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湖南 > 經濟前沿

引領,繪出脫貧「美麗樣本」

2017-08-07
來源:華聲在線

引領,繪出脫貧「美麗樣本」

——湖南旅游扶貧啟示錄之三

  7月24日,韶山市韶山鄉平里村。該村依托區位優勢,發展鄉村旅游休閑產業,成功脫貧。 湖南日報記者 李健 攝

  華聲在線記者 黃煌 盧小偉 劉玉鋒

  湖南日報記者 孟姣燕

  榜樣的力量無窮無盡。湖南旅游扶貧任重道遠,除了以開放連接外界、用創新驅動發展外,還要發揮關鍵要素的引領作用,带動脫貧攻堅整體向前推進。

  「旅游扶貧文旅興縣」全國網媒湖南行采訪團走訪發現,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旅游扶貧示范縣、重點景區以及活躍在村寨里的致富带頭人等關鍵要素,在湖南扶貧開發第一現場,扛起了百姓脫貧致富的重任,繪制出一幅幅「美麗樣本」。

  景區带村,變「開門見山」為「開門致富」

  湖湘美景,錦繡天下。如何改變「景區熱熱鬧鬧,周邊冷冷清清」的現象,讓「開門見山」的景區村民,充分享受到旅游業發展带來的紅利?

  「根據省情,現有49個重點貧困縣要立足縣域謀划全域,積極探索以縣域為基礎、具有湖南特色的旅游扶貧新路徑,以『景區带村』為重點突破,带動旅游扶貧全面發展。」省旅發委主任陳獻春在今年的全省旅游扶貧工作推進大會上如是說。

  在新寧縣,崀山是國家5A級景區的新成員,其雄偉壯觀的丹霞山水畫卷,不僅打動了世界自然遺產評審組的專家,還為山腳下百姓脫貧致富,提供了豐富的可能性。

  浪漫崀山邂逅旅游扶貧。近年來,新寧縣以崀山創5A景區為抓手,大力發展景區带村,堅持旅游開發與旅游扶貧同步、景區發展與鄉村發展同行、門票收入與村民服務收入同增,讓村民成為崀山景區的第一主人,變「開門見山」為「開門致富」,探索了一條旅游扶貧的「崀山模式」。去年8月,崀山被授予「全國景區带村」旅游扶貧示范單位。

  在炎陵縣,炎帝陵全力爭創國家5A級旅游景區的同時,將周邊村直接納入景區整體規划,結對帮扶,把游客引到農民家里來。

  在江華瑤族自治縣,秦岩景區發揮品牌優勢效應,带動周邊村發展種植養殖,經營農家樂。

  景區游客不斷增加,昔日山寨農家「門可羅雀」,如今「門庭若市」,賓客盈門。

  能人带戶,扶貧路上不落下「一家一姓」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带。在很多貧困山村,由于村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觀念相對落后,相互之間缺乏激發、促進的因素。在扶貧工作中,亟需一個「带頭人」來引領推動。

  彭育晚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在新化縣,油溪橋村因央視記者連續蹲守21天報道脫貧紀事「火」了。油溪橋村以前也是貧困村,在村党支部書記彭育晚的带領下,油溪橋舉全村之力修路、養殖、種花,發展旅游產業。5年時間,人均年收入從不足千元達到近萬元,成功脫貧。去年,彭育晚被評為「湖南省百名最美扶貧人物」。

  鳳凰縣山江鎮的麻金梅從事旅游業已有數十年。精准扶貧號角吹響后,她在山江鎮苗人谷景區和老家寨景區必經之路上,開辦苗族飲食文化傳習所,聘用當地貧困戶當服務員,同時引導村民制作、售賣苗繡等產品,带動42戶168人脫貧。

  在全省各地,像彭育晚和麻金梅這樣的致富能人還有成千上萬。他們活躍在旅游扶貧的第一線,用飽滿的熱情和勤快的腳步,密密匝匝地織就脫貧致富的藍圖。

  示范带動,探索可復制可推廣扶貧模式

  盛夏的資興市三都鎮流華灣村,千畝荷花爭芳吐豔,游客紛至遝來。如今,荷花村、桃花島、臍橙村等「一村一品」建設方興未艾,放大旅游扶貧示范效應。

  旅游扶貧,是一項在白紙上勾畫藍圖的事業,路徑、方法及效果都需要探索。因此,選擇一些資源豐富、條件成熟、有發展潛力的鄉鎮和景區進行示范創建,顯得尤為重要。

  2015年12月,國家旅游局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截至目前,國家旅游局已公布了兩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去年11月,資興市被列入第二批創建名單中;今年3月,又被評為「湖南省全域旅游先鋒市」。

  放眼全省,31家「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正如火如荼探索旅游發展新模式,以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形成聚合效應。

  省級層面上,也在加快研究如何發揮示范創建的作用。今年3月,省旅發委聯合省扶貧辦,在全省開展了「旅游扶貧示范縣」創建工作,要求創建區內要打造3A級以上景區1個以上,特色旅游小鎮2個以上;旅游脫貧人數佔本地脫貧總人數的20%以上,旅游就業貢獻度20%以上。

  7月中旬,茶陵、桂東、安化等11個縣被擬定為「旅游扶貧示范縣」,示范創建成效初顯。

  「景區带村」「能人带戶」「公司+農戶」「示范带動」,當下湖南各地旅游扶貧所探索出的種種新模式,如和風送雨,遍地花開,清香滲溢瀟湘山水。

[責任編輯:肖靜文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