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经济区自2004年正式动工建设以来,到2014年已经历了10年,昔日荒芜的滩涂变成了今日投资的热土。海、陆、空立体的交通网络,一批批大装备制造、大粮油食品、大港口物流项目集中在临港中发展。目前,临港经济区正在充分发挥其综合优势,瞄准高端产业,致力更好更快发展。同时,也正逐步地由单一的工业园区向海滨特色、宜居生态的港口新城逐步转变。
集土地、港口、铁路、公路于一体的产业发展优势
新报:您认为临港的最大亮点是什么?哪一点是临港吸引企业落户的独特优势?
王国良:我认为,临港经济区最大亮点就是“临港”。港口-土地-产业一体化也是临港最明显的特点。这是一片广阔的临港土地,集港口、铁路、公路于一体,形成综合交通优势。规划用地200平方公里,目前已成陆130平方公里,这是一个充满希望、极具发展潜力的热土。特别是航道、码头、岸线已经成为临港的灵魂和生命线,同时也是临港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目前,临港已经自主开发形成了双向10万吨级大沽沙航道,全面实现了对外开放;正在疏浚5万吨级高沙岭航道;还将与南港工业区共同利用独流减河航道。这对原料产品大进大出、高度依赖港口运输的装备制造、粮油食品、现代化工等企业,无疑产生了极大的吸收力。举例来说,大沽口港区于2009年成功接卸了重达1338吨的大乙烯设备,为当时华北地区最重大件;2012年又成功接卸了重达1850吨和1800吨的分离塔,创造了当时全国单件体积最大重量最大的纪录。另外,临港目前已经建成道路121.2公里,周边有9条高速公路联通全国,铁路已建成通车,服务区内企业。土地、码头、铁路、公路,加上充足的水、电、气、热和其他基础设施,众多生产要素合理聚集,使临港经济区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平台,也是重型装备等依托港口大进大出的众多产业门类成长发展的热土,这一优势是一般地方无法比拟的。
大力发展高端产业,提升产业能级
新报:目前,临港经济区形成了多个产业板块,其中装备制造业尤其突出。请问,目前,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情况如何?临港今后还有哪些新兴产业?
王国良:按照市委、市政府对临港经济区的规划定位,临港致力于建设“中国北方以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生态型临港经济区”。目前,临港已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港口物流、粮油食品、现代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发展很快,已形成以太重为代表的工程机械和大型成套设备研制、以中船重工为代表的造修船、以博迈科为代表的海洋工程、以大机车为代表的轨道交通、以华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等五大产业板块。
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还将瞄准国家产业政策,根据自身定位和发展规划,大力引进培育、发展壮大智能装备、现代农业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进一步健全临港经济区产业体系,提升临港经济区产业能级。特别是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我们正在组织编制临港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重点发展港口机械、海上石油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壮大海洋运输和港口物流业;升级改造海洋化工产业;加速培育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业及海洋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海洋贸易业、涉海金融服务业和海洋公共服务业;大力发展前港后厂、依托海洋和港口的粮油食品等产业。据预测到2015年,临港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力争达到228亿元,占经济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海洋服务业产值占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港区货物吞吐量达到4000万吨。到2020年,临港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力争达到805亿元,占经济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海洋服务业产值占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港区货物吞吐量达到1亿吨。
从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中得实惠
新报:临港的循环经济是如何运转的?在绿色、生态、环保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王国良:在开发建设中,临港经济区始终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发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我们充分利用临海的天然条件,将海河口及近海淤泥作为造陆的主要土源,不仅将淤泥变成了资源,提高了施工速度,降低了造陆成本,而且减少了河口淤积,利于防洪泄洪和海河口综合整治,确保了城市防洪安全。同时,开挖了深水航道,提高了经济区的竞争力,取得了综合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招商引资中,宁肯放弃可能带来环境压力的某些大项目,我们也坚持高门槛,选择低排放、低能耗、低物耗的项目,要求其能耗及排放标准必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时,根据入区各个企业产品的相关性,按照上中下流产业链合理布局,形成多个完整的产业链,达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环境建设方面,临港始终坚持绿色、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开发建设伊始,即委托有关单位编写了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对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作了全面评估。工程建设期间,委托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进行全程跟踪监测。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了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建成了超过5平方公里的绿地,其中集中绿化景观带超过2平方公里,投资2亿元建成了63万平方米国内最大的人工生态湿地公园,成为经济区的生态标志、天然氧吧和招商名片。就这样,临港开展了变废为宝、变弃为用的精彩演绎,实现了让经济更“经济”、让发展更环保,从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中得到了实惠。
加快生活服务配套建设,打造生态宜居临港新城
新报:随着首批居民的入住、蓝领公寓的建成、商业配套设施的兴建、首家医疗机构的运行,临港的生活配套需求越来越高。未来临港规划常住人口有多少人?是否均为在临港工作的人员?将为他们提供怎样的配套服务?
王国良:临港经济区目前已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我们正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济功能区的成熟经验,全力提升生活配套服务水平,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的临港新城。为给临港居民提供优良的居住生活环境,我们积极推进生活服务配套建设。目前,临港经济区首期生活服务区已建成并实现居民入住,蓝领公寓一期也已建成,首家医疗机构已经运行,公交线路已经开通,幼儿园即将招生,菜市场主体完工,小学正在建设。这些可以初步满足居民的工作、生活需求。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贻湾广场建设,进一步完善住区配套设施,提升生活氛围;通过建设中小学、引进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等高校,进一步改善教育环境;通过建设南中环等城市外部通道和完善公交线路等,进一步改善出行条件,加强与滨海核心区和市区的联系。总之,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为入区企业员工、居民提供良好的衣食住行环境,让他们在临港工作得开心、生活得舒心。按照规划,到2020年,临港将实现就业人口20万人以上。这些人中,应该说大多会选择在临港居住。美丽临港新城,可以安居乐业、听涛观海,每天漫步亲水岸线,看沙鸥翔集,会令人心旷神怡。这样的生活环境,你不想快来吗?
抓住机遇培育新产业板块和竞争优势
新报: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临港经济区将在其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王国良:“京津冀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借重用好首都资源,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京津双城联动发展这一战略机遇,我们于去年6月成立了投资促进三局,专门负责这一方面工作。截至目前,已引进视觉识别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现代农业装备等高科技智能装备项目十余个。依托这些项目,临港将在新区政府的支持下,建设“天津滨海智能装备产业园”和“天津滨海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园”,努力培育新的产业板块和竞争优势。作为新区的重要经济功能区之一,我们将充分发挥新区金融创新和临港丰富的土地资源、良好的港口资源等综合优势,着力引进北京转移出来的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科技研发及地区总部项目,使临港成为承接首都资源的重要载体。
2020年实现年工业产值8000亿元
新报:2014年临港经济区有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到下一个十年临港经济区将成为多大规模的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区?
王国良:2014年临港经济区发展的主要指标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2.5亿元,同比增长50%;实现工业总产值1280亿元,同比增长6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0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一般财政预算收入20.4亿元,同比增长28.3%;内资到位额83亿元,同比增长30%;实际利用外资3.65亿美元,同比增长20%;新增招商引资协议额800亿元以上;实现港区吞吐量2750万吨,同比增长20%。目前临港经济区既有项目占地17.2平方公里,不足全区规划用地的10%,从今年储备的“三个一批”项目看,很多大项目好项目投资规模、投资强度及税收强度都将有较大提高。到2020年,临港将全面完成200平方公里围海造陆和基础配套,进一步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实现年工业产值8000亿元以上应该没有问题。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入区企业鼎力合作,通过全体临港人顽强拼搏,临港的奋斗蓝图一定会加快实现,临港经济区的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