于1980年,1983年正式建成投入使用,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大熊猫科研保护机构。研究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围绕大熊猫的繁育,增加大熊猫的数量进行应用基础研究,主要开展大熊猫人工饲养、繁育、疾病防治、科研、野外救护、野化放归、国际合作以及公众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研究中心已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大熊猫繁育和研究基地,国内外大熊猫科普教育和科研合作需求大熊猫的主要输出基地和科研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濒危野生动物科研保护的成功典范。截止目前,研究中心共繁殖大熊猫157胎225仔,成活197只,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85只,是目前全世界最大和最有活力大熊猫人工饲养种群。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研究中心与震中直线距离仅10余公里,傍河依山而建的大熊猫家园像经历了一次大轰炸,32套大熊猫圈舍有14套完全被摧毁,18套严重受损。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全部瘫痪,60多只圈养大熊猫惊慌失措,许多熊猫逃出圈舍,研究中心成为一座摇晃的“孤舟”。

  由于“5.12”大地震中研究中心卧龙基地基础设施被彻底破坏,必须选址重建。按照上级单位的部署,研究中心着眼于大熊猫科研保护工作未来发展,综合自然生态环境、科研力量、保护基础、次生灾害等因素,制定了基地重建规划。选址定于卧龙区内耿达乡神树坪—洞口槽—黄草坪一带,拟建成集大熊猫科研、人工繁育、野外放归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同时,还在都江堰青城山镇石桥村的卷洞沟建立一座大熊猫救护与疾病控制中心。

  重建后研究中心将包括卧龙基地、都江堰基地、雅安碧峰峡基地,形成“一个中心,三个基地”的格局。充分满足大熊猫的生活福利和科研需求,满足公众教育与文化传播的需要,理念更先进、功能更完善、设施更齐备,成为全世界最大、最先进、实力最雄厚的大熊猫科研保护机构。

[责任编辑:郑婵娟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