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湖南新闻

“美麗湘西”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2016-06-22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訊】記者唐學偉、蔣劍:近日,筆者陪同中交集團、德思勤城市文化集團、北大瑞銀、深圳前海等知名央企和民企到湘西自治州考察投資項目。談到為何如此多的企業看好湘西?徳思勤董事長龍固新說,湘西確實還欠“發達”,貧困人口較多,但現在最稀缺的生態、文化、旅游等資源湘西都有,而且保護得很好。一路走來,筆者特意記錄下在湘西耳聞目睹的旅游、文化、生態與精準扶貧“融合發展”的故事。

  在鳳凰古城,我們見到了一個文化扶貧的“鮮活”事例。他叫王曜,在鳳凰古城有一個屬于他自己的蠟染工作室,走進工作室,就見一個講粵語的“港佬”,正在選購他的作品。王老師邊接待客人,邊對我說,我國古老的蠟染工藝通常只能呈現出藍、白二種顏色和點、線、面簡單圖案。此時,那位港人卻接上話說,就是因為王老師能將書畫藝術通過蠟染藝術展現出來,使得蠟染圖案更加豐富,更加素雅,風格更加獨特,使這一傳統的民族工藝,即樸實大方,又清新悅目,而且全部顏色,都是從植物中提取出來的,因此我才對這樣的藝術充滿興趣。

  十多年前王老師帶著身上僅有的350元錢,從貴州來到湖南,在鳳凰找到了“鄉愁和文脈”。當時鳳凰的一位大媽為他的“刻苦”所感動,表示可先租一間房給他,但他必須用銷售作品的錢交房租,于

  是開始了他的“鳳凰傳奇”經歷。他先是做好一幅,掛在墻上,游客現場見證他的創作過程。這種藝術很有現場感染力,于是買的人多了,還有來“批發”他的作品的商家,生意便“一發不可收”。于是他一次性交了一年房租,簽了三年合同。三年后,他開始租更大、更好的門面。現在他租了一棟三層樓的古城門面。王老師說,文化植根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動的土壤中,他是湘西文化、旅游、生態與扶貧“融合”的“受益者”,也是“踐行者、脫貧者”。

  像王老師這樣“有故事的人”,在湘西隨處可見。 在古丈縣有一個叫牛角山的地方,這里的村支書叫龍獻文,他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產業興村、文化活村、旅游富村、經濟強村”的致富路。這個村圍繞綠水青山做文章。如今這個苗寨,擁有6家村辦企業,采用“村支兩委+公司+合作社+科研院校+基地+農民”運作模式,村民以土地、茶園、勞動力、資金等形式入股,通過土地租金、務工工資、盈余分配、二次返利、分紅等方式獲取收益。目前,合作社成員到達512戶,茶葉基地面積達到10800畝,建成了1200平方米年產200噸的茶廠。2015年實現產值8123萬元,惠及毛坪村及周邊5個行政村近萬群眾,人平增收近千元。如今午角山形成了一道神奇的風景線,山上種云霧茶、山腰做養殖,山底搞旅游、農家樂,一幅“青青茶園天邊掛,群群畜禽山中叫”的“美麗畫面”,展現在旅客眼前。

  在乾州古城,我們見到了一個從湘西大山深處走出來的“文化人”,叫周亞瓊,她對湘西的中華非物質遺產竹編技藝有特殊的“情感”,她將湘西的竹編藝人的作品賣到了韓國、日本、加拿大等國。

  同時她還根據日韓等國的文化,設計了日本和韓國人喜愛的干泡竹臺、情侶茶臺等藝術品。她說,因為湘西的生態環境好,土壤好、空氣好、水好,這樣的環境生長的竹林“美妙絕倫”,湘西獨特的文化魅力正在感染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吉首市有一個叫坪朗村的地方,這里的豆腐是青皮的,原材料是原生態的青豆,是非物質文化遺傳承人石清香用“特有”的辦法加工制作而成。日前,湖南省委書記、常務副省長、省委秘書長和湘西自治州州委書記等“客人”來到這里,品嘗了這種不一樣的豆腐。這里的農民靠豆腐脫了貧。這里山好水好,做出來的豆腐格外清香。一種“豆腐體驗游,在這個大山深處悄然興起。

  幾個“小人物”的故事,道出的是文化生態旅游與精準扶貧,如何“融合”、怎樣發展的“大道理”,展現的是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便是湘西能吸引海內外投資者和游客的“神奇”所在。湖南省政府經濟發展中心紀檢書記粟志遠說,其實前些年,湘西也可以依靠其豐富的礦產資源,拼資源追求“大發展”,但“如果那樣”,湘西就會喪失可持續發展的“稀缺資源”。湖南省文物局局長陳遠平說,如果沒有對文化的堅守,永順老司城的保護就不可能如此完整,老司城也就會喪失“申遺”的機會。老司城能成功“申遺”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得益于湘西文化自覺的“擔當”,由此帶來的是,為湖南贏得了第一塊“世界文化名片”。老司城是這樣,湘西的一所鄉村醫院獲國際建筑大獎也是這樣。這是來自英國的消息,全世界只有30座建筑物,獲得了英國皇家建筑師協會(RIBA)的RIBA國際獎的提名,而湘西保靖

  昂洞慈善衛生院居然也在其中。這個在湘西大山深處的“慈善醫院”,投資僅180萬的“別致的建筑”,體現的正是湘西的“文化魅力”,也是捐建這所醫院的香港慈善機構,沃土社看好湘西的原因所在。這個“大獎”又將成為“拉動”湘西的“慈善文化與扶貧、旅游文化相融合”的“發力點”,這里又將成為一個旅游“熱點”。 湘西自治州州委書記葉紅專介紹說,“十二五”期間,湘西旅游接待人次、旅游總收入分別由2010年的2405萬人次、125.3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5075萬人次、340.7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8.1%、21.3%。2015年,旅游接待人次和總收入分別增長30.6%、37%,為近10年來最高增幅,旅游接待人次在全國同類景區和旅游目的地城市(除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和省會城市外)中位居第一。 在全球金融危機之時,湘西今年1-3月,湘西的旅游接待人次和總收入分別增長44%、49%,呈現出淡季不淡、高速增長的良好態勢,旅游的“引擎”帶動作用進一步鞏固,以旅游業為重點的服務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到73.6%,成為全國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 粟志遠分析說,發生這樣的變化,得益于三年前,湘西啟動的生態文明“五同”發展戰略。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湘西州考察,在與村民座談時,習總書記指出,要精準扶貧,切忌空喊口號,要探索出可以復制的經驗。

  習總書記的教誨,成了湘西州謀劃科學發展的巨大動力。湘西人意識到,必須站在新的高度來思考湘西州發展脫貧,必須明確不能再

  走靠影響生態環境、拼資源的粗獷型發展道路了。于是湘西州掀起同建同治的新高潮,推進一場生態文明的改革與實踐。同建同治的“五同”實質內容是:“城鄉同規劃、設施同建設、產業同推進、環境同整治、事務同管理。”核心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是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數,改善湘西州的生活居住和投資環境。 湘西的森林覆蓋率達70.24%,州域內擁有4800多種植物、2000多種中藥材資源。湘西歷史文化厚重、民族風情濃郁,是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擁有2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湘西有鳳凰古城、老司城世界物質遺產、猛洞河、乾州古城、芙蓉鎮、里耶古城、矮寨大橋奇觀、德夯、龍山惹巴拉等獨特而神奇的旅游資源。

  由此不難看出,湘西有豐富的民族元素,有深厚的文化遺產,因此,湘西正在結合這些稀缺資源,做一篇“文化旅游生態與精準扶貧融合發展的“美麗湘西”的大文章。去年湘西共計接待游客336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20億元,從業人員突破20萬人,帶動了2萬多貧困人口脫貧。 習總書記去過的花垣縣“十八洞”,己探索了一條“精準識別貧困對象、精準發展支柱產業、精準改善基礎設施、精準建設民生事業、精準創新扶貧機制”可“復制”的路徑,取得了顯著成效,獲得了中央、省領導的好評,中央主流媒體紛紛推介十八洞的經驗。

  湘西通過多來的堅守與努力,迎來了一個煥然一新的新湘西,生態、文化、旅游與精準扶貧大融合發展的路子,越走越廣寬,來湘西

  考察投資的企業家都感覺到湘西州發展大有希望。龍固新表示,將邀請更多的央企、民企和外企到湘西州來投資興業。

  湘西走科學“融合”發展的經驗表明,一個地方如果主動給文化、生態、旅游、扶貧“輸血”,帶來的就是這個地方的可持續性發展和“造血”功能的形成。旅游之所以能成為湘西的支柱產業,表明文化、生態、旅游的稀缺資源己轉換成湘西惠民、富民的“聚寶盆”。

  這個“聚寶盆”中的“寶貝”有:1處世界文化遺產;5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鎮;6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13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個國家等級旅游景區;26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等;150多個“國字號”生態文化旅游品牌。

  這個“聚寶盆”在“十二五"期間,帶來的“功率”是:接待游客由1256萬人次增加到3362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由64億元增加到217億元;旅游業率先成為百億產業,湘西成為全國旅游高增長地區。 “十三五”期間,湘西還將繼續并堅持做好旅游、文化、生態與精準扶貧“大融合”的“大文章”。

  到2020年,湘西力爭實現:申報世界文化遺產2處;創建國家5A級景區4處、4A級景區15處;建設四星級以上旅游飯店10家;

  保護開發傳統古村落60個;協調整治特色村寨300個;建成千里旅游公路和千里生態景觀走廊;接待國內外游客600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500億元;遠期向千億產業邁進;基本建成集“自然山水大畫園、民族風情大觀園、綠色產品大莊園、休閑旅游大樂園、和諧宜

  居大家園”為一體的國內外知名生態文化公園和國際旅游目的地。 對此,葉紅專表示,湘西正在以生態文明建設、城鄉同建同治和網格服務管理“三大工程”為主要抓手,著力構建綠色生態體系、加強文化生態保護、營造文明向善氛圍,注重抓好環境綜合整治、典型示范帶動、城鄉統籌發展,進一步加強平臺建設、推進重心下移、提升服務水平,奮力繪就美麗湘西的精彩畫卷。筆者在所到之處都能感受到,“美麗湘西”的理念己深入到了民眾心里,建設“美麗湘西”己成為干部群眾的自覺行為。湘西正在做的“美麗湘西”的大文章,很是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湖南管理员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