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江西 > 商报专稿

赣新余:奋力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14-08-19
来源:香港商报

  文化是城市之根,是一座城市共有的精神家园。新余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淀,孕育了特色鲜明的仙文化、天工文化、抱石文化。记者获悉,2013年底,新余市被文化部、财政部列为江西省唯一的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半年时间里,他们用改革破解新难题,用创新谋求新突破,积极推进公共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记者郭美勤 通讯员罗红明 平国旺

  城乡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

  “这是江西省图书馆在镇里开设的分馆,站内藏书3万余册,每天对外开放不少于7小时,节假日照常开放,日人流量达220人次,完全能满足周边村民对文化的需求。”渝水区罗坊镇的综合文化站站长邹三根介绍说。在罗坊镇罗家村的农家书屋里,记者看到很多种养技术类的书籍供村民借阅,村民农闲时就来这里“充电”,农家书屋正在成为当地农民学习知识的“加油站”。文化基础设施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必备空间,类似这样的阅读场所,在新余市已经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基本达到“市有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的目标。

  新余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推行免费开放,并保证开放时间,还将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其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让其加入社会免费开放的行列。

  据了解,从今年起,新余市财政每年划拨1000万元创建工作经费,县(区)财政每年共计划拨800万元创建工作经费,按照“一县三馆一剧场”、“一乡一站一戏台”、“一村一室一广场”的标准,对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进行全面提档升级,逐渐完善公共文化实施网络体系,依托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的数字平台优势,进一步整合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数字美术馆、数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集中统一的运行管理平台和机制,使数字文化建设成果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满足群众对数字文化的多样化需求。

  文化供给惠及民生

  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不只是一个形式化的体系,不能仅着眼于其文化设施和文化机构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在其建设过程中要有充足的文化供给,不断出新品,出精品,同时接地气,接群众,要让这些文化服务真正给百姓带来切身的惠顾。

  近年来,新余市不断加大广场文化的投入,不断探索广场文化活动的新方法、新途径,有计划、有组织地举办了近3000余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每年新创剧目100余个,其中一批精品艺术从广场舞台登上国际殿堂,特别是少儿文化已成为新余艺术的一大亮点。同时,还催生了一大批如老年合唱团、健美队、秧歌队等由群众自发组成的文艺表演队伍,正成为繁荣新余群众文化的重要力量。

  据新余市文广新局负责人介绍,一方面,新余实施“公共文化下基层”行动。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将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农民自办活动等纳入政府民生工程,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至少看1场电影,每年看3 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5 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市、县(区)两级图书馆、文化馆每个馆配备一台以上流动服务车。市图书馆每年下基层服务次数不低于36 次,市群艺馆、县文化馆每个馆每年分别组织流动演出15 场以上、流动展览12 场以上。此外,新余在创建过程中还提供专门针对农民工、老年人、少年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特色公共文化服务。

  今年,新余市品牌文化活动不断创新,民俗活动生机勃勃,坚持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季季有大赛”。下半年将举办“抱石文化艺术节”,“美丽中国草、书画夏绣情”中华名家夏布书画笔会,“新余花鼓戏大赛”,“新余有爱”文艺晚会,“十佳社会文化团体”、“十佳文化品牌”、“十佳文化广场”等评选活动,使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更加多元化、更具活力,为广大群众提供内容丰富、机会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广覆盖、高效能。

[责任编辑:刘宇婷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