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四川 > 商报专稿

樂山:在棚改中煥發新姿

2014-11-26
来源:香港商報

  龍神詞棚改項目

  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我國棚戶區改造的規模不斷增加。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全國兩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在報告2014年重點工作時指出,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今后一個時期,著重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其中包括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

  作為一座聞名遐邇的旅游城市,每年到樂山旅游觀光的國內外游客眾多。近年來,樂山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群眾的住房條件明顯改善。但是,少數居然仍“蝸居”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低矮潮濕的棚戶區。棚戶區安全隱患大、衛生條件差、基礎設施不齊全、水電氣配套設施陳舊或不完善,不僅對老百姓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威脅,而且與樂山國際旅游歷史文化名城很不協調。

  2010年,樂山市啟動大規模的棚戶區改造工程,確定棚改項目45個,涉及拆遷房屋76萬㎡,10095戶居民、3萬余人,占整個樂山市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在啟動的43個正式拆遷項目中,簽約率和搬遷率分別達99.9%、99.86%,所有的危舊房棚戶區改造簽約拆遷戶均得到了實現了現房或期房安置。

  棚戶區改造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發展工程。樂山,作為四川聞名的旅游城市,從2008年開展棚戶區改造到今天,已經讓越來越多曾經蝸居破舊民房的人們感受到了“一朝跨越數十載”的生活巨變。也讓更多還繼續蝸居在棚戶區的群眾對“棚改”充滿更高的期待。

  香港商報記者 梅超 郭代勤

  全川首個實施“模擬拆遷”

  樂山市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管理中心副總經理袁俊說,2015年危舊房棚戶區改造新開工目標任務487套、改造面積4.7萬㎡、計劃總投資3.5億元;2016-2020年危舊房棚戶區改造規劃1520套。在數量提升的背后,是難度的增加。經過幾輪建設,各地商業開發空間較大、易改造的棚戶區多數已基本完成,剩下的主要是難啃的“硬骨頭”。多數地方商業開發價值低,改造難度大。

  袁俊說,從2009年實施大規模棚改起,資金和拆遷成為棚改過程中的最大困難。在融資過程中,樂山建全完善區縣融資平臺,成立城投公司等平臺公司,確保“統借統還”融資貸款工作開展;繼續拓展配建、聯建、BT運作等多樣化的建設模式,進一步拓寬異地安置、貨幣安置、綜合整治等思路,多措并舉,合力推進棚改項目建設和城鎮環境改善。

  拆遷是整個棚改過程的焦點和難點。但是,城市要發展,拆遷無法避免。怎么樣才能做到讓老百姓滿意的拆遷?因此樂山市在全省首先嘗試了“模擬拆遷”的方式。“模擬拆遷”即在決定改造該片區時,先發放調查表,90%的群眾同意改造后才立項。項目立項后,然后擬定模擬協議,再有90%簽訂模擬協議該項目方可正式啟動。這種嘗試的核心就是,根據群眾的意愿,決定拆與不拆,把拆遷的主動權、知情權、選擇權交還給了群眾。這份對群眾權益的尊重,加上拆遷過程中的陽光、公開、公平、公正,拆遷工作就有創新,就得到了群眾的充分理解。也一改過去“劃定紅線-發布公告-進行動員-解決問題-簽訂協議-組織實施”的單向決策方式,袁俊說,“模擬拆遷”就像“先戀愛后結婚”,90%以上的住戶簽訂“模擬拆遷”協議后,才能轉入正式拆遷階段,將矛盾化解于拆遷前。

  在樂山,尊重居民意愿,以人為本的安置正在成為新一輪棚改最為亮麗的風景線。走進樂山市市中區斑竹灣“斑竹印象”小區,三三兩兩的居民正在陽光下愜意地舒展筋骨,人車分流的設計使得這個超過3000戶的集中安置小區秩序井然,它是四川省第一個榮獲“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的保障房。

  74歲的劉士榮大爺告訴記者:“我家的老房子比我小不了幾歲,一家7口在不足30平方米里擠了幾十年。現在我和老伴兒住110平方米的三居室,連呼吸都覺得順暢不少。超市、藥店、幼兒園,我們的要求政府正在一條條實現。”

  充分保護歷史文物古跡

  擁有三千多年歷史的樂山,城內有許多的歷史文物古跡。在城市改造初期,樂山市領導就強調重視歷史文化脈絡的傳承,重視歷史文化靈魂的保護,城市建設要凸顯古嘉州特色,讓城市建設與城市景觀看上去猶如一幅美麗的山水畫。

  樂山古民居、古城墻等具有川西民居風格的代表性建筑眾多,長期以來,這些古建筑中都住有居民,文物部門保護起來力不從心。在棚改過程中,文物部門和棚改辦,對這些保留下來的文物古跡進行了調查,對于值得保留的古建筑,在保留的基礎上進行維修和環境整治,整理挖掘和保護好這些歷史的碎片,再現古嘉州風貌。

  袁俊表示,市中心的桂花樓古城墻、老民居,龍神祠,狀元樓……在保護修繕的過程中,盡可能使用拆遷遺留下來的磚瓦、石材、木材及裝飾木花格、垂柱、飛罩、掛落、花牙子、磚木石雕刻,力求最接近歷史原態,最真實還原古嘉州景觀。隨著棚改的推進,這些承載古嘉州文化、歷史風貌的文物將得到保留、維修、整治。在整個拆遷過程中,對歷史文物都是進行保護,沒有考慮任何經濟價值。一座城市,終究是市民的城市。因此,寄存了大量的古代市民生活信息的老街、古民居的價值是遠勝那些富麗堂皇的一般現代建筑的。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 由此觀之,把老百姓的“憂居”變成“宜居”,這是科學發展的回歸,是民生的回歸,更是弱勢群體尊嚴的回歸。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