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荣华荣获的越南农业部颁发的荣誉奖章。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闕琳晶、通訊員鍾漢成報道:2000年5月,一批廣西農業科技人員前往越南,從零開始建設科研基地,播撒先進農業技術的“種子”。2017年8月,一批實驗室先進設備從廣西憑祥運往越南,中越雙方開始籌建農作物病蟲害防控實驗室,開墾新的科技“試驗田”……
這17年,廣西和越南的科技合作從未間斷,中國先進農業技術在越南從落地到生根,從開花到結果,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国农业专家吕荣华(前排右三)在越南指导农民种植水稻。
蹚過“環境關”
2000年,廣西農科院呂榮華、覃耀東、盧焜光等3位中國專家,帶著傳播先進農業技術的任務,來到越南河內,正式開啟中國農業技術的越南之旅。
他們到越南,是作為合作方前來實施政府間國際科技合作議定項目“中越農業綜合技術示范研究推廣基地建設”——1998年,中越雙方共同提出在越南建設農業綜合技術示范基地,次年,廣西農科院與越南農業大學被確定為項目實施合作單位。這個基地,是中國在越南成功建設的第一個農業綜合技術示范基地。
越南與中國廣西的氣候條件相似,廣西的優良品種在越南能有良好的表現嗎?最初,中國專家選擇了一批雜交水稻和蔬菜種子,一邊建基地一邊進行試驗。沒想到,受海洋性氣候等影響,越南沿海一帶氣溫高、濕度大,中國專家帶去的一些品種居然“水土不服”。
稻曲病來了,稻穀上長出黃色粉球,產量和品質受影響;白葉枯病來了,水稻葉子變白,光合作用受影響,產量要“打折”;“著急病”也來了,一些水稻品種受光照強、溫度高的影響,生長期變短,提前開花,優良特性表現不出來;沒想到的是,鼠害也來了,有兩三個品種的水稻幾乎被老鼠啃光……
這些意外,讓中國專家有些措手不及。在國內,遇到什麼問題都能隨時隨地找其他專家商量對策;在越南,由於當時通信不便,大多數情況只能靠自己想辦法。
幾位專家幾經討論,拿出了應對措施:一是噴藥預防稻曲病,二是讓國內的專家挑選並提供適合的水稻品種,三是建設防鼠牆對付老鼠,另外還搭建種植大棚、建設排灌系統。采取這些措施後,在這個面積為1.2公頃的封閉式農業示范基地裏,中國的優良水稻品種終於告別“水土不服”,在異國的土壤裏茁壯成長。
越過“技術關”
農業技術的示范推廣,只有得到大家信服,才能事半功倍。
基地建設之初,中國專家經常下田幹活,與別國的專家相比很是另類,當地人都對這些滿腳泥巴的中國專家心存疑問。那段時間,考驗接連不斷,讓大家印象最深的一次發生在2003年。
當時,中國專家在越南進行雜交水稻制種,1月播種父本,計劃2月5日播種母本。由於當時正好處於春節期間,中國專家回國休假,便由越南的技術人員代為播種。2月10日,中國專家返回越南後發現,已播種的許多種子發黑、發黴甚至壞死。呂榮華至今還記得很清楚:“大概只有30%的發芽率,很多種子都壞了。”經過了解,原來是越南當地技術人員操作不當,催芽時沒有翻動種子,導致散熱不好,“燒”壞了種子。
幾位中國專家都知道,這次制種是基地建設的一件大事。如果不成功,不僅有損中國先進農業技術的聲譽,還會影響中國農業技術在越南的推廣——這意味著,這次制種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不拋棄,不放棄。”面對這種很難解決的問題,中國專家還是不願放棄。很快,他們找到了一個可行的辦法——用直播的方式把母本的生長期縮短,同時把父本的生長期延長。2月15日,中國專家用15公斤種子來直播,進行緊急補救。
按照常規生長周期計算,當時父母本花期已相差10天,錯過花期相遇就會顆粒無收。業內許多人都認為這次制種肯定失敗。越南農業大學的專家也說,如果是他們遇到這種情況,很可能選擇放棄。
事實證明,中國專家采取的措施可行。在大家的努力下,通過控水、控肥、使用低濃度的赤黴素等保花措施,最後父母本花期基本相遇,制種產量為2175公斤/公頃,達到中國國內制種的中上水平。此後,越南雜交水稻制種觀摩團先後兩次到基地參觀學習。越南同行稱贊說,中國專家真有辦法。
跨過“觀念關”
在越南推廣中國農業技術,語言不通、信任不足成為很大的障礙。同時,中國專家還發現,一個成功的試驗能讓越南的專家信服,可要說服越南農民,觀念不同更是難以逾越的鴻溝。
越南當地農民多是深水插秧,秧苗插得很深,且種植後就讓其自然生長。然而,用這麼粗放的方式種植雜交水稻,產量肯定很低,因為雜交水稻需要精心呵護——稻田要基本水平,秧苗要淺插,還得精細管理。
在基地裏,中國專家舉辦了多期培訓班,仔細將種植技術傳授給當地農民,但他們還是難以接受。他們喜歡中國雜交水稻的高產,卻不喜歡中國種植技術的“煩瑣”。因此,當地農民初期種植的中國水稻產量都不高。
怎樣才能有所突破?幾經考慮,中國專家決定從越南農業大學的學生中找突破口,因為大學生比普通農民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也更容易影響身邊的人。於是,專家們把幾個雜交水稻品種的種子交給一位學生,讓他帶回家按照規定的方法來種植。這位學生回家後,讓家人按照要求來種植,結果其中一個品種長勢非常好,他家人很是高興,周圍的農戶也很是羨慕。可這時大家已記不清這長勢好的是什麼品種了,想找種子來種植也沒辦法。最後,這位學生只好用報紙包著這個品種的稻穀,趕了上百公裏的路向中國專家請教。
“經過對比,覺得中國專家的水稻種子和種植技術好,他們就信服了。”中國專家呂榮華說,後來他和這位學生帶著對應的種子回去時,不用再費勁解釋,當地的農民很快就跟著中國專家學種雜交水稻了。隨後,中國雜交水稻就容易推廣多了,很快在越南“四處開花”,贏得越南農民的贊揚。
邁過“後續關”
“你們最多來兩年,就會回去了。”剛到越南時,當地一些人的說法讓幾位中國專家印象很深。當地人見過很多外國專家,都是沒來多久就打道回府了,對中國專家,他們樂觀估計也就是待兩年。
讓他們沒想到的是,直到2006年“中越農業綜合技術示范研究推廣基地建設”合作項目結束,中國專家都沒有撤回;沒想到的是,項目結束後,中國專家呂榮華還繼續待了5年,前後整整堅守11年;更沒想到的是,這個基地至今仍維持良好的運營,每年都為越南培訓一批農業技術人員。
現在,廣西農科院還與越南農業大學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系,每個月都有中國專家前去開展科研和推廣工作。2012年,中國專家還從廣西帶了玉米新品種到越南試種,並於2015年通過越南農業部的品種審定,品種名定為HUA601。中國駐越南大使館官員了解這些情況後,十分驚訝地說:“這個基地堅持十幾年,不簡單。”
據中國農業部門統計,廣西農科院至今已在越南推廣種植特優系列、博優系列、培雜系列等多個中國水稻品種,其中特優136累計推廣種植約6.7萬公頃,大幅提高了越南的大米產量。現在,越南已成為雜交水稻種植第二大國、大米出口第二大國。
2016年12月,在越南農業大學成立60周年慶典上,中國專家呂榮華登上領獎台,接過越南農業部頒發的榮譽獎章和證書。慶典上,來自4個國家的11位專家獲此殊榮。證書上的一句話格外醒目——為越南農業與農村發展事業做出貢獻(譯文)。呂榮華說:“這是對中國專家的肯定,更是對中國農業技術的肯定。”
時光在流逝,合作不止步。2017年8月21日,一批價值18萬元人民幣的實驗室設備以及建設12個大棚所需的材料運抵越南。在廣西科技廳的支持下,今年廣西農科院將在越南建設農作物病蟲害防控實驗室和中越邊境農業科技走廊核心示范園區,這批設備和材料就是實驗室和示范園區的重要物資。中國專家呂榮華將再次奔赴越南,准備開始新的合作。
這,又是一個新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