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藍 (網友:喜山樂水 攝)
守住青山綠水,株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邁出鏗鏘步伐:71項改革舉措,截至4月已完成階段性任務的31項,正在推進的28項,其中4項進度提前。城鄉環境同治體制機制的“攸縣模式”,成為全國推廣複制的經驗;極具“株洲特色”的綠色出行改革,極大地方便市民出行……綠為底,藍作天,正成為株洲發展的“底色”。
改出“最嚴耕地保護制度”
改革,需要魄力。
在保護耕地與實施有效開發之間,株洲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完善耕地數量和質量占補平衡機制。我市已連續17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確保了耕地保有量303萬畝、基本農田251萬畝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不下降。
一方面, 2013年,株洲在全省率先啟動了耕地保護“一張圖”系統,將土地開發、綜合整治、土地複墾、增減掛鉤、土地開發後備資源和基本農田數據納入一個數據庫統一管理,對所有在建項目和曆史項目進行了整理歸集,多次獲得省國土資源廳的肯定。
另一方面,保證土地開發不耽誤。2012年,《株洲市社會資金補充耕地項目管理規定》,明確了自籌土地開發項目建設的程序和要求。目前全市市本級土地開發項目均為自籌建設。我市首創的自籌土地開發建設模式在全省范圍內推廣。
立體化低碳交通體系形成
改革,服務人民。
如今,走在株洲大街小巷,電動化公交車、公共自行車,再加上燃氣化出租車,立體化低碳交通體系成了一道流動的風景線。與此成正比的是,株洲公交、步行和自行車出行比例占城市交通的60%以上,低碳生活、綠色消費在株洲成為時尚。其中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管理”模式,建成了全國試點、全省第一的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
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與綠色出行改革相配套的是,堅持財政補貼公交制度,全程覆蓋的公共自行車,市民出行成本更低。更重要的是,環境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每年可減少碳排放8.97萬噸;城區空氣質量良好率達到了97.7%,城市環境明顯改善。
株洲被國家列為“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示范項目”試點城市、全國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試點城市、全國公交都市試點城市,成為全省第一個低碳交通試點市。
生態畫卷仍在用心繪制
改革,無止境。
▲ 株電煙囪 (株洲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譚清雲 攝)
在株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蹄疾步穩,正向縱深推進。
推進建立環境保護市場化機制,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出台推廣環境汙染治理第三方治理和環保設施第三方營運服務、政府與民間資本合作開展汙染整治的PPP模式等。
為保護河流,株洲全面推進河長制,迅速建立健全市縣鄉三級河長體系,初步明確了全市314條河流和18座大中型水庫的448位市、縣、鄉各級河長名單。株洲的河長制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
為保護水資源、控制汙染物排放,2011年,株洲就在省內率先啟動主要汙染物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已有700多家企業繳納初始排汙權有償使用費2500多萬元,有114家新、改、擴項目通過儲備指標出讓,購得二氧化硫633噸、化學需氧量197噸、氮氧化物59噸、氨氮16噸,交易金額636萬元。
如今的株洲大地,正呈現出一幅幅美麗的生態畫卷。這畫卷,以藍綠為底色,勾勒出株洲市未來生態文明建設和體制改革的清晰路徑,更展示著全市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