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洞庭美如畫 桃花源茶香飄萬家
常德茶業推出桃花源紅茶品牌
【香港商報訊】記者 張宇報道:9月29日至30日,湖南省茶業協會茶館年會暨桃花源紅茶品鑒會,在桃花源里的城市——湖南省常德市隆重舉行。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秘書長朱仲海、湖南省茶業協會會長曹文成、湖南省茶葉研究所所長包小村、湖南農業大學教授施兆鵬等21名專家學者,親自品鑒桃花源紅茶,對該茶的優良品質給予充分肯定。大家一致認為,桃花源紅茶是中國頂級紅茶最優秀的代表,是傳統精制方法和現代加工工藝的完美結合,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
此次盛會,湖南省有176家(其中常德市53家)茶館老板和品牌茶葉經銷商參與品鑒,28家公司現場簽約。現場簽約銷售桃花源紅茶1.8億元。
會議同時舉行了常德名優茶展,常德19家茶企同時參展。
紅茶泡日月,一品桃花源。以桃花源紅茶為首的常德品牌,在常德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下,通過市供銷社的有效整合,向規模化生產,品牌化經營的方向大步跨越,力爭三至五年內重現常德茶業的往昔榮光。
獨特的地理優勢,罕見的茶樹品種,決定了桃花源紅茶的優秀品質
常德的茶好,常德的紅茶好,是獨特的地理優勢和茶葉品種決定的。
依據一:茶葉專家研究認為,北緯25°至30°之間,是茶葉最適宜生長的黃金緯度带。常德地處北緯28°24′至30°8′之間,更叫絕的是,茶葉核心產區桃源縣的烏云界和石門縣的東山峰,分別地處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烏云界擁有最適宜的硒含量,孕育的茶葉擁有高貴的地域蘭花香,東山峰是罕見的高山濕地,茶葉高山品質彰顯,再加上八百里洞庭云蒸霞蔚的熏陶,格外的水靈神奇。產茶區的土壤呈弱酸性,河流發育,雨量充沛,早晚云霧繚繞,白天陽光充足,光熱水土條件組合起來,環境質量達到國際一流標准。這也是常德很多茶場,都容易獲得國際國內有機茶認證的有利因素之一。就常德范圍而言,無特大冰災之憂,少自然害蟲之擾,林中種茶,茶林相間的生態體系,原生態自然環境,別的茶產區很難復制。正所謂“好山好水出好茶”,世界上像常德這麼優秀的產茶地區,並不多見。
依據二:品質是決定性因素。先天條件優越,為內在品質打下了基礎。化驗分析結果表明,常德境內所產茶葉,香高味醇,內含物質極為豐富,水浸物含量、茶多酚含量、兒茶素總量等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均高于普通品種。以桃源大葉茶為例,它發芽早,采摘時間比其它茶樹品種長1個多月。產量高,干茶畝產可達700斤(現在全國平均是100斤,湖南平均只有90斤)。內含物豐富,氨基酸含量比其它品種要高出一倍,茶黃素含量要高40%。
悠久的歷史沉澱,傳統的工藝融合,鎖定了桃花源紅茶的品質內涵
我們無法改變歷史,歷史已對桃花源紅茶進行准確記載。明代詩人張鏡心有詩為證:“八月桃源不見花,沿溪何處覓魚槎。山容淡蕩惟秋水,流向人間作野茶。”桃花源紅茶源遠流長,盛于明清,明朝已成貢茶。 清咸豐年間(1851—1861)桃源沙坪生產的紅茶,暢銷歐洲、西亞。清朝末年,桃源縣出口紅茶2萬多箱。
1955年6月,湖南省茶葉公司選中桃源,在沙坪鎮建設茶廠,生產“湖紅功夫茶”。
1957年,全國茶葉專家集中桃源茶廠,進行切制分級拼堆實驗。彭先澤先生試制的第一批茯磚茶,就是在沙坪取得成功的。
1958年,全國開展技術革新,開始使用揉切機試制分級紅茶。據安徽農學院編輯的《制茶學》記載,高級的湘紅和祁紅的分級紅茶全國最好。
1980年,桃源茶場生產的“紅碎茶”,獲得湖南省經委優質產品獎。
1984年,桃源茶廠划歸對外貿貿易管轄,生產的“湖紅功夫茶”,又獲部優產品稱號。
解放初期至上世紀九十年代,桃源茶場生產的湖紅(又稱湘紅),一直是中國功夫紅茶的代表,用今天的話講,是龍頭企業,是出口龍頭。
茶葉專家吳覺農先生說:“湖南生產紅茶,可以說是兩湖生產紅茶的最早時期,應在1850年以前,亦在太平天國起義以前。”
吳覺農給出的結論是:湖南桃源可以與祁門和宜昌一樣,生產國內外所歡迎的高香紅茶,還可以和云南一樣,栽培精制國際上著名的大葉種紅茶。
源于傳統,勇于創新,是桃花源紅茶重現榮光的關鍵。
“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唐朝朗州司馬劉禹錫一首《西山蘭若試茶歌》,詳細描講了從采茶到泡湯,從品茶到聞香的整個過程。桃花源的茶香,就此飄溢了1000多年。
據清代《疆域考物產》所載:桃源茶,“惟南鄉近安化界產者頗佳。每夏茶商至邑,區為三等:沉溪一带為上;楊溪一带次之;水溪一带則下矣。每溪只隔一山,而味回殊……”源自雪峰山山脈北麓的桃源茶自古堪稱一絕。
“碧乳霜華紫筍尖,綠窗映出指尖尖,鼠溪四月蠶桑少,解造紅茶價不廉。”清朝詩人向文奎描寫的桃茶源紅茶,從歷史長河中款款走來,興盛于清同治年間,年出口2萬余箱,至民國初,更高達3萬箱,往北,沿茶馬古道,遠銷西北利亞、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國家,往東,順長江出海,抵達歐洲、北美等地。桃源成為名符其實的“茶馬古道”的源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