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楊眉報道:近日,互聯網數據機構Trustdata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分析報告》顯示,生鮮電商的頭部效應正愈發明顯,其中,京東到家的月活躍用戶數(MAU)高居生鮮電商榜首,並遙遙領先每日優鮮、中糧我買網、盒馬鮮生等生鮮電商平台,成為了生鮮電商名副其實的行業老大。
與此同時,易觀千帆發布的《2017年最新電商APP TOP100排行榜》顯示,京東到家的MAU以及16.33%的環比增速均高居生鮮電商榜首;每日優鮮則位居第二;飛牛網位居老三。
從混戰走向贏者通吃
對于整個生鮮電商行業來說,涌入的平台可謂成百上千,這也導致整個行業的競爭甚為激烈。相關數據顯示,整個2016年國內的生鮮電商平台數量達到了4000多家,尤其是在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線城市,生鮮電商的戰爭可謂一片混亂。
一份來自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6年度中國網絡零售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2016年國內生鮮電商整體交易額約913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80%,2017年整體市場規模可達1500億元。但由于成本居高不下、配套冷鏈物流體系不健全,4000多家生鮮電商僅1%盈利,88%虧損。隨着行業競爭格局的逐步確立,整個行業也從燒錢補貼價格戰逐步走向憑借優質服務、高效配送等為制勝標准的健康發展軌道上來。
從此次Trustdata、易觀發布的今年上半年數據來看,生鮮電商里排名前三的平台:京東到家、每日優鮮、中糧我買網的月活躍用戶數量遠遠超過其他平台的月活用戶數量總和。尤其是京東到家,其一家平台的活躍用戶數量相當于後面二三四名的總和,遙遙領先于其他平台。
這說明生鮮電商行業的競爭格局正在逐漸從江湖混戰走向多強爭霸,甚至是贏者通吃,行業競爭格局已經基本確立下來。而京東到家未來或許將進一步拉開與其他生鮮電商平台的差距,成為行業獨角獸。
京東到家為何能實現行業第一?
近日京東到家宣布了上半年的業績成果,其中業務收入超出去年同期7.5倍,銷售額GMV平均月度環比增幅達30%,訂單量的環比增幅達20%,上半年新入駐門店達到3萬家。對具體的商戶來說,今年6月份較之于1月,以上海為主要零售端的沃爾瑪的線上銷售額(GMV)翻了超過4倍,訂單量翻了近3.5倍;另一家滬上著名商超永輝的線上銷售額和訂單量也比1月份增長了超過2倍;而在4月份才入駐的社區便利超市正大優鮮兩個月內銷售額增長6倍,訂單量增長了近7倍……
很顯然,在生鮮電商領域,京東到家用數據提交了一份漂亮的答卷。達達-京東到家CEO蒯佳祺透露,數據顯示,入駐京東到家的商戶普遍已經可以實現10%-30%的整體銷量增長。
資深業內人士劉曠認為,京東到家的物流優勢,即與在自有物流系統方面擁有中國最大的同城速遞平台“達達”的合作使得京東到家借助自有配送體系能有效降低運輸成本,在訂單處理和服務管理方面也能獲得較好的融合。而京東到家成熟的零售賦能體系和巨大的商戶群體基數讓京東到家實現了行業第一,並成功進一步搶佔以上海為首的大型城市生鮮電商市場。隨着行業格局的不斷分化,更多的入駐商家會選擇倒向第一梯隊,現階段京東到家在業內畫出的分水岭也會越來越明顯,其有望引領傳統商戶掀起一場轉型的革命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