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湖南新闻

走進古書院,感受資興文化的厚重

2016-07-28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訊】記者唐勇平報道:湖南郴州市資興歷史上有過不少書院,除縣學——文昌書院(漢寧書院)外,還有宗族興辦、供本族子弟就讀的宗族書院。其中,最有名的是曹氏的觀瀾書院,袁氏的辰岡書院(后改稱程水書院),焦氏的文峰書院。走進這些古書院,感受古人求學之旅的同時,還可以了解到資興厚重的書院文化。

  文昌書院(漢寧書院)

  明萬歷五年(1577)訓導王似創建,幾經變遷,雍正十一年(1733)知縣王伯麟遷建于城西北隅,乾隆十九年(1754)知縣李允性重修,改名“漢寧”。四十年知縣鄧家燕、山長唐范茲改前半部為考棚,號舍可容五六百人,“造士”、“選士”始合為一處。嘉慶十五年(1810)教諭孫鋌、山長段鶴園擴建考棚,加號舍60間。二十年知縣李之梓、山長蔡允桂新增膏火田租137石。次年,又清復隱占學田。自后多有修葺,興學不斷。光緒二十九年(1903)改為漢寧高等學堂。今為資興一中。

  觀瀾書院

  觀瀾書院的創立者為曹行錫,南宋紹定元年(戊子1228)賜進士,官至巴州刺史。為教育曹氏后代,曹公于南宋紹定四年(辛卯1231)在今資興市七里鎮柏樹村創立了曹氏家族書院,取孟子“觀水必觀瀾”之意,因建在醽醁泉旁,所以還叫過“醽醁書院”、“醽泉書院”。

  書院坐西朝東,面對回龍峰,左有天平仙寺鐘聲繚梁,右前方有筆架山和七寶山相拱,后有青松翠竹相擁,前有醽醁泉潭清澈如許,兩側有河流纓帶左右。書院曾有一副對聯,上聯是:“望日慶升平鳳嶺回山氣象崢嶸峙繡虎”;下聯為:“觀瀾匯學海桃源醁水文機活潑衍雕龍”。

  書院建成后,培養了一大批人材。在科舉考試中,出了元朝狀元曹一本、授左春坊,官至二品。同科的堂兄弟曹一筵,也金榜題名,得二甲傳臚,官至翰林學士。兄弟聯袂登皇榜,這在歷史上是少見的,一直被傳為佳話。有一首七絕詩贊道:“兄弟高占一鰲頭,鳳舞鸞飛眾鳥愁;山色不知天遠近,魁名當鎮萬人樓。”同期稍后曹一本的親弟弟曹一鑒,也高中進士,曾任知州,后升戶部郎中。該書院還出了進士曹邦椿,進士曹隆。曹隆,歷任授禮部主客員外郎,河南彰德府知府、江西右布政。到清朝時,觀瀾書院仍頗具盛名。晚清名臣張之洞特為書院題寫對聯:“雖富貴不易其心,雖貧賤不移其行;以通經學古為高,以救時行道為賢。”

  書院曾三次遭到戰火焚毀,多次重修。如今我們所見到的書院大約是八十年前重修的,占地面積已不足曹氏族譜所記之六分之一。

  辰岡書院

  辰岡書院原址在今資興市三都鎮與蓼江鎮交界的辰岡嶺,為袁氏宗族書院。袁氏老祖宗袁敏求創建。

  歷年來,該書院人才輩出,“科不乏人”。明朝出了個永樂戊戌(1418)進士袁才輔,任贛州府寧都知縣。明天順,甲申(1464)進士袁玘,他家貧力學,官至刑部郎中(正五品)。另有登明洪武進士袁克俊,任禮科給事。

  書院修建38年后,南宋咸淳十年(甲戌1274),郴州教授林應春撰寫了《辰岡書院記》。清康熙九年,辰岡書院進行了較大的修繕,知縣耿念劬又撰寫了《辰岡書院續記》。清同治年間,書院再次進行了全面的整修,并請知縣萬時若撰寫了《程水書院記》,文稱:“鑒于諸書院之私于一家,致不能久,特廣諸一鄉,名曰‘程水書院’”。?黔中舉人沈清漣文曰:“觀程水之不息,可悟道體之流行焉;觀程水之浩蕩,可悟文瀾之壯闊焉;觀程水之渺無際涯,更可悟學問之深沉遠大焉。”

  人們相傳,科考前如辰岡嶺發出鼓聲,則試者必中,加上辰岡嶺古木蒼天,風景秀麗,因而被納為資興舊八景之一“辰岡應征”。

  文峰書院

  焦姓遠祖于宋神宗元豐年間(1077——1085)遷來資興程水鄉高沖(今屬蓼江鎮)。焦氏書院建于何時無考。舊志上有記載:“元季毀于兵”。這說明在元朝或者再早一點就有了文峰書院。明洪武初,在舊址上重新修建焦氏書院,“中為堂,左右有廊,門牖畢具”。因書院面對三峰而取名為“文峰書院”。

  焦起良成為永樂戊戌(1418)進士。焦起良之子焦從周為明正統四年(1439)己未科進士,任福建甌寧知縣。焦氏父子繼登甲第,成為文峰書院的一段佳話,也是焦氏宗族的一大榮耀。正統六年,翰林院侍講學士張益題寫了《文峰書院記》。

[责任编辑:湖南管理员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