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湖南新闻

湘江治理與生態修復齊頭并進

2015-12-17
来源:新華網

  新華網長沙12月17日電(記者 張晶)長江經濟帶國家發展戰略提出以來,湖南加速融入長江經濟帶,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湖南將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開放平臺、生態環保等領域進一步發力。在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方面,湖南把湘江流域綜合治理作為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標志,隨著一系列“重拳”相繼出臺,湘江治理與生態修復齊頭并進,取得階段性成果。

  源頭治理

  湖南“母親河”湘江哺育了湖南近三分之二的民眾,湘江流域以占湖南40%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省80%的財富。與之并存的,是全省80%的重金屬污染集中于此。沿湘江而下,曾密布著上千家涉重金屬企業,湘江重金屬污染十分突出。

  從2007年開始,湖南省全面加大湘江治理的力度。同年12月,長株潭獲批國家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兩型社會”實驗區。以此為契機,湖南啟動為期3年的“碧水湘江千里行動”。2011年3月,國務院批復《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實施方案》,規劃投資595億元徹底消除污染源。隨后,湖南確定把湘江保護與治理作為省政府“一號重點工程”,滾動實施三個“三年行動計劃”綜合治理湘江。

  “治理保護好湘江,還一江清水,是關系湖南人民幸福生活和永續發展的大事。”“源頭治理”是湘江保護和治理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2013年-2015年)的關鍵詞。“源頭治理”重點在“兩頭”,工業點源、農業面源。

  按照“流域、控制區、控制單元”三級分區,以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為目標,湖南確定了湘潭竹埠港、株洲清水塘、婁底冷水江、衡陽水口山、郴州三十六灣等五大治污“主戰場”,將湘江治理任務分解至各市縣。

  沿湘江東岸狹長分布的湘潭竹埠港老工業區始建于上世紀60年代初,曾是湖南乃至全國最具活力的化工生產片區。過去,區域企業每年的廢水排放量約264萬噸,各種工業廢渣年排放量約3萬噸,對湘江、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了嚴重污染。

  截至去年9月底,工業區內28家化工企業已全部關停。據測算,竹埠港地區每年可減少用電量約9600萬度,減少用煤量約14.5萬噸,減少廢水排放約260萬噸。當前,竹埠港已經進入重金屬土壤修復處理階段,并入湘潭岳塘經濟開發區后,竹埠港將向第三產業轉型,實現綠色發展。

  湖南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竹埠港工業區是湘江流域首個實現化工企業全關閉的重金屬污染治理重點區域。

  竹埠港上游,規模更大的株洲老工業基地清水塘也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做著“減法”,近3年來,累計關閉退出污染企業達到80家。婁底錫礦山關閉銻冶煉企業83家,一條砷堿渣綜合回收無害化處理生產線已投入運行,年處理能力達5000噸。長沙市近年來先后否決污染項目425個,退出各類污染隱患企業398家。

  在湘江治理帶動下,湖南組織實施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土壤污染修復與治理等重大環境科技專項,研發關鍵技術100多項。一批環保企業迅速發展壯大,環保產業成為湖南新的產值過千億產業,年均增長25%以上。

  與此同時,以畜禽養殖為重點,湖南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出臺湘江干流兩岸養殖污染防治工作實施方案。據介紹,湘江流域禁養區內1600家規模養殖已退出1300多家,衡東、衡山、祁東三縣已率先全面退出,長沙市三環以內退出規模以上禽畜養殖廠375家。

  生態修復

  在抓源頭治理的同時,湖南注重對湘江沿岸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近幾年來,湖南省在28個縣(市、區)8000個行政村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特別是把建設“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清潔能源”,作為踐行生態文明、建設兩型社會的重要抓手。生活污水凈化處理,垃圾分類減量處理,飲用水水源地逐個建起保護圍欄,農村人居環境大為改善,受益人數達1000萬。攸縣、長沙縣等創造了全國經驗,被譽為“農村生活方式的一次深刻變革”。

  針對農村四大污染,湖南省大力創新“兩型”科技和管理。去年,全省建設了10個清潔養豬示范基地和100個農牧一體化養殖場,建設有機肥生產企業50家,67%的規模養殖場可利用農牧漁林和生產有機肥,消納養殖廢棄物。

  在郴州市臨武縣三十六灣由于長期無序開采,大量重金屬含量超標的廢水廢渣排入河中,導致生態破壞,被列入湘江重金屬污染治理的五大區域之一。通過對該礦區實施“休克療法”、關停并轉,按照“一個礦區一個法人”的思路,10家持證礦廠再次整合成一家。如今,三十六灣的生態修復穩步推進,已完成尾礦庫閉庫17座,覆土50余萬立方米,土地清表680余畝,復墾裸露地表1700畝,種植草皮7.8萬平方米,栽種各類林木近19萬株,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自去年起,永州市開始實施生態優先戰略,對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違法行為“零”容忍。目前,永州市河流、水庫水質全面達到Ⅲ類及以上,大部分時段水質達到Ⅱ類優質水標準,居全省前列。湘江源頭區域的江華瑤族自治縣、寧遠縣和藍山縣入列全國第一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保護湘江生態,河道保護仍是重中之重。從2012年起,衡陽市開展河道采砂專項整治行動,中心城區108公里湘江干流全面禁止河道采砂,市城區建立6個規范化砂場,實行定點卸砂,123個非法砂場徹底關閉。與此同時,在全市河道22個節點安裝了實時監控設施,實現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常態化保潔。

  湘江,是長沙城區主要水源地。為保證水質,長沙嚴禁在一級水源保護區捕撈、排污,并加大對庫區范圍沿江216處涵閘、85公里岸線、138處泵站的建設和改造。目前,湘江長沙段水質達到了國家地表水三類標準。作為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試點市,長沙推動湘江流域生態河道治理的做法得到了國家水利部的肯定。

  通過規劃控綠、清臟播綠、拆違建綠、見縫插綠,長沙市計劃用3年時間新增綠地1800公頃,建成各類公園100個,打造名副其實的“山水洲城”。通過新建水庫、山塘等水源工程,湖南湘江流域新增蓄水能力5億立方米以上,新增造林面積539.5萬畝,復綠礦山面積1198.27公頃。

  多方聯動

  政府治污、公眾治污、法律治污、創新治污……為了治理“母親河”,湖南幾乎動用了所有力量。

  在政府層面,湖南省政府專門成立了“湘江保護協調委員會”和“湘江重金屬污染治理委員會”,由省長杜家毫擔任負責人,市縣政府主要領導擔任“河長”,實行環境損害終身追責。

  為了形成更廣泛的社會監督,湖南主動加強官方與民間環保人士的聯動,公開向社會招募200名湘江“綠色衛士”志愿者,在湘江流域內飲用水源、干支流以及流域內重點企業設立“守望點”。

  在全省范圍內,470多萬小學生踴躍參與“爭創兩型小先鋒”活動,1700多萬家庭重拎菜籃子、布袋子,使用節能家電、節水器具和高效照明產品,實行垃圾分類、舊物回收。公眾的廣泛參與,匯聚了湘江保護與治理的強大力量。

  作為國家“十二五”規劃中唯一的流域綜合治理示范,湖南湘江承擔著為國家探索經驗的重任。2013年4月1日,《湖南省湘江保護條例》正式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江河流域保護的綜合性地方法規,也是湖南省在法律層面完善湘江保護機制的有益探索。同時,湖南環保部門還與公安部門在省、市、縣三級建立環境保護工作聯絡室,讓環境違法“無處可逃”。

  在創新層面,湘江流域試行“上游對下游超標排放或環境責任事故賠償、下游對上游水質優于目標值補償”雙向擔責。2013年4月,寧鄉縣因雙江口斷面檢測中的氨氮含量超標,向下游的望城區政府支付2.3萬元生態補償金,成為湘江流域首例跨縣市橫向生態補償。

  去年底,《湖南省湘江流域生態補償(水質水量獎罰)暫行辦法》正式頒布施行,進一步明確對湘江流域跨市、縣斷面進行水質、水量目標考核獎罰。

  在市場層面,湘江流域探索排污權交易、企業環境行為信用評價、環境責任保險、第三方治理、發行債券等機制。目前,排污權交易范圍已拓展至湘江流域8市的所有工業企業以及全省范圍內的火電、鋼鐵企業。

  湖南還推行環境污染責任險試點,目前投保企業2248家,金額達到12億元。不僅如此,湖南在全國率先發行重金屬污染治理專項債券67億元,撬動社會資本近200億元。同時探索PPP模式,與環保上市公司合作,通過BOT、BT和合同環境服務模式,促進環境治理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湘江流域42個省控監測斷面中,Ⅰ至Ⅲ類水質斷面39個,達標率為92.8%,比上年同期提高4.8個百分點。作為全省4300多萬居民飲用水源,湘江流域水質總體為優。據湖南水產科研所對湘江的監測,原來在漁獲物中較難見到的“四大家魚”,近兩年逐漸增多。

  “省政府‘一號重點工程’實施近3年來,湘江開始呈現污染減少、河道暢通、水質好轉的局面。”湘江保護協調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湖南省水利廳廳長詹曉安介紹湘江保護情況時說。

[责任编辑:湖南管理员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