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安徽 > 商报专稿

政府應成為小微企業最后擔保人

2015-01-20
来源:香港商報

  一一專訪合肥經信委主任李海鷹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龔舒斌:近年來,安徽合肥市的工業發展有目共睹,與全省、全國工業一道,合肥市工業走過了一段艱辛而又不斷有所收獲的歲月。特別是2014年,在國內外形勢不利的條件下,仍然取得了新的突破。1月19日,就合肥小微企業的發展,采訪了合肥市經信委主任李海鷹。

  小微企業是近年來我國經濟生活中的一個關鍵詞。

  李海鷹主任說,小微企業像女孩“小薇”一樣,年紀輕、未定型、潛力大,多數沒有自己名下的工作場地,靠租房子辦企業,它們是最活躍的經濟群體,也是最脆弱的群體。“小微企業是發展的生力軍、就業的主渠道、創新的重要源泉,更是未來的希望之星。”李海鷹表示。

  一組數據驗證的他的這一說法:全國50%的稅收、60%以上的GDP增長、70%的專利創新,80%左右的進出口、90%以上的新增就業,都是中小企業創造的。我國現在有中小企業1000多萬家,其中90%屬于小微企業,所以我們就看到一個不能自圓其說的悖論:一方面無論是就業、技術創新、稅收等的貢獻,中小企業都占了半壁江山,但是,他們得到的資源卻遠遠達不到這個比例。

  化解“小微”融資難是一道世界性難題。題目越難,對政府的挑戰越大。

  要解決這一難題,李海鷹建議,要有盡量精準的“微”政策,引入政府擔保機制,政府以最少的財政投入,推動銀行信貸、社會資金與小微企業實現高效對接。一些發達國家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時候有很多嘗試,比如在美國的中小企業管理局下面,有很多中小企業投資公司和基金,都能很好地開展運營,并保持一定增長。一旦出問題,政府往往是最后“買單者”。

  李海鷹認為,政府要拿出當年取消“農業稅”的勇氣,把惠及農民的遠見卓識,再次體現在發展小微企業上。小微企業一般以個人信用基礎上的貸款,政府要成為最后的貸款擔保人。目前合肥市也一直在探索建立政府主導的、專門服務于小微企業的基金。

  “我不反對支持大企業、大集團的發展,但在實際工作中我更關注的是中小微企業。”李海鷹告訴我們。2014年,合肥市出臺支持產業發展的“1+3+5”政策體系和11項實施細則,通過市場機制來配置資源,實現“撥款變投資、資金變基金”,進一步優化財政資金投入結構和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新政策保留20%以下的事后獎補資金繼續實行無償投入外,主要采取基金、借轉補、財政金融產品等有償投入的方式,通過市場運作,與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結合,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實現放大使用和良性循環。全年共安排五大產業扶持政策資金近27億元。新政策逐步實施到位后,僅基金運作,每年就可以吸引社會資本40億元以上。同時,合肥在全省率先開展“四位一體”保證保險貸款試點,將政府、銀行、保險機構和借款人融為一體,有效緩解信貸中抵押物不足的問題;另外,全年有314家企業獲貸款貼息6066萬元;可以說,政府僅以少量的財政投入,就解開了小微企業融資中的“結”,激活小微金融“一池春水”。

  “從‘小微’到‘小強’政府要當‘專業推手’”。李海鷹強調,“小微企業在政策”呵護的同時,要修煉自身,提升競爭力,特別是現代企業制度是不可或缺的。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