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資源稟賦,是眾多貧困地區的共同「窮根」。如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東蘭縣,既屬於全區28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又屬全區29個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縣。但東蘭積極打造「山清水秀生態美」的優勢品牌,全縣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成效顯著,被譽為紅色熱土、銅鼓之鄉、長壽聖地、養生天堂。「十二五」期間,東蘭累計投入扶貧資金3.34億元,使全縣8.51萬貧困群眾實現了脫貧。但仍有17232戶66441個貧困人口。要啃下這些硬骨頭,難度極大,仍然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
缺乏大資源,自然環境惡劣,沒有區位優勢,也沒有得天獨厚的大資源、大項目,但不代表沒有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東蘭解放思想、開拓思路,牢牢把握住老區品牌和生態資源兩大比較優勢,開拓了脫貧攻堅新道路。縣委書記黃賢昌這樣表述東蘭的脫貧道路:「傳承和弘揚紅色精神,凝聚發展的力量和基礎;堅持生態立縣,發展綠色經濟作為全面小康社會的產業支撐。」香港商報記者 凌燕 闕琳晶
紅色傳承 老區面貌日新月异
4月7日,東蘭縣城旁的國清中學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在加班加點冲刺。今年9月,學校將啟用,計劃招七年級學生1350人,大多是周邊貧困家庭的孩子。
國清中學項目於2012年啟動,是紀念韋國清上將誕辰100周年活動項目之一,可容納學生4000多人,是東蘭教育扶貧的重大項目。
「項目總投資1.75億元。」縣教育局副局長牙東江說,「僅僅社會捐助就達2200多萬。」其中,南方電網公司捐助700萬元,區內外的21家非公企業捐款1028萬元,廣東省東莞市南城區捐款500萬元。許多捐款人表示,這是一種感恩行動。
鄧小平、張雲逸等曾在東蘭戰斗過,這里走出了5位共和國開國將軍,東蘭革命烈士陵園的英烈簿上,刻有2200多個姓名。打贏脫貧攻堅戰,不僅是發展的需要,更是告慰先烈的最好方式。
老區品牌匯聚發展力量。東蘭以開展紀念活動為平台,先后實施了韋拔群、韋國清、韋杰、覃健、韋祖珍、覃仕冕等14位將軍(將領)家鄉所在行政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共計投資約1.2億元,維修了東蘭烈士陵園、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列寧岩等紅色旅游基礎設施;爭取上級支持并調動社會資金約2億元資金,興建了韋拔群紀念館、壯鄉英雄文化園等設施。2011年起,每年配套1500萬元,以實施「將軍故里農村道路改善工程」為切入點,實現了全縣147個村在「十二五」期間全部通水泥路,成為全區最先和最好的村村通水泥路示範縣。
在老區建設的帶動下,東蘭近年先后實施村屯道路建設121條共705.5公里,修建人畜飲水工程802處、家庭水櫃2182座,實施貧困農戶茅草房改造、災后恢復重建、優撫對象危改、危房改造13722戶。
東蘭鎮仁義村的韋冬梅,一年多時間里從貧困戶變成了養殖大戶,年養豬200多頭,羊100多頭。仁義村是韋杰中將的故鄉,在2014年的紀念將軍誕辰100周年活動中,該縣統籌資金700多萬元,實施了仁義村到縣城的13公里道路硬化、人畜飲水工程等民生項目。基礎設施的極大改善,為老區脫貧奠定了基礎。
紅色精神凝聚人心,讓老區群眾心更齊,形成積極干事、勇於戰天斗地的精神風貌。在三弄瑤族鄉深洞村,一條13公里的通屯山路即將建成,陡峭的懸崖和大塊的山石告訴人們:開這條路不容易。但該縣武裝部和當地群眾軍民一心,硬是在半山腰挖出了這條路。村民韋紅蘇說:「想想當年拔哥鬧革命的年代,我們這點苦算什麼。」路修通后,將成為300多群眾的致富路。
在紅色東蘭的大地上,到處可見像深洞村這樣用革命先烈激勵脫貧發展的事例。
綠色發展 生態扶貧產業崛起
自然環境差,不意味著就是窮山惡水。東蘭森林覆蓋率高達77.39%,發展的相對滯后,為其保留下令人豔羨的青山綠水。「綠色是我們的最大優勢。」縣長徐迪克說,「我們要立足生態,在保護中發展強特優產業。」
綠水青山能不能變成金山銀山?長樂鎮弄明覃漢民的脫貧經歷證明:能!2015年,他加入隘洞鎮牛角坡板栗林下綜合養殖合作社,一年養出欄三烏鸡4000多羽,純收入超過了5萬元。今年,合作社有成員120多戶,其中貧困戶占40%左右。合作社理事長陳勇說:「只要用心養殖,年內脫貧不成問題。」
向綠水青山要產業,是東蘭脫貧攻堅戰的主要路徑。該縣提出,實施「生態立縣」、「產業富縣」等發展戰略,推進貧困人口「人均一頭黑山豬、一畝核桃、一畝板栗『三個一』產業工程」,完善精準扶貧工作機制,落實「八個一批」、「十個行動」,力爭全年脫貧1.7萬人,返貧率控制在2%以下,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15年增長13%。同時,大力發展山茶油、桑蠶、富硒米、東蘭烏鸡、黑山豬等產業,形成「短期能增收、長期能致富」的生態產業格局。
如何確保生態產業取得實效?東蘭探索建立并強化「六動」工作機制,全面調動廣大干部群眾投身攻堅、發展生態產業的積極性--
強化黨政發動。成立了新一輪開發扶貧攻堅指揮部,下設13個專責小組。縣政府按照人均1000元的標準,補貼給每一位貧困群眾用於發展產業,解決了「無米下鍋」的難題。并投資15536萬元,實施20戶以上自然屯道路硬化190條485公里。
強化干部推動。安排3352名公職人員,對全縣所有貧困戶進行滴灌式幫扶,實現了貧困農戶幫扶全履蓋。
強化農戶主動。今年2月,東蘭舉行了隆重的表彰大會,拿出100多萬元,表彰1002戶脫貧攻堅種養示範戶,開了該縣的歷史先河,樹立了勤勞致富的典範。
強化能人帶動。全縣目前共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68家,入社農戶2.5萬戶(貧困戶0.6萬戶),輻射帶動農戶3.8萬戶(貧困戶1.1萬戶)。
強化項目拉動。啟動城鎮化和生態移民相結合的向陽新城建設,加快推進河池至百色高速東蘭段建設,謀劃高鐵項目建設。
強化片區聯動。根據大石山區、土坡地區、紅水河經濟帶、生態保護區、紅色景區等不同特點,整合資金4.71億元,謀劃和實施扶貧產業開發、基礎設施、生態移民、整鄉推進、旅游示範、教育文化、衛生計生、信息扶貧等8大類60項的開發扶貧示範點建設。
今年3月初,該縣還與中國流通G30聯合舉辦「互聯網+精準扶貧」國家戰略東蘭革命老區行動,生態立縣作為東蘭縣重要的脫貧戰略得到與會領導和專家的充分認同和有效指導。
「紅」「綠」結合 「旅游扶貧效果顯著
紅水河流經大同鄉板文村時,突然轉了一個彎,形成了神奇的「紅水河第一灣」景區。
雖然游客不少,但周邊村民卻過著苦日子。2015年,當地能人創辦了一家旅游公司,為游客提供垂釣、露營、竹排漂流等鄉村旅游休镕活動服務。2015年,公司解決就業35人,其中貧困人口20人,人均年收入從2014年的2700元提高到2015年的10780 元。
旅游扶貧大有可為。東蘭在貫徹落實自治區部署的基礎上,增加了「特色旅游扶助一批」,通過打響紅色老區和生態養生品牌,推動生態旅游與紅色、民俗文化融合發展,提升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實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建設一批具有旅游扶貧示範作用的鄉村旅游項目。
今年三月的最后一天,東蘭縣成功入圍本年度廣西特色旅游名縣備選縣行列。這無疑增強了其打造知名特色旅游品牌,培育龍頭旅游企業,實現由旅游資源大縣向旅游經濟大縣跨越的信心。
據了解,近年來東蘭以創建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游區為契機,努力挖掘縣域紅色、銅鼓、養生等優勢旅游資源,充分發揮其獨特優勢,科學編制規劃,加快項目建設,完成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推動旅游產業發展,取得一定成效。「十二五」期間,全縣共建成11個景區(5個4A景點、壯鄉英雄文化園、5個將軍故居),有賓館、酒店共40家,床位數1652個;共接待游客373.6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1.79億。
接下來,東蘭將以構建全國紅色聖地、世界銅鼓之鄉、國際養生家園為目標,加快推進特色旅游景區、旅游道路交通、旅游星級飯店建設,規範旅游經營管理,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同時堅持旅游與生態、民俗、文化相互促進、融合發展,打響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品牌。
規劃建設坡豪湖國家濕地公園,提升紅水河旅游景區形象。協調開發仙駝峰生態文化旅游景區壯鄉情醉歌圩、娛樂世界、帳篷酒店等景點,建設東巴鳳綠色養生商品交易中心、創建智慧旅游系統平台;啟動隘洞「世界長壽養生第一漂」景區激情互助漂、活力長壽漂、兒童水上樂園、管軌觀光車等項目;實施巴社山生態文化養生旅游景區山頂觀光台、巴社禪院、巴社禪茶生園、藝術創作基地項目;推進紅水河游船觀光游試行營業。同時積極開發農業觀光、民俗體驗等不同類型的鄉村旅游產品。啟動申報「世界長壽之鄉」、省級地質公園和國家級地質公園,力爭年內取得省級地質公園立項批覆。到2020年,全縣國內外游客年接待量達150萬人次以上,年均增長15%;旅游總收入達12億元,年均增長20%;旅游業總收入占全縣GDP的比重力爭提高到20%;旅游直接和間接從業人員達3萬人以上。
據介紹,東蘭的目標,是到2020年,旅游帶動減貧人口1萬人以上。為此,該縣啟動了旅游扶貧「123456工程」--興建一個全縣旅游服務中心:東蘭縣旅游集散中心;形成經典紅色、紅水河精華兩條精品旅游線路;新建改建河池至百色高速公路、泗孟至武篆二級公路、隘洞至長樂二級公路三條旅游公路;建設武篆、隘洞、長樂、三石四大旅游重鎮;新增紅水河第一灣景區等五個3A級以上旅游景區;在武篆鎮巴學村等地創建6家以上星級農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