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贵州 > 商报专稿

黔长顺:“背篼干部”背来发展新希望

2016-04-16
来源:香港商报

  敦操鄉鄉長陳昌海接受采訪

  【香港商報訊】實習記者 王航 記者 黃慶松 報道:在貴州省麻山腹地長順縣敦操鄉,有一群“背篼干部”。下鄉入戶開展工作時,他們都要背上背篼,免費為出行困難群眾捎帶生活物資,一天步行8小時山路,翻山越嶺20多公里。這塊貧瘠的土地,此前曾吸引了全國的關注,被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等媒體輪番報道。如今,這群“背篼干部”不用再為村民帶生活必需品,而是“背著項目”進村;昔日那些偏僻的村寨已經通了公路,村民也住進了嶄新的移民新村。

  4月13日,記者一行跟隨貴州省委宣傳部組織的重訪“背篼干部”再次來到長順縣敦操鄉親眼目睹了背篼干部出名以后,敦操鄉所發生的變化和迎來的發展機遇。

  “一袋水泥運到家 豆腐盤成肉價錢”這是貴州省一些山高坡陡老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由于地處偏遠,群眾的生活生產極為不方便,2013年,在省、州、縣的大力支持下,敦操鄉實施了扶貧生態移民工程, 敦操鄉在鄉政府所在地修建扶貧生態移民安置點,采取國家每戶每人補貼1.2萬元,群眾自籌部分資金,統一修建或按指定規劃圖紙自建的方式,在統一修建的安置房單戶面積96.3平方米,項目工程共移民搬遷215戶1030人,國家補助建房資金253萬元,補助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07萬元,土地為有償使用,由農戶自行建設,總建設面積為4650平方米。

  為了讓老百姓“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敦操鄉政府積極爭取項目和籌措資金,完成了215戶的水表安裝和電表安裝,供水管網

  4.5公里,架設輸電線路5公里,安裝變壓器1臺,完成扶貧生態移民區道路硬化13000平方米。同時,在扶貧生態移民小區建成了鄉幼兒園、郵政所、民族文化廣場、農貿市場、公廁、路燈、人行道、排水溝等功能配套和基礎設施建設。部分搬遷戶充分結合農貿市場的集市效應,利用一樓門面還搞起了個體戶經營。

  敦操村村民梁小積笑著說,沒搬家之前都是靠種地,種一點高粱,收入很低,生活也很困難,享受扶貧生態移民政策后,按人頭每個人補貼1.2萬元,我家四口人,就分到了4.6萬元,我看到很多地方都在搞建設,就找到以前同村的村民,我們接一些裝修工程來做,現在每個月平均能有5000多元的收入,你看我家現在三層小樓都建起來了。

  來到斗麻村后,敦操鄉鄉長陳昌海告訴記者,因為斗麻村的氣候和地形適合蜜蜂生長,以前很多村民都在養殖蜜蜂增加一些家庭收入,但是因為沒有技術,養殖情況不是很理想,為了增加老百姓收入,敦操鄉政府申請將中華蜜蜂集中養殖的30戶貧困戶,共300箱中華蜜蜂,承包給貴州長順敦操慧鵬農民合作社進行統一集中養殖,承包期三年,承包期限結束之后,合作社返還300箱蜜蜂給30戶貧困戶,敦操鄉政府一次性將保障金退還給合作社,承包期限內,所有的養殖成本、風險由合作社自行承擔,承包年限內,每年合作社占養蜂所獲實際利潤的三分之二,實際利潤的百分之一返還給30戶貧困戶。

  為了確保貧困戶養活蜜蜂,養好蜜蜂,我們還請來了技術人員給村民培訓蜜蜂養殖技術,村民經過培訓,達到資格就發送蜜蜂給村民

  養殖,我們的技術人員還會在入冬天寒的時候不定期檢查村民的養蜂情況,提供技術支持,和一些保暖設施,發現問題立刻解決,確保村民能夠順利將蜜蜂養殖出來,等到蜂蜜出來之后,我們村辦企業還會按照每斤80元的價格回收村民的蜂蜜,讓村民養蜂沒有后顧之憂。

  “沒經過培訓之前我們養蜂情況都很不好,有時候養到最后發現很多蜜蜂跑了或者死了我們都不知道為什么,后來鄉上成立了合作社,請來了老師指導我們,我們才知道應該怎么正確的養殖,現在養殖蜜蜂的收益比以前高太多了,我去年蜂蜜就賣了十多萬元。”斗麻村養蜂戶金邦華告訴記者。

  為了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保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重要指示精神,敦操鄉借省扶貧辦給予的1000萬元“集團幫扶”基金,結合本地實際,積極引進貴州恒順黔草生物有限公司到敦操鄉發展鉤藤種植產業,為了帶動農戶發展種植,敦操鄉采取了“公司建示范基地,建好基地讓出利”的模式帶動發展,由公司投資建設示范基地, 每年按照退耕還林補助標準239元一畝對土地農戶進行補償,待兩年產生效益后,所建基地全部歸還土地農戶,由農戶自行管理收益。

  在貴州恒順黔草生物有限公司上班的韋家國說以前路沒有修通之前都是住的木房子,上面搭的是茅草,每逢刮風下雨是家里最難過的時候,吃水來回要走4個小時山路去挑水,說起以前,韋家國嘴里一直在呢喃老火啊老火。但是現在好了,交通好了,家鄉企業辦起來了,在鄉里一企業上班每個月有固定工資,借助扶貧生態移民政策,去年種了10畝鉤藤,今年毛收入有近兩萬元,整體算下來,比在廣

  東打工的時候掙得還多。如今家里還修了平房,買了彩電、冰箱、摩托車等,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啊。

  “背篼精神”就是從小事著眼,從實處著手,堅持走村入戶,幫助群眾發展生產改善生活,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人民群眾之中,以前的背篼是有形的,背上的是沉甸甸的生活物資跋山涉水為村民送去,而現在的背篼是無形的,平整的水泥路修通到村里以后,我們“背篼干部”背去的是國家的惠民政策、是成熟的養殖種植技術、是讓敦操鄉村民脫貧致富的勇氣和決心,敦操鄉鄉長陳昌海告訴記者說。

[责任编辑:邓煜闽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