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湖南新闻

張文雄《黨建研究》撰文:領導干部的度量衡

2016-02-17
来源:黨建研究

  度量衡,是我國古代計量物體長短、容積、輕重的一種標準和規范。常言“度量衡里品人生”。人生在世,也須臾脫不了要遵循一定的標準、規范和法則,尤其作為“關鍵少數”的領導干部,更需要科學把握“度量衡”。

  度,即尺度。孟子言“度然后知長短”,孔子稱贊水的智慧說“盈不求概,似度”。領導干部講“度”,關鍵是把握好事物變化的火候、界限,明規矩、知進退,應“進”之處敢于突破、跨越提升,該“退”之時處事有度、講究分寸。要追求高度。陳云同志講, “政治可以使我們放開眼界,放大胸襟,可以使我們去掉一些小氣,少一些傷感。”政治上清醒堅定,站得高、看得遠、立得定,這是衡量領導干部的首要尺度。領導干部有了政治高度,才能辨清大是大非,把牢正確方向,堅定地同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保持高度一致;才能跳出一時、一地、一己之局限,胸懷全局、站高望遠,以系統和戰略思維謀大局、觀大勢、抓大事,做到“登泰山而小天下”“以百姓心為心”。要涵養氣度。明代學者官員呂坤在《呻吟語》中寫道, “學者大病痛,只是器度小”。對領導干部來說,氣度大,格局才大。如果一肚子小九九、滿腦袋小算盤,干事創業就難免因小失大、因私廢公。領導干部的氣度從哪里來?關鍵在于行大道、守大義、懷大德,跳出“小圈子” “小兄弟”“小場合” “小家庭”等小格局的羈絆,多些浩然之氣。果如是,則不為人情所累,不為私利所惑,不為小節所迷,臻于“亂云飛渡仍從容”的境界。要修煉風度。風度體現于人的慎微舉止,既可以影響單位小氛圍,也可以輻射周圍大環境。領導干部有無風度、風度如何,關系一個地方和單位的風氣轉變。這就好比古人講的,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領導干部樹立標桿意識,注重錘煉豁達明朗、與人為善、謙恭有禮、廉潔奉公的風度,就會激蕩出感人、服人、率人、化人的官德“向心力”。要敬畏法度。古人云:“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于禍。”領導干部常懷敬畏之心、戒懼之意,不僅僅是一種自律,更是一種修為。有些干部出問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自我膨脹、隨心所欲,心中沒個度、沒個底線,喪失了最起碼的敬畏之心。 “越規者,規必懲之;逾矩者,矩必匡之。”領導干部講規矩、不逾矩,貴在敬畏法紀,必須把黨紀國法內化為心中的戒尺,按律而行、遵章而辦,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量,器皿也。古人使用的“量”,諸如升、斗、合、斛、掬、釜等,盡管都是測量容積的工具,但所容納的東西卻有大小之分、多少之別、形狀之異。領導干部好比“量”物的器皿,器大則大,器正則正,器剛則堅,越是襟懷坦蕩、心寬量大、包容團結,越能贏得理解和信任,贏得威信和敬重,越能引領和帶動干部群眾一塊干、一塊苦,凝聚心齊氣順、和衷共濟的正能量。要有敢為人先的膽量。小平同志早就指出, “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進入發展轉型期、改革深水區,發揚和厲行這種敢為人先的精神,是領導干部的職責所在、使命所系。這尤其需要拿出“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膽量和氣魄,講擔當、敢擔當、善擔當,擔責不推、擔難不怯、擔險不畏、擔屈不怨,而不能心存半點“為官不為” “為官慢為”的念頭。要有寵辱不驚的氣量。宋代大儒朱熹在福建漳州任知州時寫過這么一副對聯: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說的是,從政為官要志存高遠、胸襟開闊,不能汲汲于功名利祿。領導干部作為人民的“公仆” “長工”,本職是為民、干事,沒有什么待遇、名利能夠超過老百姓的“好口碑”。唯有淡泊心性、超然物外、忘我工作,方能胸懷寬廣,正視順逆,淡看得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干出一番事業來。要有寬容忍讓的肚量。毛主席在《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中有一句話: “諒解、支援和友誼,比什么都重要。”領導干部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能容事、容人、容言、容過,善于團結能人干大事,團結好人干好事,團結意見不同的人干成事。對大事、原則問題固然要一絲不茍、敢于亮劍,對小事、非原則問題就要注重求大同、存小異,不妨寬容一點、達觀一點、 “糊涂”一點,學會讓步、學會忍耐,受得住怨言和委屈。這不是軟弱、缺乏領導力,而是一種堅強、智慧和豁達,是擴大團結面、爭取最大公約數、調動積極性的重要方法。要有從善如流的雅量。古人說, “觀于明鏡,則瑕疵不滯于軀;聽于直言,則過行不累乎身。”沒有批評就沒有進步。一呼百應、一言九鼎、一錘定音,久而久之就容易自以為是、獨斷專行。領導干部要樂于把不同聲音、反對意見當做“清醒劑”、當做“磨刀石”,經得起“灌水”,忍得下“拍磚”,聽得進異議,容得下罵聲,擇良而納、擇善而從,聞過則喜、聞過自改。有了這種雅量,就能使自己在思想上常滌常新、行動上補漏糾偏、決策上少犯錯誤。

  衡,測量輕重的工具。“衡”是宇宙的法則,萬物的規律,世間萬事萬物之所以不停地運動、發展、前進,原因就在于保持了平衡的狀態。對領導干部來說,為官處世當講“衡”,這彰顯的是智慧、是和諧。心態須平衡。 《道德經》中有句,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心理平衡、知足常樂,才能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頂得住歪風。在索取與付出、欲望與法紀的天平上,索取、欲望的砝碼加得太多,難免由心理失衡而行為失范,到頭只會壓垮自己。 “吃菜根淡中有味,守清廉夢里不驚。”領導干部應常葆一顆“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平常之心,正確對待成績榮譽、職位升遷和名利得失,祛除心中塊壘,守護精神凈土,營造和諧心理。決策要權衡。單從字源看, “權”指的是秤砣, “衡”指的是秤桿, “權衡”是衡量物體輕重的器具。古人講“權與物均而生衡”,俗話也說“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權衡輕重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比較、取舍、選擇的決策過程。對領導干部而言,干事情、做決策,要盡量進行多角度思考,善于權衡輕重、權衡得失、權衡利弊、權衡主次,做到統籌兼顧、因勢利導、揚長避短。權衡準確、適當、恰到好處,處理事情或開展工作就會得心應手、事半功倍。用權必制衡。《通典》言: “規矩權衡不可枉”。 “權”無論是作為度量衡,還是后來衍生為支配力,均有一定尺度,受到一定制約。權由法定,不受制衡約束地攬權,往往導致肆意妄為的濫權。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來自于組織和人民的賦予,就應遵循一定的程序、規矩、制度,接受公眾和各方面的監督,養成在制度“籠子”里行使權力的習慣,任何時候都不能公器私用、越界任性、以權壓法。

  去年以來,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普遍接受了一次“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的洗禮。“三嚴三實”既蘊含了嚴肅的政治追求和嚴明的紀律要求,也體現了求真務實的工作方法、為官處事的價值追求,是新時期黨員干部作風形象的基本標準,是領導干部做人做事做官的“度量衡”。領導干部應自覺以“三嚴三實”為“度量衡”,經常性地度量、衡量自己在修身、用權、律己方面嚴不嚴、有多嚴,在謀事、創業、做人方面實不實、有多實,努力塑造崇嚴尚實的好形象。

[责任编辑:湖南管理员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