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网讯】记着吴逸峰报道:清明来临之际,由福寿园国际集团主办的“学会告别”2017清明媒体交流会在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举行。“华人生死学研究中心”倡议人雷爱民、《学会告别》公众号发起人焦不急、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伊华等专家参与会议,共同探讨如何将“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延伸到生命的终点,通过医疗、临终、殡葬、纪念以及教育服务等改善中国人的告别质量和死亡质量和生活质量。
其中由福寿园国际集团推出的“生前契约”试点受到各方关注。
试点“生前契约”签约300多单
3月12日,台湾知名作家琼瑶女士发布公开信,向家人们预先嘱托自己希望“尊严死去”的愿望,引发全民热议。腾讯调查显示,98.09%(30030人)表示理解琼瑶发布生前预嘱,95.34%(27434人)表示自己有可能会签订生前预嘱。作为自主选择生后事的重要一部分,与殡葬服务公司订立如何开展殡葬礼仪服务的生前契约也得到了普遍关注。
据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伊华介绍,生前契约的普及率在美国高达90%,在日本早已超过70%。台湾在过去10年间,《生前契约》覆盖率每年都在递增。而在中国,2011年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推出了一项“生前关爱计划”,迄今为止签约的只有六七位老人。之后生前契约在上海、云南等也有相继推出,但尚未成熟。
伊华表示,福寿园国际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殡葬服务提供商,目前已经在安徽合肥试行推出生前契约,去年半年签约300多单。除了不包括墓地,这个生前契约是一个涵盖殡葬全部流程内容的定型化服务产品,每项服务可由当事人自己增选、定制,而且费用可以签订契约之前商定,然后落实到契约中。签订契约后,支付的资金会存入到专门的账户,由专业资金管理公司托管。目前福寿园还在和阳光保险进行商谈,由保险公司进行托底保障。未来,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和金融、法律等相关介入,生前契约会更加完善和普及。
中国死亡质量排名第71名
《学会告别》公众号发起人焦不急在会上表示,连续两年《经济学人智库》(EIU)全球国民死亡质量(Quality of Death特指临终质量)排名,中国都排名第71名。从临终关怀资源获得率等5项指标来看,都是这样的。全国老龄委的数据,像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我们的临终关怀医疗资源的获得率,都不到1%。医疗系统的过度治疗现象,让临终病人非常痛苦。
为此,鉴于中国老龄化的程度和速度、长期照护中心制度的缺失等,焦不急呼吁中国尽快出台《病人自主权利法》。他认为这种进步是把医疗业关注的焦点,从工业时代的“病”,终于兼顾到了人文时代的“人”,通过接纳死亡、接纳临终关怀,为医学自身的终极目标“善”,注入了全新的内涵。
中国殡葬设施仅美国1/13
伊华列举了各国殡葬协会提供的数据:美国人口3.23亿,死亡数250万,殡仪馆20900家,公墓23000家;澳大利亚人口0.2238亿,死亡数15万,殡仪馆800家,公墓1300家;中国人口13.7亿,死亡数980万,殡仪馆1821家,公墓1567家。
伊华表示,中国仅仅约美国1/13的殡葬资源,还被当作邻避设施。时常听到中国这么大,“生”都顾不过来,哪有精力去关心“死”。但其实,正如伊华曾经接待的德国著名摄影师Udo Lauer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以尊严的态度和祥和的心情去对待生命离去,那么‘生’将不是问题。”
国内首个“华人生死学研究中心”正在倡议筹建中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死亡问题研究学者雷爱民介绍,目前自己正与学界同道一起积极筹建首个“华人生死学研究中心”,并于2016年11月12日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发起举办了“首届中国当代死亡问题研讨会暨‘华人生死学研究中心’筹建倡议会议”,并积极争取实体落户意向相关单位。筹建中的“华人生死学研究中心”将是国内首个专门的生死学研究机构,将以生死学学术研究为中心,积极构建死亡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死亡研究机构,成立死亡研究协会,系统出版专业教材等。
近四十年来,中国内地关于死亡问题的研究虽已取得不少成果,但问题仍然突出:首先、死亡学科建设严重滞后,死亡学理研究仍然不足;其次、死亡教育或生死教育没有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再次、与死亡相关的研究资金、研究人员、研究机构、研究协会、学术会议、出版物等严重不足。由于学术研究滞后,中国内地与死亡相关的社会问题、行业实践等缺少精深的学理支持与体系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为此雷爱民呼吁,在死亡学科建设(死亡学)、本硕博人才培养、行业实践等方面加大投入,最终推动死亡教育进入国民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