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8月4日電題:在“去”與“留”間進行人崗適配——寶鋼、馬鋼、武鋼去產能調查之二
新華社記者
根據國務院安排,“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壓減粗鋼產能1億至1.5億噸。人社部年初數據顯示,鋼鐵系統去產能大約涉及職工安置50萬人。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表示,今年鋼鐵要去產能4500萬噸,需要安置員工18萬人。職工安置不僅關系到千萬職工的切身利益,也決定著去產能能否順利推進。記者在寶鋼、馬鋼、武鋼采訪發現,當地政府、企業和職工個人,都在為此做著艱苦的努力。有陣痛,有憂慮,但也孕育新希望。
鋼鐵工人變成交通勸導員 政府全力托底
頭戴小紅帽,搖著小紅旗,站在交通路口勸導行人車輛,維護交通秩序。從今年4月開始,江琴的職業身份就從馬鋼合肥鋼鐵公司職工,轉變成合肥市蜀山區的一名文明交通勸導員。
江琴說,過去每天來回3小時擠公交上下班,現在就在家門口執勤,每月工資至少1500元,社保也有保障,“我年紀不小了,對被安置到公益崗位,我很滿意。”
去年底,馬鋼合肥鋼鐵公司全部鋼鐵冶煉生產線被關停,涉及近5000名職工。合肥市安排當地國資委下屬11家企業提供1500多個崗位,以及上千個公益性崗位,為職工提供多樣化安置選擇。截止到6月16日分流安置結束,職工選擇到市屬企業876人,到公益性崗位434人。
今年以來,武漢市工會、人社等部門陸續舉辦兩場招聘會,近500家招聘企業提供超過1.5萬個崗位,主要招聘武鋼職工。記者此前在招聘會現場看到,招聘展台前人頭攢動,不少身著黃色武鋼工裝的職工進場求職。
“武鋼富餘職工較多,專業技能過硬,剛好能和現在不少企業技術崗位招工難銜接起來。”武漢市人社局人力資源市場主任李永洪說,政府一方面通過組織社會企業開展專項招聘,為擁有就業能力的職工群體提供分流平台,另一方面開辦電商、家政等技能培訓班,輔助提高就業創業能力,或提供公益性崗位全力托底。
身份社保都不變 企業帶著員工一起轉型
寶鋼上海本部過去有員工8萬多人,前期分流安置約1萬人。馬鋼今年計劃分流5000人。在前期分流安置1.4萬人的基礎上,武鋼今年安排去產能涉及員工安置1萬人左右。記者采訪了解到,除了內部退養,內部安置、轉崗就業,企業不忘自身責任,帶著員工一起轉型。
作為一家都市型鋼廠,無論是對環境的影響、土地利用效率,還是從能耗指標和綜合成本來看,寶鋼在鋼鐵寒冬中所面臨的壓力更大。轉型升級是寶鋼的唯一出路,而方向之一就是“產城融合”。
寶鋼集團總經理陳德榮表示,利用寶鋼在品牌、信用、資金,還有土地資源上的優勢,承載新產業,獲得新價值,讓員工有新的職業、新的希望。今年3月,寶鋼集團舉辦首期“產城結合”業務骨幹培訓班,200名寶鋼職工踏上職業轉型發展之路。
“去產能職工安置,不能樹倒猢猻散,要讓員工在新經濟、新產業中獲得新發展空間。”陳德榮說。
武鋼下屬鄂鋼公司已經連續組織4批共計69名職工,從湖北鄂州到宜昌國誠塗鍍板公司開展技術協作。張惠現在是國誠公司鍍鋅車間一名卷曲操作工,月收入在3500元左右,比原來在鄂鋼工作時有所增加。“雖然工作地點和工作性質不同了,但我的鄂鋼職工身份與社保關系都沒變。”張惠說。
今年春節後,47歲的馬鋼職工董永葆,經曆了從馬鋼合肥鋼鐵公司“下崗”,重新在合肥板材廠“上崗”的過程。由於馬鋼合肥鋼鐵公司關停,在鋼軋廠機修車間工作了25年的董永葆“失業”了。不過很快就有工作小組前來征詢他的就業意向,安排他到集團下屬的板材公司上班。
在期待與迷茫的陣痛中 職工努力轉身
“大規模分流職工,意味著許多人的生活軌跡都將發生改變,落到誰的頭上都有個適應過程,都不好受。”這是記者在三大鋼鐵企業生產車間采訪時,聽到職工最多的表述。
心理落差、技能單一、就業門檻、長遠預期,一系列因素不僅讓被安置職工身受煎熬,也讓不少在崗員工心存憂慮。不過,大家都在根據形勢變化,努力轉身。
武鋼條材廠職工小周,大學一畢業就進入武鋼。他告訴記者,現在年輕人早不認為到國企工作是“鐵飯碗”。與鋼鐵行情好時相比,現在武鋼職工收入幾乎被腰斬,重要的是不知道這個行業什么時候走出穀底。與其憋屈著,不如放手一搏,尋求更好的發展。
56歲的周漢華,去年底完成了從“武鋼職工”向“快車司機”的角色轉變。現在,他除了跑滴滴快車收入,每月還有車間發放的1000多元生活費,武鋼幫助繳納五險一金到他退休,“月收入基本趕上了武鋼效益最好的時候。”
滴滴出行新近發布的《移動出行支持重點去產能省份下崗再就業報告》顯示,截至5月底,來自鋼鐵行業的滴滴司機共計21.9萬人。滴滴出行還透露,在滴滴平台上注冊的武漢車主中,有7000人來自武鋼,其中三成是分流員工。
在馬鋼合肥鋼鐵公司分流安置的職工中,有900多人選擇自主創業,占安置職工總數的比例接近20%。(執筆記者:儲興華、熊金超、李勁峰,參與記者:何欣榮、張紫贇、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