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湖南 > 聚焦省廳

湖南湘西花垣十八洞扶貧啟示錄

2015-02-02
來源:香港商報

  

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張碩輔

探索可復制的精准扶貧之路——湖南湘西花垣十八洞扶貧啟示錄

  【香港商報訊】(記者唐學偉 蔣劍 實習記者劉洋)【習近平總書記特意叮囑,不要以為他到了這個村,各級政府便將資金重點傾斜,一定要動員百姓自力更生,來改變貧困面貌。各級党委和政府都要想方設法,把現實問題一件件解決,探索可復制的經驗。】

  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古生村再次提出要精准扶貧,可見中央對精准扶貧的探索是多麼重視!因為我國至今還沒有一個地方實現了精准扶貧,致使年年扶貧、年年貧的現象普遍。因此從理論和實踐上,做好精准扶貧的文章,意義極其深遠。

湖南省湘西州委書記:葉紅專

  “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准扶貧”十六字方針和“可復制、可推廣”六字原則,是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湘西十八洞村調研扶貧工作時第一次明確提出來的。十八洞正在按照總書記的要求探索“精准扶貧、精准脫貧,項目、資金安排做到高度精准,扶到點上、根上,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了實惠。

  總書記為什麼會在提出新常態後,又在湖南十八洞提出十六字精准扶貧的要求?什麼是精准扶貧?十八洞為精准扶貧做了哪些探索?什麼是不栽盆景,不搭風景?怎麼理解要將農村建得更像農村?

  一年時間過去,十八洞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基礎設施改善、產業建設起步丶精准扶貧“可復制”扶貧模式有了不少探索和創新。湖南省委丶省政府特派副省長張碩輔,具體負責在十八洞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精准扶貧”指示精神。一年過後,張碩輔和湘西州干部群眾一樣,有了較深刻的心得與體會。

  一、精准領會習總書記“精准扶貧”的精神實質

  張碩輔深有體會的說,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時,告誡我們,“一定要想方設法盡快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我當時的感覺就是,總書記提出“精准扶貧”有着特殊的意義。因為在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大背景下,總書記已多次專程到多個省看望老區困難群眾,不僅是傳遞堅定的扶貧信心,也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實干興邦”的具體行動。

  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深入武陵山區集中連片扶貧試驗區中心地带,目的是深入了解我國最貧困地方和群眾的真實情況,思考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與人民群眾共商建成小康社會大計。

  總書記考察十八洞的場景,羅明至今記憶猶新。他回憶,習近平還特意叮囑,不要以為他到了這個村,各級政府便將資金重點傾斜,一定要動員百姓自力更生,來改變貧困面貌。各級党委和政府都要想方設法,把現實問題一件件解決,探索可復制的經驗。

  張碩輔感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准扶貧”十六字方針和“”六字原則,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有深刻的涵義。

  湘西自治州州委書記葉紅專說,總書記教導我們要經過幾年努力,把村子規划好、建設好,既要有文化,收入也大大增加。這既表明,我們絕不能回避貧困,也表明一定要根除貧困的決心與信念,更重要的是明確提出了要走出一條可復雜的精准扶貧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之路。

  二、精准診斷為何年年扶貧年年貧

  張碩輔說,過去許多年中,我們也曾有過“轟轟烈烈”“大干快上”的扶貧經歷,也制定過許多扶貧規划,確定過一扶貧項目。一些地方雖然牆上掛滿了各種項目規划,但遺憾的是,這些規划絕大部分停留在牆上和嘴上。甚至有一些扶貧典型樹立了幾十年,“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仍未摘帽。即便是一些已在推進的項目,很多也無疾而終。致使一些貧困地方,至今仍屬于“要飯型”財政,沒有國家的轉移支付,連維持人員供養和機構運行都很困難。

  為此,我們要告別“等靠要”的粗放的扶貧模式。因為,相當長的時間里,扶貧都被村民認為就是“分錢”。因此,我們在十八洞的扶貧,不再搞撥專項資金多少億元,派幾十個工組“傳帮带”的形式。要一件一件抓落實,目的是既要“輸血”更要“造血”。

  花垣縣委書記羅明說,十八洞的扶貧仍然面對傳統難題,甚至還有人期待直接發錢。

  張碩輔認為,要探索怎樣提高扶貧資源配置的綜合效能。如果不注重扶貧資源的效能,就會出現濫尾扶貧工程。這就是為什麼有村民們認為,與其這樣“浪費”扶貧款,不如就把它分掉,好歹也得到點實利。

  張碩輔表示,扶貧應該講究市場思維。農民最基本的資產是土地使用權,要做好土地流轉這篇文章。探索出“農戶+合作社+農戶”的土地流轉 新模式,村民入股合作社盈虧,既參與勞動,也享有分紅。十八洞村能不能探索走出一條有自我造血功能的路子來呢?這是關系到能不能真正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精准扶貧”精神的關鍵所在。

  羅明介紹說,湘西州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和扶貧攻堅主戰場。其中,花垣縣十八洞村是一個典型的苗族貧困村,全村有225戶939人,2013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1668元,不足花垣縣平均水平的40%。

  長期以來,從中央到各級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視湘西的脫貧和發展問題。此前,十八洞村也曾有扶貧工作隊進駐,探索了很多辦法,投入了大量資金,但山鄉面貌沒有發生根本改變,一直走不出“貧困陷阱”。

  羅明感言,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十八洞村,激發了我們的反思:為何年年扶貧難脫貧?貧困的症結到底在什麼地方?如何才能走出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經過反復座談、討論後,大家認為,這里除了自然條件差、交通閉塞等因素外,“窮根”更在于生產生活方式落後和現代思想觀念缺失。

  一是部分村民長期“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據十八洞村扶貧工作隊的走訪調查,以前,全村約有一半左右的村民依賴思想較嚴重,自我發展積極性不高,缺乏主人翁意識,對全村發展和如何發展抱着不聞不問的態度。有村民甚至說,“總書記來了,上面肯定會多給點錢?”有的人覺得“窮得叮當響,不怕沒人管”,巴望着政府扶持。

  二是生產方式、生活習慣落後。長期貧困導致信息閉塞、觀念落後,大部分村民小農意識很強,大多滿足于自己種點口糧填飽肚子的“自然經濟”的生產、生活現狀。沒有市場意識,更談不上形成規模化、專業化、組織化的現代農業經營方式的自覺性。從而陷入了“越窮越差、越差越窮”的惡性循環。于是,村里的年輕人不願意留下,外地的企業不願意進來投資。

  三是以往扶貧開發不注重“造血”。過往扶貧工作隊的帮扶只能一時緩解貧困,一旦工作隊撤出,資金不再投入,山村發展又近乎停滯。十八洞村第一支書施金通說,過去扶貧資金到了老百姓手里,可能三五天就花完了,然後“一夜回到解放前”,生活依然貧窮。

  三、精准扶貧是“難啃的硬骨頭”

  有經濟學家說,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貧困任務仍然十分繁重,目前我國的貧困線標准是人均純收入人民币一千五百元。部分地區貧困人口不僅收入水准低,還面臨喝水、行路、用電、上學、就醫、貸款等諸多困難。大部分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生產生活條件比較差、自然災害多的地區。

  為此,張碩輔說,要采取針對性措施,改革貧困縣考核機制,降低GDP在考核中的比重,並建立起相應的約束機制,完善貧困縣退出機制,讓政策更多地有利于貧困地區的發展。

  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此舉意在要全面真正破解“貧困”難題。實現可持續的脫貧,不能依靠一時一任的艱辛付出,更不能抱有“等靠要”的陳舊思想。俗語有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腳踏實地的實干加巧干,才能讓美好未來變成現實。

  怎樣讓中央的好政策,到了下面不走形,不變樣?這需要有良好的機制,有堅定的執行力。

  四、精准施策扶貧激發內生動力

  精確診斷之後需要精准施策。記者了解到,針對貧困的內在“症結”,十八洞村新一輪扶貧開發以注入現代要素(包括現代思想觀念、生活條件和生產方式)為着力點,以激發村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一是扶貧先扶志,注入現代思想觀念。花垣縣對十八洞村扶貧的第一條做法就是“扶志”。扶貧工作不是簡單的資金投入,而是教育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切實轉變思想觀念,發動群眾在扶貧開發建設中發揚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積極出謀划策、投工投勞的精神,積極參加鄉村建設和扶貧工作。

  可喜的是,采訪中,當地干部和村民都感悟到,通過一年時間的努力,十八洞村老百姓的“精氣神”有了明顯提升,由過去的“等靠要”變為了“我要發展”,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期盼早日脫貧致富,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一些長期以來思想觀念比較陳舊和閉塞的村民,經由工作隊和村干部反復做工作,有了積極轉變。

  十八洞村六組42歲村民楊遠章,過去給人的印象是“好吃懶做”。在一次村民大會上,工作隊倡議村民整理好各家屋前屋後的柴火,美化村容村貌。沒想到楊遠章當天回到家里忙活了一晚,第二天村民們從他家門前經過時,原本雜亂的木柴已經碼放得整整齊齊。四組80後青年龍先蘭,起初對于村里的扶貧工作很不配合,後來積極參加村里組織的種養技術培訓,准備今後從事肉兔養殖。

  二是完善基礎設施,讓村民具備現代生活文明。十八洞村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及房屋改造、改廚、改廁、改浴、改豬(牛)圈等“五改”的力度。被習總書記親切稱為“大姐”的苗族婦女石爬專家里,新添了液晶電視,清澈甘甜的自來水流進家中,一座水泥、青磚和瓷磚修建的水沖式廁所即將取代簡陋的茅坑,新式的節柴灶正在修砌。

  據介紹,當地對十八洞村225戶房屋進行了整修,自來水實現了全覆蓋,農網改造基本完成,廚房改造預計今年能全部完成,村民逐漸享受到和城市一樣的現代生活。

  三是股份合作扶貧,培育現代生產經營方式。依照企業带動下的股份合作扶貧模式,十八洞村已經或正在組建獼猴桃、苗繡、湘西黃牛、烤煙等專業合作組織,解決不同類型貧困戶的產業發展問題。

  針對勞動力不足、文化水平低、管理能力差的貧困戶,十八洞村建立湘西黃牛合作社,與當地大型養殖企業德農牧業形成“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一個合作社為10戶,村民以承包的山地入股,由2戶能人带動經營,經測算每個農戶一年毛收入可達3萬元。

  針對十八洞村留守婦女較多的特點,當地婦聯牽頭成立了苗繡特產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數十名留守婦女發展苗繡產業,按訂單進行生產,3家企業負責產品銷售。5月份,合作社簽訂了第一筆訂單,人均月收入可達到1500元以上。

  五、精准扶貧探索“不栽盆景不搭風景”

  在十八洞,我們沒有看到什麼上億的投資項目,看到的是腳踏實地的一個個,一件件的實事,在一一變成現實。從衛生、從觀念、從苗繡、到養種植業、家庭庭園式旅游等小事做起,都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求,一件件抓落實。十八洞村的扶貧沒有搞“栽盆景”、“造風景”。卻正在形成一種可復制的經驗,現已在花垣縣十八洞村以外的村莊全面推廣。

  “發展產業,增加造血功能,必須要跳出‘十八洞’來發展‘十八洞’。”張碩輔告訴記者。

  羅明說,目前,他們以精准識別扶貧對象、精准發展支柱產業、精准改善居住環境、精准提供民生服務、精准組織扶貧力量“五個精准”為突破口,探索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貧。

  羅明介紹,要實現“精准扶貧”,首先要精准識別,把真正的貧困人口找出來,瞄准貧困人口,一戶一戶地扶,一個一個地帮。

  為摸清底數,花垣縣一改以往貧困人口由村支兩委人員上報的方式,將貧困戶識別認定工作交給百姓,通過召開村民大會,公開選出貧困戶,並對農村貧困人口進行識別和建檔立卡,全面掌握村民的基本情況、聯系方式、收入來源及發展產業意向等,對外出務工村民進行電話調查,確保不漏戶、不漏人。

  同時,該縣還通過制定《精准識別貧困戶工作辦法》和有樓房或商品房的家庭不評、嗜賭成性的家庭不評、國家公職人員家庭不評等“9個不評”識別的標准。目前,十八洞村精准識別出貧困戶136戶542人。這一舉措已在全縣其他村組進行全面推廣。

  “脫貧返貧、越扶越貧的現象為何反復上演,在于當地缺乏產業支撐,仍然存在傳統的‘等、靠、要’思維。”羅明分析認為。羅明說,事實上,駐紮于該村的扶貧隊2012年才離開。

  羅明認為,在組織扶貧力量上,該扶貧隊沒有將十八洞村認真發展產業作為重頭戲,百姓沒有支柱產業讓其持續發展,就無法改變貧困面貌。

  考慮到當地留守婦女較多,花垣縣便動員當地婦聯把留守婦女集中起來培訓,學習苗繡技術,並與吉首金畢果民族服飾公司簽訂銷售訂單,人均實現月收入1500元左右。

  此外,依托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區,花垣還在道二鄉建立1000畝高標准獼猴桃基地,探索股份合作扶貧新模式,成立十八洞村獼猴桃開發專業合作社,與該縣苗漢子合作社共同組建十八洞果業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注冊資本600萬元,由苗漢子出資306萬元,佔51%的股份,十八洞村全體村民集資294萬元,佔49%的股份。

  同時發展勞務輸出。十八洞村有200余名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人均年收入達2萬元以上。

  通過借鑒十八洞村產業發展的有益經驗,花垣縣按照“一鄉一品、多村一業、連片開發”思路,分別在縣內前、中、後地區創建特種養殖、商品蔬菜、湘西黃牛、優質煙葉、特色水果等五大產業扶貧示范工程。

  羅明說,十八洞村還通過推進“民族特色文化保護與房屋改造、改廚、改廁、改圈、改浴”相結合、“通水、通路、通電”等基礎設施建設,使全村面貌煥然一新。

  張碩輔說,如今,借助豐富的民族及生態特色,十八洞村以農家樂為主要形式的觀光休閑游也開始起步。

  葉紅專表示,湘西州在深入調研、反復論證的基礎上,制定了《十八洞村2014-2016年建設扶貧工作規划》,力爭用三年時間把該村建成“田園美、村莊美、生活美”的宜居鄉村,使它成為可復制、可推廣的脫貧致富奔小康示范村。

  按照規划,2015年,花垣經濟發展預期目標將實現生產總值增長10%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以上,財政收入增長15%以上,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以上。

  六、十八洞精准扶貧的啟示

  十八洞的實踐,現在還談不上什麼大成就,但其實踐有不少啟示,具有可復制性。

  一是“個性化定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從湘西州新一輪扶貧開發的經驗來看,精准扶貧可以做到“一鄉一策、一村一策、一戶一個脫貧計划”,重點圍繞生活帮扶、產業帮扶、技能帮扶,為貧困群眾“量身定做”個性化扶貧措施,逐戶完善扶貧工作規划,算細賬到戶。

  二是堅持市場導向,發揮企業和合作社带動作用。相比于過去的政府主導、行政推動,十八洞村新一輪扶貧開發更加強調按市場規律辦事,對接好市場和企業,政府主要發揮引導作用。

  湘西州婦聯主席鄧建英說,苗繡特產合作社的“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解決了產品銷售問題,目前初見成效,已經带動了花垣縣多個鄉村效仿。將來全州都可以結合旅游小商品開發來建立類似的合作社,前景非常看好。

  三是科學整合扶貧資金和部門項目資金。十八洞村以及湘西州的扶貧開發將扶貧資金和部門項目資金相結合,整合了扶貧開發、以工代賑、農業綜合開發等涉農資源,按照整村推進、連片扶持的方式,統籌安排項目和資金。以農村房屋改造為例,當地住建部門將危房改造項目和扶貧相結合,對十八洞村100多戶危房進行了集中改造,每戶由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共補助1萬元。同時,住建部門在花垣縣18個鄉鎮同步推進這項工作,老百姓可以自行改造,驗收合格後獲得補助資金,避免了資金只是集中在十八洞村“栽盆景”的現象。

  四是精准發力破“年年扶貧年年貧”怪圈。十八洞村76歲的苗族老漢施成富,如今已成了當地的名人。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湘西大山,來到十八洞村里,與四十多名苗族老鄉圍坐在他家的院子里座談。如今,這個“老貧困戶”和村里的老鄉一樣,通過“改房、改廚、改廁、改圈、改浴”等五改,實現了精准改善居住環境。于是,他索性在院壩里辦起了個“農家樂”。“國慶那幾天,每天有四五百游客要在我家開餐,那才叫忙不過來呢!” 施成富笑嘻嘻地告訴記者。

  精准改善居住環境,只是十八洞探索的五個精准扶貧之一。“在家工作就賺錢”苗族大姐石爬專從“農民”變成“社員”。今年5月,十八洞村苗繡特產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石爬專與村里以及附近村寨90多名名婦女一起,參加了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與吉首金畢果公司、花垣蚩尤美苗鄉民族民間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花垣五新湘西苗繡研發有限公司等公司簽訂訂單合同,公司提供繡品、負責收購,合作社農戶負責加工,根據質量,每個繡品的加工費為20-30元左右。這便是精准產業扶貧。

  產業扶貧意在增加造血功。一年來,張碩輔幾乎是每二個月來一次十八洞,當他了解到,一些原本在外務工的村民認為總書記來了,國家會加大投入,不需要去務工了。這讓張碩輔很擔心,如果靠“等靠要”是不能真正實現脫貧的。過往就有不少特困地區,就是一手爭取扶貧資金,一手分發資金,錢用了,結果還是貧困。

  張碩輔說,要走出這個怪圈,必須按習書記的要求“要有變輸血為造血的更好方式”。要認真探索如何結合實際做好習總書記“交辦”的“要精准,不要好高騖遠“功課”。按習總書記指示,將三件事紮實做實,一是發展生產實事求求是,二是基本公共要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

  于是十八洞,從探索精准識別扶貧對象、精准發展支柱產業、精准改善居住環境、精准服務民生事業、精准組織扶貧力量等“五個精准”扶貧方式開始工作,力求走出一條民族貧困地區可復制的扶貧攻堅的新路子。

  要實現“精准扶貧”,首先要精准識別,把真正的貧困人口找出來,瞄准貧困人口,一戶一戶地扶,一個一個地帮扶。他們把產業建設作為推進扶貧開發的核心舉措,在十八洞村辦點示范,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精准改善居住環境,完善基礎設施,改變農村面貌,突出民族特色,實施民居改造。

  精准服務民生事業,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解決“讀書難”問題,建立健全教师交流和支教機制,實行分級分班教學。維修改造學校設施、食堂、廁所和運動場地。解決“看病難”問題,建立標准鄉村衛生室,推進新農合,新農保。

  精准組織扶貧力量,建立強力組織保障體系。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的十八洞村精准扶貧工作領導小組,並從縣直相關部門抽調熟悉農村工作的5名干部,組建縣委駐十八洞村建整扶貧工作隊,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實現駐村帮扶長期化、制度化。

  “五個精准”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提振了扶貧攻堅信心。

[責任編輯:李寧 ]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圖片新聞 點擊排行 更多>>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