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重庆 > 本地新闻

双福国际农贸城将于8月30日开业 配套工作准备就绪

2014-08-21
来源:重庆日报

  配套工作准备就绪,市内外客商纷至沓来——

  双福国际农贸城将于8月30日开业

  双福国际农贸城开业在即。(商投集团供图)

  双福国际农贸城一期将于8月30日正式开业。目前,距离双福国际农贸城开业还有不到10天时间,市场自身的软硬件建设情况如何?招商工作进展怎样?客商方面又有怎样的反应?近日,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软硬”配套就绪

  8月20日,记者在双福国际农贸城看到,场内设施收尾工作已全部结束,并于日前通过了现场验收,水电等配套也已全部接通。而对于此前客商们较为关心的交易、生活配套等问题,记者采访了双福国际农贸城相关负责人。

  据介绍,目前,场内设置了20家固定餐饮单位,并引进了12家流动餐饮单位,可解决开业初期1万人左右的用餐需求。

  住宿方面,目前市场周边已到位并分配448套还建房,近期还将到位50多套,可基本满足观农贸蔬菜市场客商一户一套的要求。此外,双福新区周边小区还可提供1700多套住房,可进一步为客商提供多需求的住宿。

  与此同时,经营户及其工人的子女入学工作已协调到位,市场到主城的公交接驳方式也正在做最后协调,开业前基本可保证公交路线的开通。此外,公安、工商等监管部门和银行等服务机构都已入驻到位。

  而在管理方面,目前,双福市场的各类管理人员及保洁、安保等人员已全部到位,市场运行和各类管理制度体系已基本建立。收费、监控、量价等各大信息系统已配置完备,并组织过多次模拟演练。

  此外,双福国际农贸城一期的招商工作也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据透露,截至目前,一期蔬菜棚位为1080个,已签订入驻协议客商已达750户;而水果摊位则为938个,季节性水果摊位200余个,已签订入驻协议的客商达到645个。

  打通“物流瓶颈”

  8月19日,位于我市绕城高速西南角的珊瑚互通立交正式通车。据介绍,该项目去年6月开工,为适应江津双福国际农贸城开业营运,施工方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提前近3月竣工。“物流瓶颈也彻底打通。”该负责人称。

  据介绍,此前到双福国际农贸城,要么从绕城高速双福收费站下道,要么从走马收费站下道,不仅增加了物流时间,其本身的吞吐能力也较为有限。珊瑚互通通车后,公路边就是双福国际农贸城,且珊瑚收费站收费道口为“五进九出”,可满足大宗物流运输。

  “建成后的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不仅立足大重庆、面向‘西三角’,而且辐射中西部,成为走向国内外的国际性大型农产品交易平台。”重庆商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实现这一宏大战略,首先便是保障物流的畅通。

  据介绍,目前该市场已初步构建起三级物流体系,一是集团自建物流配送设施和专业队伍,实现双福国际农贸城到各种植基地和农户直采直购和直接配送;二是通过第三方物流,将双福国际农贸城的农产品直接配送进各农贸市场、超市和社区;三是借助网络交易平台,整合线下实体市场资源,建立全国差异化的“网订店取”物流配送体系。

  其中,为保障主城“菜篮子”的畅通供应,双福国际农贸城方面表示,将开辟统一集中配送服务。主城的菜贩仍可向固定的供货商下单,新市场则根据各供货商的订单,统一集中调配菜品及相关商品,并依托第三方物流企业,从每天晚上12点开始,按照多条预定的配送路线,直接送达菜贩所在菜市场。

  树立“行业标杆”

  考虑到双福国际农贸城的开业,将对西南地区的农产品批发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日前,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专门将“中国2014年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研讨会”放在了重庆召开,多数与会专家在参观双福国际农贸城后,给予其“行业标杆”的高度评价。

  “双福市场在规模打造及现代化经营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陕西省果业管理局负责人对于双福国际农贸城的“大手笔”建设表示赞同,他认为,市场的建设起点直接决定了市场的辐射能力。作为区域性一级批发市场,市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要高标准一次性建设到位,绝不能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现在大众对于农贸城的普遍印象还是嘈杂、脏乱差,随着国内众多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走进市民生活,这一形象将得到改变。双福市场不仅在建设方面注重规格和档次,还配备了以现代化信息系统为支撑的交易和服务平台,已具备‘中心’条件。”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下一步,双福市场需要重点解决的就是如何让市场繁荣的问题,这需要在品种的多样化以及品牌的集聚化上做文章。

  “即便一些大型超市的直购比重有所上升,电子商务异军突起,但从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实现和发展趋势来看,在相当长时期内,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依然无法撼动。”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相关负责人认为,双福国际农贸城要形成区域内农产品的价格形成、信息传播和物流集散中心,还得从流通主体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交易方式和信息服务体系四个方面下功夫。本报首席记者 阳炆杉 实习生 陈杰

[责任编辑:朱剑明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