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讯] 记者李丽芳 报道:9月11日至14日,第13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在广西南宁市如约而至。
隆重开幕的第13届东博会紧紧围绕“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筑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聚焦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
多元合作平台织就共赢之网
2004年,在中国与东盟的共同期待和共同努力下,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胜利召开。迄今为止,共有59位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2500多位部长级贵宾出席中国—东盟博览会,在政治互信的“大舞台”传达出了友好合作的最强音。达成的《南宁共识》《南宁联合宣言》《南宁倡议》等多项合作共识,为双方多领域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机制保障。
推动中国—东盟之间贸易畅通和双向投资是历届东博会的重头戏。从商品到服务,从资金到项目,通过东博会,各国客商既获取到有价值的商机,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从2004年首届东博会举办以来,已累计吸引了45万名客商参展参会,展示了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商品、项目、产业园区、城市、科技、旅游等多方面的商机,推动了双方企业、行业和商协会的有效对接,在前12届东博会投资促进活动上,累计签订投资合作项目3509个,其中国际合作项目1465个,中国国内投资合作项目2044个。
在东博会的有力推动下,中国与东盟投资合作领域也日益拓展,由塬来的农产品加工、基础设施建设、矿产开发、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拓展到信息通信技术、人力资源开发、投资、湄公河流域开发、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公共卫生和环境等11个重点领域。签约项目中叁产投资比重由第一届的2∶72∶26转变为第12届的10∶40∶50,一产及叁产比重增加,结构优化明显,且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明显增多。本届东博会进一步聚焦海丝建设,将在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推进周边互联互通、推动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深化多领域合作等方面再上层楼,让互利合作之网更广、更密。
从“10+1”向“10+6”拓展延伸
创新引领的东博会,更是在中国—东盟双边大型活动中特点鲜明、独树一帜。主题国机制是东博会的一大亮点,充分体现“共商、共建、共享”的丝路精神。担任主题国的东盟国家与中方共同主持东博会期间重大活动、重点推介和重点展示,受到各国政商、媒体等各界高度关注,影响力持续提升。从第二届起推出的“魅力之城”机制,与主题国机制交相辉映,各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重点推介,使中国和东盟层面的合作进一步延伸到城市层面。
作为一个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东博会一开始就向世界表明:这不仅仅是中国与东盟10国的盛会,也是面向全球的盛会。在立足服务中国—东盟10+1的同时,东博会将服务区域向10+6(RCEP)拓展,并延伸到“一带一路”沿线。2014年,为促进中国—东盟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交流合作,东博会又创新模式,推出特邀贵宾国机制,邀请区域外国家担任特邀贵宾国。继澳大利亚、韩国之后,2016年,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斯里兰卡出任第13届东博会特邀贵宾国。六百年前,郑和七次远航,四次抵达斯里兰卡。六百年后的今天,斯里兰卡穿越岁月而来,与中国、东盟以及海丝沿线国家相聚东博盛会,完成一次历史的回访。
共奏海丝合作新乐章
作为唯一由中国和东盟10国共办的国际盛会,东博会也成为双方民众相互了解的最佳平台。借力东博会,双方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正成为各国人民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金桥梁”。目前东盟10国均已成为中国游客出国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双方互为主要旅游客源对象。2015年,双方人员往来超过2300万人次,互派留学生人数超过19万人。中国还在东盟国家开办了30多所孔子学院,分别在泰国、老挝和新加坡建立了中国文化中心,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正在筹建。
如今的东博会已形成了集政治、外交、经贸、人文为一体的合作新模式,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东盟携手打造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一带一路”的召唤下,第十叁届东博会掀起“新主题、新商机、新面貌、新体验”的“四新”旋风。将围绕中国和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重点合作领域举办高层论坛活动34个,创历届东博会论坛数量新高,涉及领域也是历年来最为广泛。奏响一曲中国—东盟多领域交流合作海丝合作的高山流水,锦瑟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