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贵州 > 商报专稿

威宁板底乡“月琴的故事”

2014-08-27
来源:香港商报

    

  在贵州省威宁县板底乡,这个乌蒙山区四大高峰之一祖鞍山所在地的彝族聚居乡,是歌舞的海洋。月琴是彝族小伙子抒发自己情思的特殊工具,小伙子们常常用优美的琴声,引来自己心爱的人。在恬静的月夜里,姑娘们踏着琴声,走到山寨边的树林里,跟自己情人相会,男孩子用琴声表达爱慕之意,互诉相思。板底彝家人称道:“响篾是姑娘的心声,月琴是小伙子的伙伴”。

  香港商报记者 黄庆松 通讯员 苏勇 报道

  月琴在彝族、哈尼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常用于男女青年的社交和恋爱生活中。在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喜庆的“跳歌”、“跳坡”等活动中,它更是不可缺少的、用于传情达意的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巍山、墨江、新平及四川凉山、贵州威宁、广西隆林和广大汉族地区。

  月琴由共鸣箱、琴头、琴颈、弦轴、缚弦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全国各地流行的月琴形制基本相同,全长58厘米~70厘米。共鸣箱多呈扁圆形,也有扁六角形、扁八角形或其它形状等,面径34厘米~40厘米、厚4厘米~5厘米,它由面、背、框板胶合而成。框板用六或八块规格一致的紫檀木、红木或其它硬质木板胶接成琴框,上、下开有装入琴颈方木的孔眼。面板是月琴发音的共鸣板,使用纹理顺直、均匀、无疤节和木色一致的桐木薄板,背板则用稍硬的木料制作,在面、背板内侧各粘有一条横木为音梁,两音梁间支有一个音柱,梁、柱均使用桐木制作。琴头和琴颈是用一整块木料制成,要使用与琴框相同的木料制作,琴头顶端的装饰,是单独用木料雕塑成龙、凤、如意或其它图形后再胶粘上去的,琴头下部开有弦槽,槽侧开有安装弦轴的轴孔,琴颈正面平坦为按弦指板,其上设有音品,背面为半圆形,下端有方形木杆装在琴箱中。弦轴黄杨木制,外表刻有斜条瓣纹,轴顶还嵌有象牙或骨饰。缚弦用红木或老竹制作,上有系弦小孔,粘于面板下部的中央。琴弦用丝弦、尼龙弦、钢丝弦或尼龙缠钢丝弦,以丝弦居多,而尼龙缠钢丝弦的效果最好。

  各族人民多就地取材,使用花梨木、核桃木、色木、楸木、榆木、桑木、椿木、松木和桐木制作。贵州威宁板底的月琴,则在面板两侧各开两条竖向音孔。月琴的装饰华丽,有的在面板上雕刻出龙、凤等动、植物图案或各种镂空民族图案花纹,还有的镶嵌六面闪闪发光的镜子。有些精品月琴,则在面板上装饰银片、铜片,在弦槽和琴尾间系有一长串响铃,使月琴成为精美的民间工艺品。月琴张有二、三、四弦不等。二弦月琴形制古老,曾以马尾为弦,粗细各一,音色柔和纤细;四弦月琴,两弦为一组定同音;三弦月琴是由二弦月琴发展而成的,共鸣箱框板用冬瓜木制,面板使用楸木,背板用核桃木,只流行于四川凉山的越西、甘洛、昭觉、雷波和贵州威宁等地。

  板底乡关于月琴的民间故事以歌谣或口头故事(板底人称为“老古理”)的形式存在着。《月琴谣》是有关于月琴故事的典型之一。从前,板底村有一个彝族小伙看上了邻家的姑娘,每天只要太阳升起,就看见邻家姑娘挥动着细细的牧鞭赶着羊群到百草坪山顶去放牧,洁白的羊群,像一条流水,流向山顶,山坡上的索玛,与邻家姑娘漂亮的容颜交相辉映。小伙看着如此美丽的画面,也想把自己的马儿赶到山上去放牧,可是,阿爸只允许把马儿赶到山谷去放牧。每天,小伙看见邻家姑娘衬着夕阳的余辉赶着羊群下山坡,他的心,就像未落坡的太阳,还挂在百草坪高高的山顶上。百草坪上草木茂盛,小伙担心山间的露水把邻家姑娘的裙摆打湿,想带着邻家姑娘骑上自己的马儿,可是阿妈不把新的鞍垫铺在马鞍上。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终于有一天,邻家姑娘家门前插上的竹子门燃起了火盆,邻家姑娘要出嫁了,赶来祝贺的人多到一个挨着一个。小伙伤心了,只能独自把月琴对着白白的月亮,一夜一夜地弹。娶不到自己心爱的姑娘,小伙只能希望喜欢的人儿能过上幸福的日子,于是小伙独自言语叫邻家姑娘不要害怕,不要悲伤,阿爸告诉了他山那边邻家姑娘要嫁的人骑马像飞一样,寨门有三道三,阿妈告诉他山那边邻家姑娘要嫁的人家住碉楼,家族势力有九十九寨人那么大。

  过去,在板底乡,彝族儿女的婚姻的是由父母包办,父母不同意的两情相悦都只是一厢情愿,所以即使互相认识彼此喜欢谈情说爱,也大多在父母的意旨下灰飞烟灭。板底乡的《月琴谣》栩栩如生地讲述了过去彝族的婚姻情况,父母的意旨致使许许多多彼此喜欢的彝族青年男女不能在一起,于是有了一个个凄惨却唯美的爱情故事。

  月琴是板底彝族的主要传统乐器,在板底彝寨十分盛行。因琴形似月、声如琴而得名月琴,弹奏时,左手抚琴,右手执拨片弹奏,音色清脆,既可独奏,也可合奏或伴奏作为民间歌舞的主要伴奏乐器。演奏月琴时,将琴斜抱于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用食指或执拨片弹拨琴弦发音。拨片用竹片、牛角片或骨片制成。弹奏不拘形式,一般在节庆日或月圆之夜演奏,由于它音色清脆悦耳,节奏鲜明,轻轻弹动,有如丝丝细雨;急促拨弄,犹如万马奔腾。因此彝族群众把月琴当做歌颂美好生活的乐具,是喜庆节日不可或缺的表演项目。

  月琴乐曲丰富多彩,各民族、各地区又有所不同。板底乡月琴调子数不胜数,如今还活跃在民间的调子主要有《阿西里西》、《撒麻舞(彝语音译:莫诗诗)》、《板底风俗调》系列、《柳树湾小曲》、《秋收忙》、《愉快的生活》等。这些调子完全来源于生活,由弹奏月琴的人一时即兴创作,没有固定的曲谱,只是高兴的时候完全跟着自己的感觉弹一段欢快的旋律,忧伤的时候,弹一曲伤感的旋律,因此,许多或优美动听或伤感悲切的月琴曲并不是出自音乐大师之手,而是民间琴手的内心真实感受之作。

[责任编辑:刘宇婷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