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江西 > 地市简讯

宜春“農村e郵”助農民觸“電”

2015-04-02
来源:信息日報

  宜春市作為全省農村電子商務試點城市之一,經過近4個月的試運行,使對電子商務一竅不通的莊稼人,感受到網絡生活帶來的便利和視野的開闊。然而,在具體推行中,卻受到經營人員意識、資金、監管等多方制約。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對江西省農村電商發展來說具有標本意義。

  ■陳欣、記者陳國菊 文/圖

  負責人在為農民網上銷售土特產

  現象

  百個“e郵”站助農民觸“電”

  統一配備的電腦與電視機、統一的LED顯示屏與POS機、統一的桌椅與展示架、統一制作的形象墻和店招……這是日前記者在豐城市、袁州區、萬載縣等地區的偏僻鄉村看到的一道新風景。

  據了解,“e郵”是農村電商服務平臺工程的簡稱。廣大農民通過這個平臺,不出村就能將繳交水電費和辦理政務、票務、農副產品銷售等事務“一攬子”搞定。

  記者從運作該工程的宜春市郵政分公司了解到,該市的豐城市、袁州區也是全省第一批10個縣級服務中心“農村e郵”試點,計劃兩年內投入200萬元在全市建立起10個“農村e郵”縣級服務中心和100個村(鎮)服務站。從去年底籌備至今,全市現已建成首批“農村e郵”站15個。

  “油鹽醬醋找個體,日常用品趕大集,大件商品進城里”,這是農村消費環境的真實寫照,而這一切卻在4個月前悄然改變。 據代辦員李愛軍介紹,起初村民都好奇地看著墻上的大屏幕,他就用通俗簡單的語言一邊演示一邊講解,于是,越來越多的中老年村民一有空就來看大屏幕選購物品。他們看好了物品下單后,用代辦員的銀行U盾下單,取包裹時當面與負責人結算。

  發展

  足不出村就能銷售自家土特產

  該市郵政分公司“e郵”推進辦負責人吳紹貴介紹,“e郵”工程建設的宗旨是幫助農民通過網絡將自己的農副產品賣出去,賣出好價格。通過優化農村物流配送渠道,讓農副產品全面解決“走出農村最初一公里”和“走進農村最后一公里”等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核心問題。

  羅山村位于豐城、崇仁、樂安三縣(市)交界地,總面積88平方公里,其境內老仙峰海拔962米。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該村擁有豐富的名優土特產品。該村的“e郵”服務站位于村街上,于去年 12月17日營業。該村的豆腐乳通過“郵掌柜”上線、審核、通過三道程序后,在郵樂網上批發銷售。

  萬載雙橋鎮素有“九里商埠”之稱。黃源村建起了該鎮第一個“e郵”服務站,當地有商標的米酒、茶葉、干筍等土特產便開始上網銷售。

  店家積攢人氣具有潛在效益

  袁州區郵政分公司“e郵”項目推進辦主任吳慧敏介紹,“e郵”本身是一件以公益為主的惠民工程,服務站的負責人首先不能以利益為重,既要年輕懂電腦,更要品德好口碑好。

  國橋村服務站負責人易蓮清夫婦原先辦了一家工廠,在企業不景氣下想改行開店,經過層層審查,成為該站負責人。“我們夫婦現在起早摸黑地為村民辦事,哪怕是半夜有村民要取錢急用,我也會幫助辦理。”易蓮清說。

  采訪中,記者還關注到作為代理“e郵”服務站人員的報酬問題。吳紹貴說,市郵政分公司采取讓利方式,對網上銷售運營團隊或淘寶網上的“e郵”宜春土特產店,都撥付了運營經費,所有通過網上銷售的農副產品提成,全部歸供貨的農民。服務站代辦的所有業務,每筆按規定收取0.4元代辦費,在運營初期郵政也不拿一分錢,全部返還給服務站負責人。

  對此,李桃艷說,每筆0.4元的業務代理費確實微不足道,比如一天代辦了10筆繳費或購票業務,得到的報酬是4元錢,耗費的時間和精力要多得多,但積攢了人氣才是巨大的無形資源。

  困惑

  小農經濟及意識成瓶頸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透過這股推行農村電子商務潮背后,在具體實施中,也潛藏著一些尷尬與困惑。

  宜春市郵政分公司市場經營部主任何宜紅告訴記者,宜春地區農村中青年農民大多外出打工,目前推行“e郵”的對象多是留守老人。他們年齡偏大,文化不高,很難做到親自上線操作,電子商務難以深入到千家萬戶。

  何宜紅還談到一個資金短缺的困惑:“‘e郵’”是一個投資大產出少的工程,每個站點投資至少在1.8~2萬以上,還有線下的人工成本。按照兩年內要在全市建立起10個“e郵”縣級服務中心和100個村(鎮)的計劃,需要200萬資金。為破解這個難題,公司也在想辦法通過全面開放平臺的途徑,引進社會快遞物流,共同搭建大平臺。

  據了解,目前“e郵”歸口管理部門是當地的服務業發展辦,記者從該辦了解到,在近4個月時間里,15個“e郵”已代繳代收各類費用1600余筆,辦理金融自助服務3500筆,幫助村民網上購物1600余件,銷售農產品數萬元。

  該辦的項目協調科科長陳芳告訴記者:“通過對已經開辦的站點考察,發現所選的代辦人員還局限在某個農村超市或商店的店主,普遍未經過培訓,因此素質參差不齊,綜合業務能力也不強。”

  陳芳認為,還有一個不足是經營企業如何引導和幫助農民實現農產品資源賣出的問題。沒有注冊商標,產品就無法上線,平臺就做不大。但每人都去為一件產品申報商標也不現實,最好的途徑是引導農民與合作社對接,通過第三方論證,成為產品上線的中介,即使出現問題可以追根溯源。這可能是盡快要走的必要一步。

  該辦黨組書記張小燕還稱,“‘e郵’作為市場化運作項目,政府拿出太多資金去扶持還不太可能。但是,政府與管理部門主要是在不影響依法行政前提下提供政策支持。同時,還可提供人員培訓支持。”

  專家指出,宜春“農村e郵”所面臨的尷尬,在農村電商發展中并非孤例。如何突破宜春“e郵”小農經濟及意識所形成的瓶頸,對我省農村電商發展來說,具有典型的標本意義。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