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動新聞:

首部巴渝傳統民居研究專著《重慶民居》面世

2014-08-04
來源:重慶日報

  首部巴渝傳統民居研究專著

  《重慶民居》面世

  云陽縣桑坪鎮鄧家老屋,雄偉的門樓和山牆。

  ■再現50處巴渝鄉土民居風貌特色

  ■考證挖掘湮沒在民居背後的歷史

  “足跡遍巴渝,山水煙云系鄉愁;圖文存勝跡,雕梁殘垣尋文脈。”8月3日,我市知名歷史文化學者何智亞歷時3年多時間撰寫的《重慶民居》一書,在三峽博物館舉行首發式。

  《重慶民居》是首部反映巴渝傳統民居的研究專著,也是一部追尋演繹巴渝百年社會演變、歷史更迭、文脈傳承的人文歷史著作。該書以29萬文字、710幅照片的浩瀚篇幅,再現了散落在巴渝大地的50處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審美價值的傳統民居,考證了湮沒在民居背後的歷史往事。

  何智亞長期致力于巴渝本土傳統建築的保護、修復、傳承的研究與實踐。在他眼里,“鄉土民居是先輩們尊重自然、順應環境、追尋宗法的杰出作品,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歷史發展演變留下的痕跡和文脈,是我們的根。這條根不應被切斷,而應該得到精心呵護和長期延續傳承。”

  1 巴渝建築的風格是什麼?

  兼收並蓄、海納百川、因地制宜、靈活多變

  吊腳樓、小青瓦、穿斗房、坡屋頂……不少人對巴渝建築的認識,還停留在這樣的印象里。根據多年的考察研究,何智亞以16個字概括其特征:兼收並蓄、海納百川、因地制宜、靈活多變。

  他認為,巴渝建築風格的形成主要源于三個因素。

  一是重慶江水環抱、山勢起伏的地形環境和潮濕多雨的氣候環境。地形地貌決定了巴渝建築依山就勢、鱗次櫛比、充分利用空間的特色,而潮濕多雨的氣候又讓鄉土民居一般采用較大的出簷尺度,形成陰涼避雨的室外空間。具體體現為退坡、吊腳、築台、靠岩、重疊、出挑、出簷等建築特征。

  二是外來移民文化對巴渝建築的影響不可低估。重慶歷史上經歷了7次大規模移民,幾百年交流融合,移民原發地豐富的建築風格流派為巴渝建築風貌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三是西方文化的進入和影響。從明末開始,西方傳教士、外交官、探險家、商人大量進入重慶,建造了數量眾多的西式風格建築。與此同時,重慶近現代到西方留學者眾,他們也带回了西方建築設計理念和美學意境,並在建造房屋時付諸實踐。

  2 如何判斷民居的建築始祖原籍?

  一看風火山牆,二看拱廊窗花

  何智亞說,巴渝本土民居朴素簡潔,構件裝飾拙朴單調,一般沒有造型各異的風火山牆。而外地移民建造的民居將重簷式、觀音兜、渦耳形等各式漂亮顯目的風火山牆带入巴渝建築之中;房屋構建裝飾也更為精美豔麗,木雕、石雕、磚雕、泥塑、彩繪及瓷片裝飾更加多姿多彩。

  因此,從傳統民居的風火山牆式樣,大致就可以判斷出房屋建造始祖的移民原籍。如弧形風火牆,民間稱貓拱背、觀音兜,一般由湖廣移民建造;而重簷風火牆,民間稱馬頭牆,則屬江西、安徽一带的移民風格。

  此外,不少鄉土建築在拱廊、尖頂、透窗、窗花、門楣、老虎窗、壁爐、煙囪、浮雕等部位带有明顯西式建築風格,充分體現了西方文化的影響。

  3 民居上乘之作為何多出自鄉村士紳望族?

  是他們文化追求、藝術品位、道德修養的反映

  在對鄉土建築的考察中,何智亞還發現一個人們所忽略但又極為普遍的現象,那就是中國歷代杰出人物、名人志士多出自鄉村士紳望族家庭。

  如潼南縣雙江鎮楊家是潼南鄉間家財萬貫、富甲一方的鄉紳,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的30多年間,楊氏家族有30多人赴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等國求學深造。革命志士楊闇公、前國家主席楊尚昆、被胡適稱為“當今李清照”的女詩人陶九香(楊家長媳)、民國才女楊肇芷等都出自這一家族。

  如今,人們仍然可以到雙江鎮田壩大院和長灘子大院去追尋楊氏家族的文脈。

  何智亞認為,中國鄉間士紳望族大多重視教育,對子女在國學詩賦、琴棋書畫、道德倫理方面的教育非常嚴格,他們的文化追求、藝術品位、道德修養也反映在所建造的房屋中。

  4 巴渝鄉土建築為何無法與歐洲莊園相比?

  只因保留下來的優秀鄉土建築數量已不足原有的零頭

  不少到過歐洲的人,往往對歐洲國家深厚的歷史積澱和保留下來的古老建築豔羨不已。何智亞卻提出,除了結構形式、雕飾手法與西方多有不同外,我們的優秀鄉土建築在建築水准、藝術追求、文化品位、美學修養等方面,與歐洲貴族莊園相比也並不遜色。

  這是他在對巴渝大地的鄉土民居進行深入考察研究後得出的結論。他在考察中發現,目前保留下來的優秀鄉土建築數量已不足原有的零頭,而且沒有一處能夠完好無損地展現其歷史原貌、建築規模和建築環境。因此無法用已是滿目瘡痍的巴渝鄉土建築與相對完好的歐洲莊園進行比較。

  摘登書評

  體現了一個知識分子的擔當

  周勇(市人大常委、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副主任委員、市記協主席)

  城市的存在以鄉村為基礎,村落和民居是組成鄉村的基本單元。千百年來,正是它們頑強地以其震撼人們心靈的建築形態和極富想象力的審美情-趣,彰顯着先祖們創造的傳統文化和燦爛歷史,它們是延續城鄉歷史文脈、展現巴渝地域特色的根,是我們共有的歷史財富和精神家園。

  伴隨着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中國農村的傳統社會正在瓦解,大量集居住與審美價值于一體,但又十分脆弱、衰老的鄉土民居和村落正加速消失湮沒在城鎮化浪潮中。歲月流逝,往事煙云,當人們覺悟之時,文明卻早已缺失。作為當年的建設官員,何智亞十分痛惜,他說,如今回首,痛定思痛,幾十年歷史沉屙,已到需我們警醒、反思和重視的時刻。

  因此,他提出了“尊重自然、尊重人文、留住鄉愁”的理念,提出了“傳統與現代、歷史與未來應當和諧共生”的觀點。因此,他一方面期待建築、歷史、文化、文物、藝術、民俗、旅游界和專家學者加以關注與研究,期待政府相關部門加大保護、維護和傳承力度,另一方面,也更重要的是他自己身體力行。這部带給我們巨大愉悅的《重慶民居》,就寄托着智亞同志的情感、思索、反思乃至批判,體現着一個知識分子的擔當。

  著作橫跨眾領域,縱覽多學科

  吳濤(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建築學院教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工程方案審核專家庫專家)

  《重慶民居》體現了學者智亞的專業跨界優勢。一位知名攝影藝術家感慨:“如今,做攝影的人很多,但懂攝影的不一定擅文字表達,擅文字表達的不一定對歷史和建築造詣深厚,對歷史和建築造詣深厚的未必能跨學科將多領域的學術成果整合起來,以最直觀、最便捷的閱讀方式加以清晰表達。”

  智亞是學理工科的,但由于他多年對文科的偏愛和文化藝術的研修功力,使他在專著中將影像藝術、文書寫作、文史研究、環境景觀、文物保護、建築分析、工程管理等多學科多領域知識融匯貫通、游刃有余、文理並蓄、交相輝映。使“悠久的歷史被濃縮在精美的圖片中,豐厚的文化被融化在動情的文字里”。這部著作橫跨眾領域,縱覽多學科,成為一部巴渝建築風格與源流嬗變的大型方志史書和建築圖典,是近年來難得的融文史哲和建築學、社會學、文化學的宏大之作。

  理解歷史,就是理解我們自己

  楊宇振(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师)

  書中50處建築的解說中敘述了50個歷史滄桑的故事。何智亞先生說,一部鄉土民居的歷史,就是一部巴渝先民艱難跋涉的創業史,也是一部演繹社會變更跌宕的編年史。如果我們不能夠理解建築的意圖,建築的歷史過程,人們在其中的故事,我們又如何能說,我們理解了傳統?理解了建築?

  《巴渝民居》的另一個重要價值,就在于其中深入的訪談和珍貴的口述歷史記錄。這些資料是我們理解歷史滄桑變化的依托。而理解歷史,某種程度上說,就是理解我們自己的過程。

  民居背後的故事

  長壽明代出了個“三部尚書”

  位于長壽區晏家街道的聶氏宗祠,始建于明末,祭拜的是曾先後任三部尚書的聶賢。

  何智亞介紹,重慶歷史上名人薈萃,但先後歷任三部尚書的,只有聶賢一人。他一生歷經了明朝的6個年號。

  1516年,聶賢任湖廣荊南兵巡副使期間駐守襄陽,他修建城牆,構築漢水大堤,深受百姓愛戴,所築大堤被稱為“聶公堤”。

  1526年,聶賢在南京出任刑部尚書。1527年,因冤案被罷官,回長壽老家閑居。1532年,聶賢以72歲高齡再次被起用,任工部尚書。1533年,改任刑部尚書。1536年,時年76歲的聶賢告老還鄉,1540年,卒于長壽。

  明朝末年,聶氏後人集資建造了聶氏宗祠,祭祀瞻仰聶賢功德,也將此地作為家族聚會議事的場所。

  萬州北伐名將曾受孫中山嘉勉

  良公祠是北伐名將張沖的祖屋,位于萬州區長岭鎮涼水村二組,距離萬州城區約20多公里。

  張沖,1887年出生,是清末四川選送的留日求學少年。在日本加入孫中山創建的同盟會。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張沖回國。1918年,孫中山任命熊克武為四川督軍,張沖任督軍署官長兼警衛團長,後升任第二混成旅旅長。1923年,熊克武兵分三路進攻成都,張沖負責中路進攻,攻打四川各縣及成都,戰功卓著,孫中山聞訊,特地從廣東寄出親筆信嘉勉張沖。

  “七七事變”後,張沖攜家小回四川,其間,劉湘曾請他出任川康綏靖公署中將,張沖沒有接受。1937年8月,張沖在萬縣陳家橋病故,卒年50歲。

  解放後,良公祠被政府沒收改作糧站,後被拍賣。巧合的是,通過拍賣獲得良公祠的張亞光,與它過去的主人張沖(字亞光)同名。現良公祠已獲批為民間私人博物館。

  孫家大院的主人其實姓周

  走馬鎮有一個孫家大院,但何智亞在考察中卻發現,孫家大院的主人其實並不姓孫,而是姓周。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2001年,走馬鎮為申報市級歷史文化名鎮,請有關部門去查看老房子。當時,大院周圍的人對老屋的過去都說不出個所以然,因為大院位于孫家灣,村民大多姓孫,走馬鎮就以“孫家大院”的名稱將其納入申報材料。2009年,該大院被公布為市級文保單位,仍沿用了這一稱謂。

  經過多番查證,何智亞得知孫家大院的主人其實姓周,于是在《重慶民居》一書中,恢復了周家大院的名稱。

  原來,周家祖籍湖北麻城孝感鄉,到走馬鎮可考的時間大約是在清嘉慶年間。周家先祖是一個知書達理的讀書人,因為祖上繳納皇糧有功,得了個奉正大夫從四品封號官銜。1824年,他在走馬場孫家灣選擇宅基地,共花了2000余錠銀子買下了這塊風水寶地,按照四品官銜規制修建了這座走馬一带成渝古道最漂亮的大院。

  民居賞析

  秀山海洋鄉土家(苗家)吊腳樓

  特點:土家(苗家)村寨和民居多采取築台、退台、錯層、疊落、懸挑、附岩、吊腳等方式,形成層層疊疊、高低錯落、靈活多變的鄉土建築景觀。土家吊腳樓一般為兩層,底層架空,用于堆放柴火、雜物,飼養牲口、家禽;二層用木板鋪地,做主人居住的臥室,臥室中擺放火塘子,一年四季不熄。

  南川水江鎮蒿芝灣洋房

  特點:位于南川區水江鎮,洋房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室內天花浮雕有花卉、草木、飛禽、走獸、云紋等,式樣迥異優美,細部做工考究,堪稱巴渝民間中西合璧建築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

  江津塘河鎮孫家祠堂

  特點:位于江津區塘河鎮五燕村,建于光緒十八年(1892年),堪稱重慶移民宗祠中的代表之作。大量使用體量碩大的整塊條石和石柱,且在同一座祠堂出現兩種風格迥異的風火山牆,一種是平脊、重簷馬頭牆,另一種是弧形山牆。

  石柱河嘴鄉譚家大院

  特點:位于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河嘴鄉,始建于乾隆年間,青瓦屋頂層層疊疊,房屋錯落有致,風火山牆醒目亮麗,氣勢蔚為壯觀。大院周邊樹木蔥蘢,溪水潺潺,環境靜謐幽雅,按民間風水的說法,這里是“前有照,後有靠,青龍白虎層層繞,流水青溪來環抱,朝山案山生巧妙”。本報記者 張紅梅 蘭世秋 實習生 胡躍

[責任編輯:朱劍明 ]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圖片新聞 點擊排行 更多>>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