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新设立企业数和注册资本金增速创新高
重庆正在成为一座创业之城
上半年,全市新设立各类企业4.23万户、注册资本1633.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74%和143.9%,两项同比增速均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小微企业作出的贡献,占了近九成。
一个城市或地区经济发不发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主体的数量。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欣欣向荣,折射出重庆蓬勃的创业热情。这座新兴的直辖市,正在成为一座创业之城。
降低创业门槛的改革新举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作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依法加强市场监管、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举措来抓。
2014年1月28日,市政府印发《重庆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我市开始全面实施改革,以解决创业者经商办企业的诸多现实问题。这比全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时间提前1个多月。
例如,按照《方案》规定,除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直销企业、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以及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他公司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
这就意味着,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公司登记时无需提交验资报告。公司股东(发起人)认缴的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缴纳情况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向社会公示。
再如,该《方案》大幅减少工商登记前置行政许可项目,实行“先照后证”登记制度。对依法需要取得前置行政许可的经营项目,除涉及国家安全、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外,不再实行先主管部门审批、再工商登记的制度。
市工商局副局长陈文渝介绍,我市在全国率先实施的这项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降低了创业门槛,让一大批人的创业梦得以实现。统计数据显示,《方案》实施以来,全市共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11.05万户,其中企业3.81万户,占上半年新增企业数的绝大部分,新设立企业中九成以上是民营企业。至此,重庆的企业户数已经超过43万户,其中,中小微企业为40.7万户,占93.9%。
小微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中坚力量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是我市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小微企业来激发市场活力、增加市场主体的又一举措。
按照国家工信部相关标准,企业被划分为大、中、小、微四种类型,小微企业是后两种的统称。从企业数量和提供的就业岗位上看,它们都已经成为市场主体的中坚力量。
在我市,按照今年上半年统计数据,小微企业实现的增加值在全市GDP中的占比为28.4%,不过,这个企业群体占到了全市企业数的93.9%,它们提供了400万个就业岗位,占全部就业人数的七成以上。
一个健康的市场主体结构,是“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换句话说,中小微企业的数量,较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正是由于看到了小微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市几年前就出台专门的鼓励政策,对微型企业予以大力扶持。
目前,重庆已经构建出一套完整的“1+3+N”微企扶持政策体系。在重庆创办微企,下岗待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可享受政府一次性给予3万元—5万元创业补助、10万元以内的税收奖励、15万元以内的无抵押担保的基准利率创业扶持贷款、代账补贴、社保补贴、会展补贴等优惠政策。截至今年6月底,我市已发展微型企业31.8万户(享受财政补助资金的11.83万户),上半年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259个微企诞生。
在鼓励发展微企的同时,我市也加大了对其他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例如,近年来,我市通过积极推动楼宇产业园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为近9000户中小企业提供聚集发展的载体。据统计,楼宇产业园产出强度达每平方公里120亿元。楼宇产业园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让中小企业集约用地,既缓解了企业生产活动空间欠缺的难题,又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政策上的特别鼓励与支持,重庆小微企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上半年,平均每个工作日诞生企业352户,其中九成以上属于小微企业。
市工商局相关人士认为,小微企业是投资和消费的结合点,也是经济发展与富民的结合点。重庆小微企业的欣欣向荣,从物质层面看,它激发了经济动力和社会活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增加了人民收入,从精神层面看,它唤起了全民创业热情,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上半年新设立企业数和注册资本金增速创历史新高,表明重庆的全民创业热情已经形成。”该人士认为。
重庆某指数研究院发布的《2013重庆创业软环境蓝皮书》,也佐证了上述人士的判断。这份材料显示,2013年,拥有创业梦想的重庆人高达38.7%,创业梦排在社会梦想全景图的第一位。仅从大学毕业生看,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大学生中创业者占比已经连续三年超过3%,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
重庆人为何乐于创业?
首先归功于这座城市固有的创业基因。“从历史文化上看,坚韧执着的纤夫文化加上开埠以来的商业文化融合,形成了重庆特有的码头文化。重庆人热情、豪爽、好动,不甘寂寞,勇于打拼,这种品性使重庆人易有创业基因。”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庆育说。
码头文化缔造的创业基因,让重庆一度成为发达的商业城市。来自市工商联的数据显示,从重庆开埠到辛亥革命前后,重庆每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川的80%,全川民营工矿企业超过四成在重庆。抗战期间,重庆集中了全国九成以上的工矿企业,是中国后方最为重要、唯一有着完整工业体系的工业区。
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鼓励和扶持微企的优惠政策,以及直辖以来我市已经形成低融资成本、低要素成本、低土地房产成本、低物流成本、低税费成本的“五低”投资环境,则成为激发重庆全民创业热情的又一动因。
清华大学教授崔之元举例说,仅以税费一项而言,重庆一直执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允许的15%的所得税税率,而许多西部省市迫于财政压力早已放弃这一优惠,“在重庆,不仅工业企业享受,第三产业也享受这一政策。”他说。
在“五低”之外,我市还出台系列鼓励创业投资的优惠措施。例如,我市每年拿出20亿元,用于民营经济专项发展资金。
相关链接
让工商登记便利到“几乎没有门槛”
我市将再出优惠措施鼓励小微企业发展
记者近日从市中小企业局获悉,我市将从5个方面制定16条政策措施,进一步鼓励扶持小微企业发展。
市中小企业局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小微企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但这个企业群体要进一步提质增效,目前还面临融资成本高、集聚发展空间缺乏、企业负担偏重等难题。
为此,我市已经制定了《重庆市完善小微企业扶持机制专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按照“放开、减负、解难、引导”的要求,为小微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经营环境。
《方案》主要包括5个方面。在放宽市场准入方面,除了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和“先照后证”等制度外,我市还将通过工商执照、税务登记、组织机构代码及公章并联审批,一次性办结企业设立的相关证照和手续,让工商登记便利到“几乎没有门槛”。
在融资方面,该《方案》建议各商业银行每年要单列信贷计划,确保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银行对直接与贷款挂钩、没有实质内容的收费,要一律取消,严禁“以贷转存”、“存贷挂钩”等行为;微企可申请15万元以内两年期的创业贷款,贷款利率执行同期基准利率的银行,可得到市财政一个百分点的奖励;担保机构为中小微企业融资贷款收取的担保费率在2%以下的新增担保发生额,由市财政补助担保机构0.5个百分点。
在减轻企业负担方面,以税收优惠为例,我市将对月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2万元的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或营业税。
在拓展集聚发展空间方面,我市将按照市、区县两级财政补助和楼宇业主让利的“三个一点”支持方式,对入驻小微企业减免3年房租。
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我市将对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及其提供的服务给予补助或奖励,让小微企业享受廉价甚至免费服务。本报首席记者 吴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