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重庆 > 本地新闻

渝“五大功能區域”統籌現代農業紀實

2014-11-19
来源:重庆日报

  扛鼎城鄉共榮之基

  ——重慶市“五大功能區域”統籌現代農業紀實

  和煦的陽光灑滿千畝特色水產園,成千上萬只大大小小甲魚爬上池邊沙灘,悠閑地曬著太陽;香氣怡人的“七彩香村”,滿眼蒼翠,葡萄架下、花生地裏、池塘旁邊……遊客邊賞景邊采摘、垂釣,好不自在!

  這是重慶現代農業蓬勃發展的經典畫面。在這裏,有西部地區唯一的大閘蟹養殖場、有西南地區最大的食用菌基地、有西部地區最先進的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耕種收機械化、育苗組培化、銷售電商化……大量現代科技和生產手段應用於農業生產全過程,現代農業布局與發展生機盎然、風光無限。

  好風憑借力。放眼重慶全域,在中央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整體思路下,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引擎驅動,各區縣按照功能區域定位,尋找差異化發展契機,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深入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進一步夯實“四化”深度融合和城鄉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基。

  金秋時節,本報“走轉改”采訪組深入重慶,見證了重慶在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下自覺強化保供、增收、添綠、示范和提升生活品質等功能所取得的可喜成效,感受了扛鼎城鄉共榮的現代農業力量。

  全域統籌,農業基礎地位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強了

  ——在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實施的新階段,農業發展的任務不是輕了、而是更重了,責任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了。無論城市如何發展,農業始終就像“陀螺”的尖,無“尖”不立、無“尖”不轉

  重慶的農業條件並不好,“巴掌田”、“雞窩地”遍布,發展現代農業底子薄、基礎弱,但面對先天不足,不甘後人的重慶農業,堅持創新求變、重點突破,砥礪奮進,全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在新時期新階段,如何適應國家確定的區域發展大戰略、新型城鎮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形勢新要求,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如何在高起點上繼續保持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穩中有進、品質穩中有升;如何在城鄉統籌發展中更好地保供增收,更好地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成為重慶決策者們思考和努力的目標。

  經過深入和廣泛調研,2013年9月,重慶市委市政府綜合考慮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研究提出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將城市“放大”,打破城與城、城與鄉的分割,強化區域功能定位,把全市8.2萬平方公裏劃分為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一體化布局推動重慶整體協調發展,更好地實踐國家的區域發展戰略,創新統籌城鄉的途徑。

  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是在重慶市原有“一圈兩翼”發展戰略基礎上的完善、深化和升級,進一步明確區縣功能,即能幹什么、特別是不能幹什么,確定發展的重點和特色,使五大功能區域分工更加科學、資源配置更加合理、發展路徑更加清晰。

  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現代化建設的布局、載體和平台,是五位一體的改革互動、協同配合,是全市一盤棋、四化同步、城鄉統籌聯動的一個系統戰略,符合市情實際,符合發展規律,體現地域特色和亮點。

  實施這一戰略,有利於推動區域發展差異化、資源利用最優化和整體功能最大化,實現全市一體化科學發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指出:重慶欠發達階段、欠發達地區的特征主要體現在農村,做好“三農”工作任重而道遠。在大力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中,要堅持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堅持在統籌“四化”中加強“三農”工作,加快推進“科學發展、富民興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直擊重慶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反差較大的現實要害,借力經濟手段推動行政體制改革,進而推進全域經濟社會發展。重慶市各級黨政和農業部門在實踐中深刻認識到,實施這一戰略,意味著重慶農業的基礎地位更加凸顯,其作用不是弱了而是更強了,其任務不是輕了而是更重了,其責任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了;也意味著重慶必須用有限的耕地生產更多的優質農產品、養活更多的城鎮人口、承載更高的城市生態需求、供應日益增加的二三產業發展之需;更意味著城鎮化加速、農村勞動力轉移進入城市帶來的新機遇,必然要求用更少的勞動力經營人均相對更多的土地,推動適度規模經營,依靠現代農業生產組織方式和先進技術,保證農副產品均衡有效供應和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對現代農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重慶市政府副市長張鳴說,在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實施的新階段,農業要強、農村要美、農民要富,農業的基礎地位一定要更加牢固。無論城市怎么發展,農業始終就像“陀螺”的尖,無“尖”不立、無“尖”不轉。

  根據五大功能區域的自然條件、農業資源、發展現狀和發展潛力,重慶市農委出台指導意見,進一步優化農業發展布局,在穩定糧油、蔬菜、生豬等產業基礎上,分類推進特色效益農業發展。在都市功能核心區和拓展區,重點提升農業服務城市的空間和功能,傳承農耕文明;在城市發展新區,打造“米袋子”、“菜籃子”保供基地,深入推進“四化同步”發展;在生態涵養和保護發展區,實施面上保護、點上開發,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努力實現農民安穩致富。

  重慶市農委主任夏祖相說,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從定方向、指路徑、明重點、調結構四個方面為重慶農業定向導航。定位功能化、分工科學化、發展差異化,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利用、建設生態中科學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五大功能區域現代農業發展的突出亮點。時不我待,必須快馬揚鞭。

  號角吹響,認識統一,全力推進。重慶從上到下各級政府紛紛調整政績考核指揮棒,出台差異化的財政、土地、環保、人口等政策,引導和激勵各級幹部甩開膀子放手幹。各區縣按照區域功能定位和比較優勢,堅持農業農村發展與生態保護兩手抓,探索各具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發展之路。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經濟產業化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新追求,重慶現代農業正在迎來又一波發展高潮。

  產出更多更優農產品,保障“吃得上、吃得好”

  ——苦練內功增能力,深挖潛力保供給。重慶苦心經營“米袋子”、“菜籃子”,讓優質農產品產得多、賣得好、均衡供應,用毫不動搖的決心展示了一個特大型城市的農業自我擔當

  對於一個擁有3300萬人口的特大型城市而言,如何保障糧油、蔬菜等主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始終是擺在重慶市委和政府面前的頭等大事。

  針對人多地少地塊小、農田水利設施陳舊老化等基本農情,重慶苦練內功,市財政從2013年起利用3年時間,每年投入專項資金集中整治和清淤擴容7.4萬口山坪塘,穩步改善農業水利設施。同時,穩面提質促單產,大力提高耕種收機械化水平,水稻機插秧基本實現全覆蓋,在渝東北、渝東南“兩翼”的山區縣,小型農機遍布田野;在糧食主產區開展整建制高產創建和增產模式攻關,糧食產量連續6年穩定在1100萬噸以上,“米袋子”實現了基本自給。

  重慶大力建設蔬菜基地、發展專業化服務組織、建立產銷監測服務平台,促進蔬菜產業由大變強,“菜籃子”越來越充盈,除保障自身需求外,每年還大量外銷。

  在享有“西部綠色菜都”美譽的潼南縣,記者走進太安鎮重慶科光蔬菜種苗公司。占地180畝的育苗場全部采用自動化、智能化育苗,每年提供優質種苗1.3億株。以蔬菜種植為主的重慶農龍生態公司,采用機械化耕作、地膜和滴噴灌等現代農業技術,四季生產,長年供給。

  潼南縣委常委、農工委書記於貴生介紹說,潼南目前有12個萬畝級蔬菜基地,30萬畝標准化基地,帶動全縣20萬餘農民發展蔬菜,年種植面積100萬畝、產量200萬噸,兩項均居西部第一,占據重慶主城市場1/4份額,還遠銷20多個省市,年產值30億元。

  潼南蔬菜不僅量多質優,菜文化也做得精彩。他們每年舉辦菜花節和蔬菜博覽會,建起了一座集科普教育、產品展示、知識遊戲、科技體驗於一體的蔬菜博物館,讓市民在參觀和體驗中,感受蔬菜文化的獨特魅力。

  能生產還要會銷售。重慶大膽創新營銷方式,利用信息及時公開透明的電商平台,讓農產品賣得出、價格好。

  重慶是生豬飼養和調出大市,生豬價格波動大。對此,重慶探索建立了全國首個生豬活體現貨掛牌交易網絡平台,買賣雙方只要鼠標輕輕一點,成百上千頭生豬交易瞬間完成,省時節本。目前,重慶的榮昌、潼南、合川等區縣和四川的內江、瀘州等10多個區縣、200餘個規模養殖戶,以及溫氏、新希望、陶然居、雨潤等知名企業,都已入駐平台“蹲點”銷售和采購,做起了網上生意。

  “這個平台不僅擴大了客源,買家還可以貨比三家,養殖戶也可以不斷比價,尋找理想買主。”運營商張彬說,我們這個平台營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利用即時信息,借市場之力調控生豬生產,引導生豬產業健康發展。

  發達的冷鏈物流是保障農副產品均衡供應、穩定市場物價的重要環節。重慶下大力氣,連續建設了江北等6個農產品大型標准化冷藏式倉儲設施,以及雙福國際農貿城、菜園壩水果批發市場,健全農產品產地加工、配送、終端直銷體系,豐富和滿足市民對農產品多樣化的需求。

  在九龍坡區重慶明品福冷鏈物流公司,記者親眼目睹了3座單體容量為5萬噸的冷鏈倉庫前,運輸車裝貨、卸貨,一派繁忙景象。公司總經理陳建德說,兩期項目建成後,冷庫總庫容將達到50萬噸,年交易額300億元,將成為西部地區規模最大的冷鏈物流交易中心。

  在重慶從事肉類食品生意多年的林周,今年上半年從大渡口區搬到這裏,一口氣租下3500平方米冷庫。他告訴記者,現在租金只要50元/月/平方米,比過去少100元。雞肉批發價原來16元/公斤,現在要便宜1塊來錢,每天的銷量明顯增加。

  優質農產品產得多、賣得好,冷鏈物流發展提速,保證了均衡供應。通過這些有力舉措,重慶毫不動搖地抓好“米袋子”、“菜籃子”,展示了一個特大型城市農業部門有膽有識的民生擔當。

  農業特色產業百花齊放,農民增收平台越搭越寬

  ——重慶現代農業堅持以農民為本,牢牢把握增收這條主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向特色農業產業要效益,變“大袋”賣資源“小袋”掙錢為“小袋”賣商品“大袋”賺錢,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提起人工飼養的甲魚,有人總擔心不安全,想吃而不敢下箸。而在重慶南川區木涼鄉,人工養殖的甲魚卻是搶手貨,市場供不應求。

  “我這180畝甲魚,純自然生態養殖,飼料中不添加任何激素。”重慶耀康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邱康志說,甲魚公母分開養,5年就能長3斤。母甲魚1年能產60枚種蛋。

  上乘的甲魚品質倍受市民青睞。按一斤110元價格計算,畝效益2萬元以上。“我們經過8年馴化養殖的一種海蝦,連痛風病人都可以吃。市民每次只能買2斤,多了沒有。”邱康志自豪地說。

  由於離主城區近,木涼鄉瞄准重慶市民愛吃鮮活水產品的習慣,鼓勵和引導工商企業投資水產養殖,建立“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農戶養殖甲魚、泥鰍等20多種特色水產品。該鄉全方位拓展養殖產業鏈,發展吃、住、釣一條龍的鄉村旅遊,吸納農村勞動力100多人,農民僅務工收入一年就超過萬元。

  “在五大功能區域這個平台上,政府要做的就是以農民為本,統籌和加大資金投入,盤活農村資源,讓農民能夠自我發展、自我增收。”南川區區長曹清堯說,過去,農民只會賣資源、掙得可憐,可以說是“大袋”包裝賣資源,“小袋”把錢拿回來;現在,農民學會了賣商品,就能做到“小袋”包裝賣商品,“大袋”把錢拿回來。

  在南川區大觀鎮鐵橋村獼猴桃種植基地,記者看到,早田專業合作社按照歐盟標准,用高科技種植有機獼猴桃,對外出口。“過去獼猴桃論斤賣,現在論個賣,1個賺得比1斤還要多。”合作社負責人說。

  面向市場調結構,依靠品質要效益。各區縣在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中強烈意識到,只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各展所能,實行差異化發展戰略,才能滿足城市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從產業鏈各個環節帶動農民增收。

  酉陽傳統農業無主導產業、無大規模生產基地、無大型農業企業。按照功能區域生態功能定位,酉陽靠山吃山,引進農業企業大力發展中藥材,2013年全縣種植中藥材25萬畝。通過“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帶動一般農戶”模式,直接帶動2.8萬農戶發展中藥材生產,戶均增收8000元。“三無產業”變成了“三有產業”,農民收入、財政收入和生態容量實現了同步增長。

  打差異牌,走特色路,更要細分市場,通過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拓展傳統農業產業升值空間。

  重慶樸真農業科技公司投入2000萬元在潼南縣太安鎮發展700畝有機蔬菜,面向中高端消費市場。董事長鄭淩雲說,盡管有機蔬菜比一般市場價格貴四五倍,但市場潛力巨大,他們正在努力將“樸真”打造成重慶有機農業的響亮品牌。

  好產品還要有好包裝、會吆喝。在雲陽縣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品牌產品琳琅滿目,包裝精美,有200多種。其中,僅重慶億口鮮公司加工的牛肉食品就多達幾十種,年銷售17億元。農產品深加工、精包裝,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折射出重慶農業從外延性擴展向內涵挖潛的巨大轉變。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永川區因地制宜發展23個現代農業特色鎮,一批特色農業示范園正在崛起。聖水湖農業示范園區是西南地區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重慶正百農業公司每年自主研發菌種1000萬袋,為重慶地區接種1.3億袋,日產各類鮮菇20噸,年產值達1.5億元。副區長楊華說,目前全區食用菌產業已形成有序發展的良好格局。到2017年,永川將發展食用菌袋栽2億袋、地栽5000畝,屆時將帶動1萬戶農民就業增收。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實現人增收地增綠

  ——增收是增綠的關鍵性措施,增綠是增收的直接保障。沒有增收,增綠保不住;沒有增綠,增收難持續。GDP不僅要有含金量,更要有含綠量,不僅要讓自己受益,還要讓長江中下遊地區受益

  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對於重慶生態建設而言,可謂機遇難得、任務繁重。不僅因為重慶地處長江中上遊,有責任有義務為下遊、為全國守住一江清水,而且還要滿足自身城市擴展而不斷增加的生態需求,支撐日益加快的城鎮化進程。

  尤其是渝東北、渝東南兩個連片特困地區,生態條件脆弱,產業基礎落後,面臨既要保護生態又要加快發展的巨大考驗。按照“生態涵養發展和生態保護發展”的功能定位,渝東北和渝東南“兩翼”把生態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經濟發展一切以是否有利於生態保護為衡量標准,堅持發展與增綠並重,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利用和建設生態中科學發展。

  9月的雲陽縣人和街道長河村,綠色是主色調,山坡上鬱鬱蔥蔥。連片種植的2100畝晚熟柑橘已開始掛果。每畝能產3000斤的晚熟柑橘實現了錯峰均衡上市,從春節前一直賣到第二年5月,市場價格比一般早中熟品種每斤高出2元左右。

  長河村把晚熟柑橘種植與養牛相結合,發展“牛—沼—果”循環農業,每個養牛場數量不超過500頭,以便於糞便全部無害化處理,循環利用,減少了養殖面源汙染,節約了成本。柑橘園通過安裝殺蟲燈、粘蟲板驅蟲防病,大大減少了打農藥次數,體現出負責的生態環保理念。

  增收是增綠的關鍵性措施,增綠是增收的直接保障。沒有增收,增綠保不住。沒有增綠,增收難持續。

  雲陽既是生態移民大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任務艱巨。“增收與增綠同等重要,一個都不能丟。”雲陽縣委書記張學鋒說,我們把生態特色效益農業作為生態建設發展的重中之重,在增綠中實現農民有效增收。

  對於柑橘、牛羊、蔬菜等傳統主導產業,雲陽以增量提質為突破口,大力推廣生態循環種養模式,讓農民增收有產業、致富有門路。

  酉陽保護生態的做法跟雲陽有異曲同工之妙。該縣是重慶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縣,貧困程度較深。“不發展或發展步子慢肯定不行,但不顧生態保護片面發展更不行。GDP不僅要有含金量,更要有含綠量。”縣委副書記石強的話道出了酉陽農業發展的更高追求。

  酉陽在發展草食牲畜業方面,根據草地飼養承載量,實行圈養與散養相結合,既提高牛羊品質又不破壞生態植被,既增加綠色又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新引擎。在板溪鎮紮營村,由重慶潤興牧業公司投資的酉州烏羊良種繁育基地即將建成。酉州烏羊因可視粘膜為烏色而得名,是稀有的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公司總經理袁文斌說,項目建成後,帶動1500個家庭農場,年生產商品羊20萬只,年可創利潤1.25億元。

  “在生態系統容量范圍內,促進農民增收就是最大的生態保護。”這樣的共識已轉變為地方政府部門的一種自覺行動:把農民從不適宜生產生活的山上搬下來,增加生態容量,開發多種生態產品,讓農民不進城也能致富。

  酉陽縣黑水鎮大泉村是一個高山生態扶貧搬遷村,綠樹成蔭、環境優美,吸引許多市民前來消暑度夏。“以前,村民住在高山上、山溝裏,條件惡劣,靠天吃飯。現在,村民住進了敞亮的樓房,開起了農家樂,戶均收入六七萬,日子過得跟城裏人一樣。”村黨支部書記邢衛東說。

  大泉村的巨變,注腳了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工程惠澤深遠。現在市級財政按每人8000元標准落實搬遷補助,規劃3年內搬遷50萬人。

  “人口下山、產業上山、遊客進山、產品出山”。重慶將扶貧搬遷與後續產業發展同步規劃,實施精准扶貧,因戶施策,使每個搬遷戶都有一份“菜園地”、一個增收項目。生態移民搬遷村因地制宜、差異化發展高山蔬菜、茶葉、油茶等特色效益農業和鄉村生態旅遊,把生態資源潛力變成產業發展能力,既致了富,又綠了山,還護住了土。

  聚合現代生產要素,示范引領現代農業創新發展

  ——工商資本、農業科技、金融保險和農業企業家等要素的聚集,使單位土地生產效率和效益倍增,成為農業創新發展的示范引領者,推動農業組織化、標准化、品牌化水平大步提升

  永川區何埂鎮轉角店村是西南地區唯一的大閘蟹養殖基地。重慶鵬風農業開發公司總經理張夕鵬就是這裏的“螃蟹司令”。

  2007年以前,重慶沒有人養殖螃蟹。2012年,在一個精通螃蟹養殖技術的朋友幫助下,張夕鵬投入1000萬元發展螃蟹養殖,當年獲得成功。

  “螃蟹在二三月份投種,到10月上市要脫17次殼。食物60%是水草,其餘靠喂小魚和黃豆等飼料。”張夕鵬說。如今他累計投入1億多元,養殖面積擴大到3500畝,年可產蟹360萬只,產值近2億元,利潤1個多億。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從房地產商變身為農業企業家,在各區縣中為數不少。由於建築市場低迷、現代農業前景無限,不少從農村走出去的房地產商,基因裏有一份對農業農村的熱愛,願意把資本投向農業、回報家鄉。

  農業企業家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們的市場意識、科技意識、經營能力、資金實力等與現代組織方式相結合,有力推動了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把農業的組織化、標准化水平帶入到一個新的高度,現代農業活力盡顯。

  九龍坡區銅罐驛鎮雙騎龍村的李宇和蔣素瓊就是其中的代表。2011年懷揣田園夢想的她們,離開工廠,投入800萬元,流轉土地200多畝,建起了集采摘、觀光、垂釣於一體的葡萄莊園。園區采用先進的地膜覆蓋、水肥一體化、果實套袋、大棚避雨栽培等先進技術,年產優質葡萄16萬斤,單位土地效益成倍增加。

  從深層看,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投合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的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市場經濟是資本的舞台,發展現代農業更需要資本發揮引導和推動作用。沒有工商資本的注入,農業集約化、規模化、標准化和品牌化發展水平將遠遠滯後於產業要求。

  農業進步,科技先行。重科技、學科技、用科技是重慶現代農業品質躍升的關鍵。重慶發揮市農科院、畜科院、農業高等院校技術研發優勢,加快成果轉化應用,不斷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

  如今在重慶,如果想種植獼猴桃、生薑和藍莓,只需采用組培種苗,便可輕松實現,不但成活率高,而且品質有保證。這與傳統的自留種、嫁接栽培的方式良莠相去甚遠。做到這一切的永川區重慶天沛農業科技公司,依托重慶文理學院的技術支撐,堅持不懈開展獼猴桃、藍莓、花卉等特色作物組培種苗的繁育、推廣和應用,目前組培種苗已實現產業化經營,2013年生產各類組培種苗2000餘萬株,產值4000萬元,有力促進了重慶特色效益農業提速發展。

  農村金融保險是現代農業不可或缺的要素,現代農業發展越快、水平越高,對金融保險的需求就越旺盛。重慶不斷創新農村金融保險扶持政策,有力提升了農業生產經營抗風險能力。

  “每畝投保只拿4.5元,450畝水稻受災,得到9萬元賠償,以前做夢都想不到,農業政策性保險減少了我的損失。”10月9日,梁平縣聚奎鎮種糧大戶蔣祖蘭從中華聯合財產保險公司工作人員手中接過理賠款後,高興不已。聚奎鎮鎮長孫澤高介紹說,水稻保費每畝18元,農戶只交4.5元,其餘由政府補貼,每畝最高可獲賠300元。

  像水稻保險這樣的農業險種,重慶已開辦28個,參保農戶90餘萬戶(次)、參保額93.49億元,已決賠款8240萬元。此外,全市55家融資性擔保機構涉農擔保發生額達到43.56億元,農村產權抵押融資568.75億元。金融保險服務“三農”方式的創新,有力維護了農民利益,極大增強了現代農業的自我造血功能。

  農業多功能性滿足市民精神需求,實現多重效益疊加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現代農業以其特有的多功能性,為城市發展和市民精神家園保留一片珍貴的綠色,密切了城鄉之間的情感交融,堅定著發展農業、建設新農村的強大信心

  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人們向往自然、崇尚生態,現代農業給人們提供了這樣一個絕佳的去處。在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實施背景下,現代農業扮演的角色愈加紛繁多樣,成為城市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走進渝北區木耳鎮“七彩香村”,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撲鼻而來,讓人頓感輕松、愜意。香花園、香草園、香果園、香樹園、香蔬園、香料園和香藥園,“七彩香村”處處皆景、滿園飄香、四季可遊。市民可以在體驗農事采摘、了解農耕文化中,盡情地欣賞都市田園山水美景,愉悅身心。

  渝北區農委主任陳朝暉介紹說,“七彩香村”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以“香”為題,發展“香”產業,弘揚“香”文化,著力打造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具有競爭力的現代都市農業產業園。2017年園區項目全部完成後,年可接待遊客90萬人次,年收入2億元。

  “七彩香村”園區規劃面積7700多畝,土地全部流轉自金剛村,租金每年每畝1000斤稻穀,1個園可以吸納100多個勞動力就業。目前,香樹園、香蔬園雛形已具,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正在顯現。到今年3月,土地流轉為村民帶來400萬元收入,香樹園、香蔬園僅休閑垂釣、草莓采摘等就接待遊客1.4萬人次,收入40萬元。

  而在渝北區興隆鎮徐堡村的常青藤四季田園,市民不僅可以體驗品種豐富的瓜果采摘,還可以參觀葡萄酒釀制車間,品嘗獨有的鮮食葡萄酒,感受濃鬱的葡萄酒文化。這種美妙的體驗,對於許多城市人來說,難以想象。

  身處城市“鋼筋水泥森林”中的市民,渴望一片綠洲,心靈深處夢想著“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而現代農業那賞心悅目的田園、農莊、果園……渾身散發著無窮的魔力,吸引人們回歸自然,放飛心靈,提升生活品質。“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這種對農業多功能的強烈需求,激發出休閑農業旅遊的巨大潛力。

  每到周末和節假日,來巴南區雲篆山荷韻園的遊客爆滿,如果不提前預訂,十有八九沒有吃飯的地兒。公司總經理陳勇空軍退役後,從房地產開發中積累第一桶金。2009年他從房地產轉向農業,建設生態休閑農莊。“農莊以農為本,充分發揮當地的鄉土味、文化味、人情味,多層次展現民俗文化的多元性,讓市民在這裏盡情釋放心底裏的鄉土情結。”陳勇說。

  記者看到,農莊內建有太空荷花觀賞園、四季優質水果開心采摘園、新奇太空瓜果蔬菜園等1000多畝,配套建設休閑、觀光、特色餐飲等相關設施,開發桑葚酒、果桑幹、荷葉茶等多種綠色有機農產品。中午時分,來此就餐的市民遊客排成長龍,吃完帶著采摘的農產品滿意而歸。

  “巴南區位優勢明顯,發展休閑生態旅遊農業‘近水樓台先得月’,符合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的定位要求。”巴南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夏楊松說,目前全區已建成重慶花木世界、魚洞雲篆山等一批農業休閑觀光基地,每年還舉辦各類農業節慶活動,在滿足主城區市民看農業景、吃農家飯、采農家菜需求的同時,顯著提高了農業效益,一舉數得。

  農業多功能性的日益顯現,既是現代農業一二三產功能價值融合的必然,也是“四化”深度融合發展的趨勢。重慶依托農業特色產業,主動挖掘農業內涵的生態、教育、文化等諸多功能,既豐富了市民的綠色精神家園,又實現了農業經濟、文化、服務和生態等效益的疊加。

  如今的重慶,農業休閑旅遊成了一種健康、時尚和高品質生活的象征,市民向往,農民喜愛。現代農業以其獨有的多功能性,密切著城鄉之間的情感交融,拉近城市與農村的距離。在這個過程中,農民的綜合素質也得到提升,傳統的生產生活理念發生新的變化,發展農業、建設新農村的信心變得更強、勁頭變得更足。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重慶積極探索在丘陵山區建設現代農業的路子,步伐鏗鏘有力,成績可圈可點,充分展現了重慶各級黨委政府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展示出建設現代農業的責任、智慧和可貴品質。我們堅信,有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的引領,重慶現代農業一定會不辱使命,創造出一個更加輝煌燦爛的未來。農民日報記者 唐園結 寧啟文 鄧俐 黃朝武 孫永健

  (原載於2014年11月18日《農民日報》)

[责任编辑:朱剑明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