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溝縣育苗工廠
本報記者程昭華古箏文圖
核心提示
如今,與“土”打交道的農業,也開始站在了時髦的“互聯網+”的風口之上。
近日,扶溝縣與全國最大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一畝田集團簽署合作協議,開始試驗“互聯網+蔬菜”的融合創新銷售模式。與此同時,漯河、南陽、新鄉、焦作等地政府以及部分合作社,也紛紛試水電子商務與農業產業的融合之路。
改造舊模式,創造新市場,“互聯網+農業”不僅創造著河南農業觸網的新模式,也在踐行著網絡信息化對于農業產業改造的大課題。勁風之下,河南傳統的農業生態正在悄然生變。
農產品步入“互聯網+”新常態
“一年200萬噸蔬菜銷售,建立一畝田扶溝產業帶”。就在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的概念后不久,扶溝的蔬菜從種植到銷售,也打破了傳統的生態模式,步入了一個新常態。
近日,扶溝縣政府與全國最大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一畝田集團簽署合作協議,在扶溝試驗“互聯網+蔬菜”的融合創新銷售模式。
根據協議,雙方將開展以提升扶溝蔬菜電子商務水平為目標的縣域合作,每年通過一畝田“互聯網+蔬菜”平臺,銷售扶溝優質蔬菜200萬噸。
“作為中國果蔬十強縣、河南省蔬菜生產第一大縣,扶溝縣蔬菜常年種植面積52萬畝,產量310萬噸,總產值46.8億元,這次合作的意義可想而知。”扶溝縣縣長張穎波說。
據記者了解,在創新銷售模式的同時,雙方還將在電子商務從業者培訓、農村“創客”扶持、農產品可追溯體系建設、精品蔬菜銷售對接等方面深入合作,共同打造“一畝田扶溝產業帶”,通過互聯網技術推動扶溝蔬菜產業現代化進程和農產品整體競爭力。
“作為扶溝,之前已經建立了諸如蔬菜局短信平臺、電子商務平臺,幫助了種植戶和蔬菜經理人的生產銷售,而此次與一畝田的協議,則是在生態上擴展扶溝的蔬菜產銷研的新渠道。”該縣蔬菜局一位主要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上述人士介紹,扶溝縣近兩年在加強蔬菜種植、育種和質量的同時,不斷探索與互聯網的嫁接,也在嘗試利用各類電子商務搭建銷售平臺,致力于大幅降低蔬菜種植銷售的成本,增加了效益。
記者了解到,今年春節期間,面對鋪天蓋地的“微信搶紅包”,該縣韭菜研究所也玩了把“潮”,試著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免費向全國各地菜農贈送韭菜新品種。僅一天時間,就收到了來自全國的300多份訂單,6個新品種共5000份種子產品和配套技術資料很快被搶訂一空。
這或也是一畝田集團與扶溝進行合作的初衷。今年年初,該集團前來扶溝進行詳細現場考察,當場敲定了與其進行的整體開發,3月15日,該協議在北京簽訂,這也意味著扶溝蔬菜種植開始向大數據和物聯網的轉變。
根據計劃,一畝田將會指派專業團隊對扶溝的蔬菜進行品種、上市時間、市場接受度的全方位調查,同時建立相關培訓機構,對農戶、合作社、蔬菜經理人以及相關政府機關人員進行互聯網知識、產品對接、產品分級以及包裝方面的培訓。
而扶溝縣則將統一組織農戶和種植戶、蔬菜經理人加入平臺進行蔬菜銷售的推廣。“預計今年4月份項目就將開始啟動,利用一畝田所建立的大數據系統,未來扶溝的蔬菜種植將更加靈活。根據市場情況種植相應蔬菜,增加農戶利益和銷售范圍”,扶溝蔬菜局相關人士表示。
河南農業產業鏈積極“觸網”
事實上,對于互聯網+農業的模式,已經是河南省不少地區積極探索的內容。
僅僅是一畝田集團,就在2015年之后,與河南的焦作、修武、博愛、沁陽等市縣簽訂了相關的合作協議。
除此之外,一些其他的模式也十分具有借鑒意義。據記者了解,鄢陵縣目前已建立電子商務平臺實現苗木銷售的非現場化,只需登錄網站,就可以看到樹苗最終成形狀態的3D圖像,大大減少了銷售商和購買者的工作環節。
而南陽方城縣德宏合作社也正在與一家湖北的電子商務平臺商談合作,該平臺負責全年的包銷任務,該合作社根據平臺提供的年計劃進行種植,涉及甘蔗、煙葉等多項經濟作物。
“就像李克強總理所說的,網上網下互動創造的是活力,是更大的空間,這也是各地不斷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原因之一”,匯科農業科技技術公司總經理楊守任稱,從去年開始,河南省多地開始不斷嘗試互聯網嫁接農業的模式,從農業金融服務、農資電商以及農業信息化三方面大力度推進。其中農業信息化是多地關注的重點。
其原因很好理解,無論是金融服務還是農資電商,更多解決的是資金問題,而農業信息化,則在大數據的層面解決了農民的銷售問題,為農村金融服務和農資電商提供了基礎。“銷售不出去,就沒有融資需求,只要銷售和品牌做起來了,才能更好發展農村金融和農資電商”,上述人士表示。
這些項目也不斷在各地生根開花,如信陽的無人植保機項目,利用物聯網數據聯通,該地區在解決山地植保困難的同時,通過遙感測控獲取土地數據,根據市場情況進行適宜種植;再如漯河市郾城區的水肥一體操作,將灌溉和施肥融為一體,把水分、養分定時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給作物,大大地降低了勞動成本。同時節水40%、節肥20%,還能增產20%。
“河南省現在高標準糧田大多實現了物聯網信息化管理。”河南省農業廳一位相關人士稱,根據測土進行自動化配方施肥大大降低了人力和物力的支出,而根據現在的情況預計,我省到2020年基本就可以實現藥肥的零增長。
農業產業鏈條各個環節的不斷觸網,對于上游資本來說,“互聯網+”的概念為其提供了掘金土地的機遇。
近日,聯想控股戰略投資了云農場這家網上農資垂直交易平臺。據資料顯示,云農場經營品類為:化肥、種子、農藥、農機及其他增值服務,已有數百家農資企業入駐,擁有200多家縣級服務中心,16000多個村級站點,市場覆蓋了山東、江蘇、河南等十幾個省份。
而諸如阿里、京東、蘇寧等大型電商和眾多快遞企業,也開始布局我省農村市場,設立農村網點以及農村銷售點。
“除了農業生產資料電子商務、農產品電子商務等農村電子商務方面的內容,‘互聯網+農業’實際上已經深入到從生產、加工到銷售的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農業看起來離互聯網最遠,但農業作為最傳統的產業也決定了‘互聯網+農業’的潛力是巨大的。”楊守任說。
新模式改變農業生態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指出,“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而在現實操作中,依靠傳統互聯網企業的渠道擴展線下農產品銷售渠道,已是一些合作社以及縣市的共同選擇。
“目前的農業投資主要分為三種。”河南一縣級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對于電商條件基礎較好、產業化規模較高的地區,互聯網合作一般集中在第三方平臺的資源創建上。如鄢陵與扶溝,第三方平臺只進行產品的規范要求和進行培訓,種產都交由當地負責。
而在一些特色產品銷售地區,互聯網電商則會采取包銷或者包價的模式。“比如山藥種植今年的預測價格是在20元/斤,平臺就會根據市場價格略微上浮至21-22元,但不進行限量;而有的地區則采取每年計劃產品數量,銷售價格根據市場行情走的包銷方式”,上述人士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提供銷售渠道的同時,這些互聯網企業多會幫助當地農戶或合作社進行創客服務,提供融資、技術支持、種業支持等基本需求。“這其實是一種雙贏,互聯網平臺由于攫取到較好的農業資產,能夠獲得更高的關注和融資渠道,而對于農戶來說,互聯網所帶來的巨大資源,不僅擴展了其銷售渠道,也增加了其產業發展的機遇”,楊守任表示。
一位業界人士告訴記者,部分合作社兼顧育種技術與深加工,將胡蘿卜做出水果味或者將樹莓做成飲料,這種情況下,平臺就會為其提供融資渠道和資金,以及產業化的經驗技術,幫助合作社建立市場。與此同時,合作社與平臺共建品牌,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
然而就目前來看,雖然“互聯網+”讓農業有了飛高的機遇,但探索中的模式,依然存在一些農業特有的問題還亟待解決。
新鄉市一位合作社負責人劉女士就對第三方平臺的介入提出了擔憂。她認為,由于這類農業平臺類似于淘寶賣場的性質,其價格競爭會比產地更加明顯。“比如一般的黃瓜在平臺上賣8毛/斤,我這里的黃瓜賣1.8元/斤,而我隔壁的合作社黃瓜品質跟我一樣,為了達到銷售需求,可能會采取降價銷售至1.7元/斤,從而加大了價格的競爭。”
而如包銷類的平臺,由于價格根據市場波動,如遇銷售不暢庫存高企,可能會導致傾銷行為的發生,雖其與農戶簽訂有最低保障價格,但顯然還是會因為這種行為造成農戶的損失。
盡管一些模式存在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但“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提出,還是為農業改造傳統的生態模式提供了機遇。
“農村市場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地方太多,無論是土地、化肥、種業、農藥還是農機,都是互聯網和物聯網發展的沃土。”農業咨詢分析師魏忠民認為,憑借著互聯網基因和龐大的銷售網絡,互聯網平臺正在利用農業進行自身的跨越,一批農資綜合服務平臺將逐漸成長為高市值優秀企業,而我省農戶與各地政府,也將借助互聯網所提供的想象空間,不斷規范和擴展農業種植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為河南農業體系的建設提供廣闊空間與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