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安徽 > 商报专稿

“軒轅車會”再現黃山千年民俗之美

2015-03-06
来源:香港商報

  黃山公祭軒轅黃帝大典

  “百車祈福”民俗活動

  香港商報記者吳敏 通訊員崔艷報道:“山川不同,便風俗區別”。或許是得名山秀水靈秀所鐘,皖黃山區這片神奇土地因為軒轅黃帝而具有了獨特的文化魅力,而期間孕育的民俗文化更是紛繁各異,呈現非凡風采。

  黃山區(原太平縣)位于安徽省南端,建縣于唐天寶7年。這里歷來以山水之美、林茶之豐、商賈之雄、文物之盛而蜚聲中外。舉世聞名的黃山和風光秀麗的太平湖就座落于境內。是華東“四名”(上海名城、杭州名湖、蘇州名園、黃山名山)國際旅游線的重要一極,是安徽省“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黃金旅游區的集散地和休閑度假中心。全國十大名茶中的太平猴魁、黃山毛峰就生產于此。

  千余年來,“軒轅車會”、“五福神會”、“軒風夔鼓”等等絢爛瑰麗并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悄悄地萌發、靜靜地流淌,宛若一顆顆明珠散落在黃山區村頭巷尾、田間地頭。隨著文化與旅游的不斷深入,民俗文化的經濟功能和地位更加突出,黃山區的部分民俗節目已經走入景區,成為旅游產品。有的躋身文化產業,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效益。

  非遺來源于百姓生活,黃山區堅持讓非遺重新回歸百姓生活。該區建成了黃山區非遺精品陳列室和黃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多年來舉辦特色活動作為保護展示、傳承開發非遺的重要手段,為民俗文化營造生存空間,拓展其發展載體。自2005年始,連續舉辦了多屆黃山民俗文化節、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太平猴魁茶文化旅游節、黃山七夕情人節及各類非遺展演、民俗復興等活動。

  近年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先后多次到黃山區對民俗活動進行現場直播,“黃山之巔舞九龍”和“軒轅車會鬧新春”兩項民俗表演活動在央視綜合頻道、國際頻道、新聞頻道同步直播,時長超過20分鐘;民俗“軒風夔鼓” 在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中文國際頻道《中國新聞》、英文國際頻道《新聞一小時》進行了全程直播。

  黃山區民俗文化影響由此名播遐邇,沉睡了千年的地方民俗走上了藝術舞臺,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3月2日,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的街道和廣場人聲鼎沸,熱鬧非凡,“百車祈福”民俗活動喜迎元宵佳節。一支由200多名滾車手推著100個軒轅滾車從該區六角樓出發,經過城區主干道,到達政務新區。一路上,黃、紅、白等色彩繽紛的服裝與涂滿紅黃色花紋的滾車輪相融合,一路鼓聲喧天,一路把滿滿的快樂和祈福華麗地送給沿途百姓和游客。

  活動現場的重頭戲——軒轅車會表演是當地百姓為紀念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發明車而流傳了1200多年的民俗表演,以傳統的文藝表演形式再現了當年軒轅黃帝征戰的壯觀場面。多項民俗表演將活動現場不斷地推向高潮。

  “軒轅車會”這項活動可以追溯到唐天寶年間。每年農歷七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共七日為會期,分為“洗車”、“正車”、“祭車”等五個程序,以滾車表演為主,祠堂廟宇、大街小巷都要滾到,以示降福祛邪。

  “軒轅車會”又稱車公會或車會。車會以涂滿鮮紅色彩的八輛大車輪為道具,以力與美為主要表現形式,配有江南民間舞蹈、器樂、儺面具及紋身涂彩裝飾,滾車表演熱鬧非凡、場面宏大;火輪車在馬路、街道、廣場上飛舞,旌旗、幡和輪形傘穿插其間。平滾車、發繞車、螺旋車等滾車技法精妙大氣,鑼鼓、鞭炮聲震天動地。

  “軒轅車會”民俗學價值和藝術價值豐厚。經千年歲月變遷,車會逐漸演變為集觀賞性、趣味性、參與性為一體的大型喜慶集會,并走上藝術舞臺。軒轅車會的木制滾車直徑一人多高,100多公斤,由兩個人共同推動,是體力與技巧的共同挑戰。在夏季或春節期間都會舉辦這一民俗表演,木制滾車一路轉來,表達對豐收和美好生活的祈禱。滾車滾到百姓家門口,大家會高興地出來迎接,有的會為滾車系上一個紅絲帶,表示避邪迎福,求一個好兆頭。

  軒轅文化底蘊深厚

  在黃山北麓的軒轅峰下,一些山民還保持著古老的民風民俗,有關黃帝修煉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

  相傳古時,軒轅皇帝伐淮夷至江南并棲身黃山,是黃山的歷史文化起源,亦是華夏民族和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黃帝來黃山后同時也將中原的造車等技術傳給了南方部落。唐天寶六年,唐玄宗李隆基從《周書異記》中得知黃帝曾于黟山修練且得道升天的故事,仰慕至極,即下詔將黟山改名黃山,意為黃帝之山。隨后又將黃山腳下一方人杰地靈的土地赦建為太平縣。

  從那時起,太平縣(現黃山區)就興起了以紀念軒轅皇帝為主題的多項民俗文化活動,而當地先后發現了先民祭祀黃帝的石器、古文字等,以及至今尚存于世的軒轅古剎、軒轅鑄鼎煉丹得鼎湖、煉丹茅屋(遺址)、煉丹藥方(民間至今還廣泛用于保健)更為軒轅文化在黃山區的發展提供了無與倫比的先天優勢。

  黃山腳下的譚家橋鎮,結合軒轅文化建設的主題公園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當中。黃帝源度假村、軒轅古剎、仿唐林坑村落、羅村唐朝古村鎮、鼎湖古山越原生態文化、軒轅文化博物館及相關旅游產品開發將使主題公園成為軒轅文化的集中展示區域,該區同時將在旅游項目、市場開發、品牌塑造、旅游營銷等方面加大力度,努力打造黃山區獨具特色的軒轅文化品牌。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黃山區高度重視“軒轅車會”等民間文化藝術的活態傳承。連續10年在固定會期及節慶期間舉辦軒轅車會,參加中國黃山國際民間藝術節、首屆中國黃山非遺大展,赴澳門等地參展,海內外媒體多次進行現場直播和圖文報道,國內外反響熱烈。

  軒轅車會的傳承人項元林老人,如今已年近80,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兒子以及村民們都加入到傳承隊伍中來,形成了一支固定的表演隊伍,如今已從一支8人的表演隊伍發展到200多人。

  2014年8月14日,黃山區首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軒轅車會車公殿在仙源鎮落成。傳習基地在歷史上車公殿原址上依照舊貌重建208平方米新殿,殿內安放著華夏始祖軒轅黃帝塑像,九只滾車輪代表著九州大地,殿外2000平方米廣場用于車藝展演。

  2014年底,在文化部公布的2014—2016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錄中,安徽省唯一以鄉鎮為單位申報的黃山區仙源鎮榜上有名。作為千年古城,仙源鎮民間文化活動“軒轅車會”經挖掘和傳承,成為黃山地區各類重大慶典和旅游文化活動的品牌項目,已列入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積極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

  黃海仙都成全國第四個黃帝公祭點

  每年清明節當天,在黃山軒轅峰下的黃山區黃海仙都景區的黃帝廣場上,都要舉行一場規模宏大的“黃山公祭軒轅黃帝大典”。來自海內外的數千各界人士,身著漢服手執菊花、全體肅立,擊鼓鳴鐘……在莊嚴肅穆的樂聲中,追念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文治武功,表達炎黃子孫追思之情。

  可以說,整個公祭活動簡單而又不失莊重。祭臺前擺放的三牲和粽餃、五谷、水果等祭品,顯示著如今百姓的殷實生活和對黃帝的敬仰之情。

  而風風火火的軒轅車會、軒風夔鼓、竹馬、龍獅等民俗表演,則讓參加公祭的人士大開眼界,鼓掌叫好聲絡繹不絕。

  公祭活動地點正對黃山軒轅峰,人們可以遠眺軒轅黃帝臥像。黃海仙都旅游景區內有一座軒轅古剎遺址,當地人一直保留在此祭祀軒轅黃帝的習俗。據專家研究推論,這便是古時祭祀軒轅黃帝的崇廟。此外,黃海仙都旅游景區的黃帝文化遺存包括漢代黃山初設的“黃帝宮”,晉改“軒轅古剎”,唐后佛道共享、供奉黃帝軒轅氏始祖、增設福固寺,沿用至今。

  今天,黃山區已經成為全國除陜西黃帝陵、河南新鄭、浙江縉云縣外第四個黃帝公祭點。

  千年之謎:軒轅黃帝真的葬在黃山?

  不過,可能有不少人感到很疑惑:為什么在黃山腳下舉行公祭“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活動呢?

  “這是因為黃山和黃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不僅表現在黃山一直有著黃帝在此煉丹成仙的傳說;也不僅表現在黃山是因黃帝而改名為黃山,黃山36峰之一的軒轅峰就得名于軒轅黃帝;更表現在有學者經過考證提出黃帝就葬在黃山的說法。” 黃山黃帝文化研究會會長羅毅力說,“我們在美麗的黃山腳下舉辦軒轅黃帝公祭大禮,主要是為了承接我們的遠古文明,傳承文化,進一步激勵我們炎黃子孫團結一致建設我們的美好家園。”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有著卓越的領導才能和戰功。但千百年來,關于他的傳說和終老之地,一直是個謎。在羅毅力會長看來,雖然現在尚不能斬釘截鐵地說黃帝肯定葬在黃山,但我們現在已經擁有了相當數量,且國內其他黃帝文化遺跡地所不具有的力證。

  “來過黃山的人都知道,這座華夏奇山中有著像軒轅峰、浮丘峰、容成峰、煉丹臺、天都峰等一批與軒轅黃帝有關聯的地名。這些直觀的印象難道不會讓你想起黃山會與人文始祖黃帝有關聯嗎?”經過多年的潛心考證,羅會長發現了不少黃山與黃帝間的聯系。在黃山腳下馬川河畔一個上古祭祀崇廟遺址內,人們還發現了“黃帝天位”石雕頭像,石雕像的再現進一步說明了黃山的黃帝祭祀活動是起源于商周時期的。”

  “軒轅車會”有力佐證“黃帝終老黃山”

  如果說“黃帝終老黃山”有傳奇色彩的話,那么黃山腳下流傳千年的民俗活動——“軒轅車會”則是另一有力說明。

  相傳軒轅黃帝來到江南的楚蠻之地——黃山一帶時,帶來了中原先進的造車技術以及文明的國家治理經驗,因此古黃山山越人世世代代尊黃帝為“車公”。解放前,在今天的黃山區仙源、甘棠一帶,每年都要舉行以祭祀軒轅黃帝為主題的民間社火廟會——“軒轅車會”。

  據了解,“車會”有嚴格的規程,整個過程細致縝密,參與者鄭重其事、恭敬虔誠。表演的道具大車輪(火輪車)宏大厚重,設計科學合理,無論是火焰圖案還是車輪的結構造型、相關構件,制作工藝都十分精美;滾車技法多樣,精妙而大氣,有“平滾車”、“夾籬笆陣”、“飄反車”、“發繞車”、“拍繞車”、“螺旋車”六大主要滾法,滾時以巧力為主,類似于人們津津樂道的“四兩撥千斤”,車輛的操持者必須具備相當的基本功,才能游刃有余。

  羅毅力會長告訴我們,令人驚訝的是類似“軒轅車會”的民俗活動在全國范圍內是獨一無二的,在現有的《中國民俗圖解詞典》中,不僅漢民族沒有,其他少數民族也沒有。這是不是說明黃山是遠古以來祭祀黃帝的一個獨特地域?

  “黃帝生于黃土高原,歸于黃山。仙境般的黃山,成了他的理想歸宿。所以黃山腳下,早就有‘黃帝宮’、‘軒轅古剎’;黃山山峰和景勝的命名上,像煉丹峰、軒轅峰、浮丘峰、容成峰、采藥源、曬藥坪等,都與黃帝煉丹的故事有關。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有個大膽的猜想——黃帝就葬在黃山。”對黃山非常熟悉的著名徽學專家、原安徽省旅游局局長張脈賢提出的這一觀點得到了包括羅毅力等諸多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響應。

  雖然黃帝到底歸葬何處無法定論,但就在軒轅峰下的黃海仙都景區,有一處叫龍裔公墓的地方,安葬著不少優秀的炎黃子孫后裔:美籍著名作家、《蔣經國傳》作者江南先生,中國現代體育奠基人、國際奧委會第一位中國委員董守義主席,長年潛伏地下工作、率部起義的中將司令員劉景素將軍,老紅軍段輝亮,留美華僑丁景山……

  作為祖國大陸唯一冠名“中國”的世界華人公墓,這里背靠回龍山,左扶鳳形山,右搭虎抱山,前臨風景湖,湖對面有金山、錢山,猶如二龜來朝,氣勢非凡。墓園內綠草成茵,各種人文景點錯落其中,或典雅別致,或沉渾雄厚,山水相間、人景交融,構成了一個和諧的人文自然景觀,給人一種遠離塵囂恍然世外桃源之感。誠如公祭活動承辦單位代表吳清江先生所言,他們也和黃帝一樣,把仙境般的黃山作為了理想的歸宿之地。

  蘇雪林故里的五福神會

  在黃山區,還有與“軒轅車會”齊名的“五福神會”,“五福神會”起源于元末明初,是黃山區永豐鄉蘇姓一族為祭祀“五福神”而舉辦的活動。

  “五福神”有正神六尊,分別為平浪王(當地俗稱娘舅,又稱宴公),和合五郎、了角四郎、草野三郎、灌口二郎、得勝一郎。舊時每年農歷八月十三、十四、十五日是五福神會的會期。挑選青壯年頭戴面具扮神出巡,祭祀程序分“出櫥、降神”,“出巡”和“退神跑櫥”。

  “五福神會”屬于自然傳承,由蘇姓一族口耳相傳,其程序、儀式規程等通過口授、自發觀察等方式世代相傳,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集民間舞蹈、戲曲、美術、風俗民俗于一體,祭神娛人,“儺文化”、民俗文化、民間信仰等文化特征豐富。

  永豐鄉歷史與文化沉淀深厚,名人輩出,有抗法英雄杜冠英、近代文壇巨匠蘇雪林等。境內保留了完整的清代希范堂(杜冠英故居)、蘇氏宗祠、海寧學舍(蘇雪林故居)、元代石屋─五福廟(全國僅有的一座),還有明代青山塔、希賢橋、三畏堂、五仙橋、和會橋等古建筑。

  “五福廟”是三開間的硬山式建筑,廟內的兩根巨大的石柱,要兩個人才能合抱。整個建筑不用一木一磚一瓦一鐵,全部用花崗巖石料立柱穿椎橫梁為結構,上覆弧狀條形石以為瓦。當地民謠說道“石頭瓦,石頭梁,石頭柱子石頭墻”,形象地概括了它巧奪天工的奇特風貌。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