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辽宁 > 时代人物

從普通鉗工到“創新大師”

2015-03-05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訊】記者 傅強報道:“李超同志是新時期技術型、知識型、創新型產業工人,他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體現了忠于祖國、勇于擔當的主人翁責任,敢為人先、攻堅克難的創新意識,鍥而不舍、刻苦鉆研的敬業態度,凝心聚力、高效協作的優秀品質,是當代產業工人的學習榜樣。 ” ——中宣部給“時代楷模”李超的評語

  2015年1月14日,中央宣傳部授予鞍鋼股份公司冷軋廠4號線設備作業區作業長兼黨支部副書記李超“時代楷模”稱號,李超成為我省首位全國“時代楷模”榮譽稱號的獲得者。

  從普通的一線工人到 “時代楷模”,26年來,李超始終堅定“技術報國”理想信念,把實現個人夢與中國夢緊密相連,勤學不輟、苦練本領,干一行、鉆一行、精一行,主導完成多項國內外首創、國際領先的技術改造革新項目,共為企業解決生產難題230多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發明5項、專有技術4項、國際發明金獎1項,創造經濟效益1.3億元。

  立志成為“技術大拿”

  “新時期的工人不僅要能夠動手解決現場問題,還要善于思考問題,敢于創新,改進設備。 ” ——李超說

  從工廠里不起眼的小工,到國家科學技術大會上萬眾矚目的獲獎者,這中間的道路,李超跋涉了25年,無數坎坷、無數艱辛,他從未動搖,篤定前行,因為,在他的心中始終有一個信念,那就是要成為一名高水平的技術工人。

  1970年,李超出生在一個普通工人家庭。父親李繼林是鞍鋼質量處研究所的一名技術員。在李超的記憶中,父親經常在家修理一些小設備,像變戲法似的把它們拆了再裝好,問題就解決了。在李繼林的心中,小兒子李超是他的驕傲。李超小學時就自己動手制作成了能收到4個波段的收音機。而李超用簡單的電器元件和廢舊物品制作的“自動黑板擦”,還獲得了學校的小發明獎。

  1986年,李超初中畢業,雖然以12.5分之差與重點高中失之交臂,但這人生路上的第一個挫折沒有影響到李超。看著哥哥姐姐都進了鞍鋼工作,他也想成為父親那樣的能工巧匠。懷著對鞍鋼的深厚感情,李超報考了鞍鋼技校,并給自己選了“萬能工種”——鉗工專業。1989年,正在醞釀大規模技術改造的鞍鋼招納儲備各級各類人才,學業優秀的李超被分配到鞍鋼冷軋廠檢修車間鉗工2班。

  剛入廠時,“技術大拿”老班長張成歧就發現這個“小個子”機靈好學,于是沒有像對待其他新工一樣地給他安排固定的師傅,而是讓他跟一個又一個老工人干活。李超很快就發現每個老師傅都有自己的訣竅,他就拜他們為師,所學的技術雖五花八門但都非常實用,這讓李超受益匪淺,進步迅速。

  進廠一年左右,車間接了一個“新增翻鋼機運輸鏈”的工程,在安裝設備蓋板時,施工圖與現場實際對不上,把幾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都難住了。能否畫一張讓大家一看就清楚的圖紙呢?李超想試一試。回家研究到半夜兩點鐘,終于用一張圖就展示得清清楚楚。按照圖紙安裝,十幾塊部件嚴絲合縫地落在了設備上。

  事后,李超不僅得到了獎金,而且更加堅信:一個人是不是被人尊重、能不能實現人生價值,關鍵在于自己能否為企業、為社會作出貢獻。因此,他更加勤奮學習,努力鉆研技術,目標就是成為“技術大拿”。

  入廠2年后,李超成為了檢修車間8個鉗工班中最年輕的副班長,此后多次獲得鞍鋼青工技術能手稱號;1997年李超獲得鞍鋼青工技能大賽技術狀元;2014年1月,李超成為鞍鋼有史以來第一位享受副廠級薪酬待遇的特級技師。

  從創新中獲得快樂

  “盡管在創新的過程中會經歷失敗、遭遇挫折,但是只要我們堅持不放棄,就一定會成功。 ” ——李超說

  如果說入廠第一張圖紙被肯定點燃了李超創新的激情,那么后來從創新中獲得的快樂,更加堅定了李超走創新之路的信念。

  李超是冷軋廠第一批上崗的點檢員,每天負責檢查設備的運轉情況,根據維修保養計劃,保障生產設備正常運行。

  1998年5月,李超當時是冷軋鹽酸洗機械點檢員,婚假剛休了一半就被車間主任叫了回來。冷軋鹽酸洗活套段因活套車和擺動門經常損壞,三天兩頭發生事故,每次事故都要處理6個小時以上,點檢人員、維修人員苦不堪言,也嚴重影響了生產和效益。李超萌生了改進設備的念頭。

  當時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只能自行設計改造方案。李超暗自對設備進行了一次“全身體檢”。每天盯住活套車尋找故障根源,測取了400多個數據,最后確定了在設備本體增添側導輪的改進方案。李超白天在現場測繪、查數據,晚上回家查資料、畫草圖。新婚妻子不忍看他辛苦,主動幫他校驗尺寸,兩口子一畫就到后半夜。

  半個月后,李超畫出了30多張圖紙,廠里特意召開了專家論證會,完善方案。當年11月,在生產線停產大修時,冷軋廠決定按李超的方案和圖紙對活套車進行改造,并指定由李超擔任技術總監。廠領導對一個普通點檢員如此重視,讓李超深受感動和鼓舞。

  為保證大修質量,李超經常跑到制造廠查看新設備制造質量,不放過任何一點細小的瑕疵。軌道驗收時,施工人員都認為軌道直線無偏差,但李超左看右看堅持說還有偏差。施工方調來精密測控儀器進行校驗,果然偏差接近3毫米。

  李超說:“我們廠要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設備是保障,一點也不能差。 ”為了消除這3毫米的偏差,李超又和施工人員在現場連續奮戰了四天三夜。大修改造后的1號線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造前,全年產量勉強達到60萬噸,改造后的1999年全年設備事故時間僅為3小時,年產量達到了100萬噸。

  這次設備改造給李超的職業生涯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相同的事故只要出現兩次以上,就必須找到病根,徹底根治。 ”

  李超善于把難題變成課題,讓想法變成現實,在攻關解難中領略創新之美,在成功中汲取創新力量。李超主導完成的“冷軋機1450生產線內徑自由轉化”技改項目,拓展了生產線的品種,滿足了各生產線之間的物流需求,實現了不同規格的快速轉換,屬國內首創;李超主導完成的連退機組廢鋼壓力機裝置改進研發和成品卷無劃傷裝置的研發,有效提高了產品成材率……

  愛崗敬業書寫忠誠

  “搞技術的人,發現一個螺栓松了,會首先把它緊上,其次想它為什么松,怎么能讓它不松或少松。 ”——李超說

  展開李超的事跡,有這樣兩個字光彩耀人:忠誠。他對工作精益求精,對工作程序不打折扣,執行標準不講價錢。他把職業當成了自己的事業,每一步都扎扎實實。

  2004年,鞍鋼決定在冷軋2號線新建一條清洗機組,副作業長李超成為工程改造組設備負責人。清洗機組的設備和工藝當時在鞍鋼是空白,大家甚至連基本的工作流程都不清楚。為了弄清工作流程,李超去向改造辦的同事虛心請教,將各種所需文件和模板拷貝回來,邊學邊做。

  在設備安裝時,日本新日鐵派來兩名技術專家負責指導安裝和技術咨詢。李超每天跟蹤在現場,針對安裝中遇到的諸多問題及時提出變更設計、現場優化,有時就直接將優化方案寫在紙上,畫在圖上,交給翻譯去溝通,得到的答復總是“方案修改合理,完全按方案施工”。

  后來,新日鐵總公司來人到鞍鋼檢查時,指著自己的專家開玩笑地跟李超說:“這個家伙上次干韓國的項目忙得團團轉,這次卻很悠閑,回去我們得少發他獎金了。 ”

  在安裝清洗機組工藝段電解槽時,兩槽連接需要使用橡膠密封墊密封。李超無意中聽說密封墊不是用整塊橡膠制作的,而是用幾塊橡膠拼接而成,他心里非常不安,堅決要返工檢查。當時,槽體上面的設備即將安裝完畢,如果要更換密封墊,返工量很大,施工單位不愿為小小的墊片拆了重裝。

  “我們要對企業負責! ”李超堅持要求返工。當分離了槽體看到壓在里面的密封墊時,大家都倒吸了一口涼氣,幾段密封墊中間有幾毫米的間隙,一旦加入堿液就會外漏。如今,清洗機組已經投產10年了,從未發生過堿液滲漏事故。

  作為一名產業工人,李超時刻牢記自己的責任和使命,要用智慧和擔當為企業爭光。

  在鞍鋼建設冷軋4號線時,李超作為談判小組成員赴日本參與設計審查。為了建一條完美的生產線,李超和同事們做足了功課。他們把由新日鐵設計的鞍鋼冷軋2號線清洗機組在運行中暴露出的技術缺陷全部整理出來,總計有60多處,每一處的故障表現、問題根源、技術參數、修改方案等一一排列出來。談判過程中,李超從機組的上料設備開始,挨個環節仔細查看,結合2號線清洗機組發現的問題,對設計缺陷提出了修改和完善意見。李超有理有據的意見和深厚的技術功底,讓日方談判人員刮目相看。

  但這次談判并非一帆風順,中途還是在冷軋清洗機組刷輥傳動軸直徑要不要加大這個問題上卡了殼。如果直徑增加,日方的成本就會加大,日方不愿承認是設計問題。僵持中,李超站起身來,明確而堅定地說:“如果你們堅持不修改設計,我們將此項寫入紀要中,你們要簽字認可,以后這個部位一旦出了問題,你們要負全責。 ”見李超態度堅決,日方不僅答應了修改設計,還對李超的敬業精神大加贊揚。時至今日,4號線清洗機組已穩定運行了4年多,以前2號線清洗機組存在的問題在4號線杜絕。

  問鼎國家級科技獎

  “創新不僅要有技術,還要有勇氣,要敢于質疑現有的東西,哪怕是國外大公司進口的成型設備設計。 ” ——李超說

  2000年,鞍鋼冷軋1號線酸軋聯合機組實施改造,在原有機組基礎上新增酸洗工藝。由于新增酸洗區域帶鋼運行中心線與原軋機區域不是同一條中心線,機組設計在酸洗區域出口處增加兩個轉向塔,使帶鋼經過酸洗段后再通過兩個90度轉向重新進入軋機區域。在軋機調試時,帶鋼經常在轉向塔部位發生跑偏或刮斷故障,嚴重制約機組調試工期,影響機組達產達效。

  由于這一工藝是鞍鋼的創新之作,國內外沒有可借鑒的經驗。當時,會集在鞍鋼冷軋廠的國內外技術人員都拿不出好的辦法。李超作為機組機械點檢長,心里焦急萬分。為了破解這一難題,他天天蹲在機組前觀察帶鋼運行狀態,經常一蹲就是三四個小時,尋找問題根源。經過蹲守和研究,轉向塔帶鋼跑偏問題終于被李超攻破,保障了機組調試工期。李超的職業精神和創新方案得到了德國西門子公司工程師的稱贊。

  2006年,鞍鋼冷軋聯合機組因乳液殘留問題得不到解決,殘次品率一度高達8%,嚴重影響了產品質量和企業效益。乳液吹掃全球范圍內通行兩種模式:一種是德國西馬克模式,一種是日本三菱模式。鞍鋼冷軋廠聯合機組是鞍鋼集成創新的軋機,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兩種模式不是不適用就是效果不佳,必須自主創新,難度相當大。

  從那時起,李超和工友們堅守在現場進行勘察、測量、分析,每當遇到乳液殘留時,就鉆到狹窄的滿是油污的軋機機架內查看,形成缺陷記錄,測試風動軌跡。他們查閱了大量的技術資料,并對國內外各大企業的乳液吹掃技術進行了系統的對比研究。半年后,他們終于在設計理念上取得了突破,研發了5項支撐技術,形成了乳液清掃“鞍鋼模式”,并在冷軋2號線聯合機組正式投入使用,運行平穩可靠,鋼板的表面質量等級由歐三標準提高到歐五標準,每年耗電量節約了36%,現場噪聲降低了25%,當年就創造效益337.30萬元。 2009年,這項技術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2012年,鞍鋼公司報送該項目參加第七屆國際發明展覽會并獲得展覽會金獎;在2014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該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國棟在看了這個項目后評價:“它是鞍鋼冷軋生產線的一項重要的創新發明,具有里程碑意義。這項技術在國內外首創,國際上領先。 ”

  團隊協作超越夢想

  “依托‘創新工作室’,帶出更多新人,企業才能走得更遠。 ”——李超說

  李超搞攻關并不是靠單打獨斗,他很善于組織團隊作戰。采訪李超,有個現象很耐人尋味,李超無論在哪個崗位上都能形成創新團隊,每當遇到技術難題他都能快速組織起跨產線、跨區域的創新團隊,聯盟攻關,每一項發明創新很少是他一個人搞的。

  2014年1月17日,一個以李超命名的“李超創新工作室”在鞍鋼冷軋廠4號線設備作業區掛牌成立,現在“李超創新工作室”已由成立之初的22人增加到28人。走進“李超創新工作室”,30多平方米的鋼構房間,儼然是一座榮譽室,各種獎狀、證書陳列其間,讓人不敢小覷這個成立才一年的工作室。

  鞍鋼冷軋廠廠長蔡恒君對李超的評價透著喜愛:“李超把本職工作做到極致,還能帶動身邊人一起創新,這正是企業需要的人才,是技術工人的好榜樣。 ”

  冷軋2號線是鞍鋼“九五”改造的重點工程之一,鞍鋼對這條生產線寄予厚望。當時,各機組正處于調試期和磨合期,步進梁、圓盤剪、卷取機等關鍵設備接連出現故障。李超和相關技術人員形成一個攻關團隊,從解決重卷機組問題開始進行全線優化。

  在這次團隊作戰中,李超治“雪”的故事一直被津津樂道。冷軋2號線引進了一套日本進口除堿氣環保設備霧滴分離器,但在機組投產后卻發現不斷有雪花狀的東西從30多米高的煙囪飄下來,說明霧滴分離器并沒有起到分離作用。飄出的堿液不消除,會直接造成環境污染。日方專家對照圖紙進行了一系列檢查后,排除安裝問題,但故障原因卻遲遲沒有找到。雖然日方同意賠償損失,但煙囪飄“雪”的問題仍沒有解決,李超心里不舒服。他同身邊的技術人員結成了攻關小團隊,一有時間就湊在一起琢磨這件事。他們多次爬到40多米高的廠房上觀察煙塵排放,尋找資料研究類似設備的工作原理和基礎構造,鉆到分離器里面查看,終于找到了故障原因,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大煙囪從此再也不飄“雪花”了。半年后,日方專家看到煙囪上方沒有“雪花”時感到很奇怪,以為鞍鋼更新了設備。當他們看到還是那套日產分離器在工作時,他們驚訝地問李超:“你們是如何解決的,能否告訴我們?”李超對他說:“這是我們的技術。 ”

  李超,人如其名。在過去的26年間,為了實現成為一名高水平技術工人的夢想,李超一直在不斷地超越大大小小的技術壁壘,超越一個接一個的高度,超越自己的創新紀錄。

  鞍鋼“九五”、“十五”、“十一五”改造如火如荼,冷軋廠由原來的一線變兩線、六線、十線,產品由普通的冷軋板變為高附加值的汽車板、家電板。26年,李超緊跟鞍鋼技改和調品步伐,通過發明創新解決了多種設備和技術難題,從一名普通鉗工成長為“工人發明家”、“時代楷模”,成為當代產業工人學習的榜樣。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