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獲得國家批復實施,贛鄂湘三省共同迎來全新發展機遇。如何乘勢而上,打造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如何不負使命,先行示范、闖出新路?如何凝聚合力,實現更深更廣的協同發展?從今日起,本報聯合湖南日報、江西日報,共同撰寫、同步推出“共建中三角,打造第四極”系列評論,敬請關注。
一個洪亮的聲音——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在神州大地回蕩;
一個自覺的行動——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在31.7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上展開。
無論一個國家還是地區,發展的情勢和使命往往因時而變,因勢而變。在中國現代化道路上,中部發展曾受制于歷史客觀原因,隨著經濟發展梯度的推進,改革開放歷程的演進,中國的區域發展從東部沿海發展轉向東中西部協調發展,中部蘊藏的活力和潛能,長江中游積累的優勢和韌性,在國家發展戰略里高度凸顯。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回望中部各省為區域協調發展走過的路,巨大的艱辛,巨大的付出。如今,共建中三角,打造第四極,從共識到行動,從夢想到規劃,贛鄂湘三省的發展,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如大船迎來更寬闊的海域,正待鼓滿風帆,破浪起航。
找準坐標,順勢而為,才能把握不可多得的戰略機遇。長江中游城市群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支撐,是加快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的重要載體,是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中游處在關鍵位置,是“龍腰”所在,贛鄂湘山水相依,經濟地理因素親近,既有優越的區位條件,又有良好的發展基礎,綜合優勢十分明顯。
以長江中游城市群為核心,瞄準國家充滿戰略意義的擘畫,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是贛鄂湘三省的共同使命和責任擔當。
突出重點,干在實處,才能激發熾熱濃烈的新鮮氣象。中西部新型城鎮化先行區、內陸開放合作示范區、“兩型”社會建設引領區,這是《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賦予的新使命,開啟的新征程。城鄉統籌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協調發展,共建生態文明,公共服務共享,深化對外開放,這是城市群發展要破解的新命題、實現的新突破。抓住大勢變化帶來的歷史機遇,將各種有利條件和因素兌現為發展的動力,才能中流擊水,“中氣”十足。
把握規律,凝心聚力,才能催生蓬勃強勁的改革創新。三角形是最穩定的結構,能夠提供強大的支撐。強吸納,遠輻射,有實力、魅力和帶動力,無可取代,才有“極”的重要性。31.7萬平方公里,是新加坡國土面積的400多倍,超過1億的人口,相當于一些國家的人口總量。贛鄂湘三省有各自的省情,城市群內各城市有各自的市情,要實現自身的發展,也要走好一盤棋。共建中三角,打造第四極,需要構建起一整套更加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體制機制,需要更深層面的優化,需要更具關聯性、耦合性的手筆,進而走出歷史性跨越。
武漢城市圈,是湖北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環長株潭城市群,是國家“十二五”規劃和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的重點發展區域;環鄱陽湖城市群,涵蓋江西產業、城市、人才最為密集的地區。有發展質量的競爭,有充分發揮自身能動性的競爭,有互惠互利的合作,有謀求整體利益最大化的合作,才能在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合作共贏中托舉起中國經濟新增長極。
同飲長江水,鄰里一家親。熱切的期待在中部匯集,發展的暖流在中部涌動,機遇的大門已經推開,讓我們與時偕行,與勢共進,用濃墨重彩寫下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