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吉林 > 本地新闻

残障儿童的“妈妈”

2014-09-10
来源:新华网吉林频道

  残障儿童的“妈妈”——记吉林通榆特教老师罗丽秋

  “虽然这些年我获了不少荣誉,但我心里更愿将这些证书、奖杯换成实实在在的经费用在孩子们身上。”罗丽秋说。她是吉林省通榆县培智学校一名普通教师,该校是这座拥有40万人口的县城里唯一的集聋哑儿和智障儿教育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学校。5年来,她的细致入微管理和耐心教导,得到了所有残障儿童的爱戴,更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荣誉。

  残障儿童的“妈妈”

  6月的一个上午,培智学校初级1班的8名同学早早地来到了二楼的教室内,整齐、安静地等待班主任罗丽秋开始讲课。

  罗丽秋向记者回忆道,5年前来到学校任教之初,孩子们完全是另一幅景象:有的学生淌着鼻涕流着口水,有的目光呆滞傻笑不停,有的时哭时笑行走蹒跚。“那时候,这些学生上下楼我都要领着、拽着、扶着,嘴里还得喊着”罗丽秋说,“课堂上的场景就更不用说了,不停拍桌子的,躺着的,更有的孩子往外跑拽都拽不住。”

  5年的时间匆匆过去,悉心教导换来了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的明显提升,耐心的看护更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刘丽秋说,现在课堂上孩子们都能够保证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还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甚至课间还会帮我打扫打扫卫生。“有一次,患有中度智障和语言障碍的王宇浩还清晰地叫了我一声‘妈妈’”,刘丽秋幸福地说。

  每次给孩子买东西都是12份

  2010年,荣获省级师德先进个人称号的罗丽秋在吉林省师德论坛上,代表白城市特教教师作典型事迹报告;2011年6月,罗丽秋作为吉林省惟一代表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联合举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并连续2年进入前30名,获得“特别关注乡村教师”;2012年专题片《罗丽秋的特教人生》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2014年罗丽秋被评为“吉林省首届最美教师”、“吉林省优秀青年”。

  在罗丽秋和她的同事们为学校取得一个又一个荣誉的背后,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特殊教育、关注培智学校,政府也为学校给予了部分资金支持。“总体上荣誉带来的‘精神支持’多余‘物质支持’,而随着学校的逐渐被认可,越来越多的困难家庭将残障儿童送到学校,学校的经济负担也越来越重。”培智学校校长葛建彬坦言。

  据了解,当地政府部门为保证特殊教育发展,按普通学校公用经费标准5倍拨付的基础上,每年再由财政拿出25万元,民政拿出10万元,残联拿出5万元支援培智学校供学校维持。

  葛建彬告诉记者,由于学校的残障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困难家庭,很多学生的父母也是残障人士,维持生活都很困难。因此学生的衣食住行以及教育、医疗等花销则完全由学校承担,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仍然入不敷出。“很多学生冬天的棉衣、夏天的凉鞋,甚至雪糕冷饮都是任课老师自费给学生购买的,学生人数多,给个别学生买了衣服、鞋子其他学生还会闹情绪,所以罗老师每次买东西都是12份,而她每月的收入也不过2600多元。”

  罗老师的烦心事

  比经费不足更让校长、教师揪心的还有学生毕业去向问题。“2009年入学的学生快毕业了,很多家长问起毕业‘出路’就让我发愁。这些残障学生中除了个别在全国体育、才艺比赛取得成绩者未来有部分单位接受,其余大部分学生只能送回家。”

  谈到未来的期望,葛建彬、罗丽秋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依靠社会力量帮助特殊教育学校发展以及残障学生毕业出路的问题。“我在微博、博客上看到上海、北京的大城市有居民发帖说自己所在小区、单位有不少书籍、旧衣服不知道捐到哪里。当时我就想联系他们,所以希望未来能够在残障学校和捐赠者之间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 罗丽秋说。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田毅鹏等专家认为,除了政府的扶持外,对于残障儿童的特殊教育更多的需要依靠社会、慈善组织的力量的支持。各地的残障、特教学校之间应该更多的沟通,形成类似“行业协会”的联盟组织,可以挂靠在残联、民政等单位之下宣传和接受社会慈善力量的援助。而对于残障学生毕业出路,可以由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的力量共同组织一些半公益、半盈利性质工厂、农场,教给残障人士最基础的劳动技能,在接受政府、社会援助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自食其力”。(完)

[责任编辑:李宁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