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小方锭。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杜林、宋璟、赵振华报道:十一年时间,一片庄稼地变为了多晶硅生产、加工、光伏发电的全产业链集聚区。近日,本报记者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采访了解到,企业技术创新、政府贴身服务、行业发展机遇令这里的光伏企业在升级、延伸过程中不断走向高端化。
小颗粒作出大文章
在保利协鑫旗下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只小玻璃瓶里装满了细小的圆球形金属颗粒,这就是中能硅业创新的颗粒硅产品。公司副总经理刘福告诉记者,每公斤颗粒硅的电耗在25度以内,而过去采用的棒状硅每公斤电耗则要50度。颗粒硅的使用大大降低了产品电耗,带来成本下降与效率提升的双重收益。这只是中能硅业众多创新产品中的一例。
除了颗粒硅产品,中能硅业在原有的多晶硅材料产业链上延伸出许多硅化学产品,迈向能源化学领域。刘福介绍,原来生产时产生的副产品四氯化硅,初期时,要花钱请别人来处理,而现在通过技术研发,可以将四氯化硅回收再应用,变废为宝;过去,每年中国都需要从国外进口2000亿美元的电子级多晶硅。而现在,保利协鑫能源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成立的鑫华半导体已经开始生产电子级多晶硅,有望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和制衡。
技术创新被中能硅业视作核心竞争力。刘福介绍,中能硅业每年营业收入近100亿元,其中至少有3%用于技术研发投入,包括人才引进和在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目前,中能硅业不仅在江苏有自己的研发中心,还在美国拥有自己的海外研发团队,跟踪研究领域内最先进的技术、材料和发展趋势。通过技术研发与产品更新,中能硅业保持了产品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并在控制成本方面不断取得突破。经历十年多发展,中能硅业不仅聚焦光伏材料的生产,还布局多元化,将产业链延伸到电子材料、能源化工等行业等。
从2006年3月注册动工、2007年工厂一期开始投产,到如今满负荷7.5万吨产能,十一年时间,中能硅业从一片庄稼地上“生长”为全球光伏产业名副其实的第一大材料制造商,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短期内发展这么快,得益于国家的大环境。一个地方的亲商理念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快与慢,而徐州开发区对企业的贴身服务给我们企业创造了最好的经商环境。”刘福说。
挑战极限 设立行业新标准
池塘中鱼儿嬉戏,一座廊桥横跨水面两端,秋风吹起微波粼粼……进入协鑫硅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花园般的厂区,很难相信这里就是占据全球多晶硅铸锭市场30%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厂房内部,一台台仪器正在逐步完成多晶硅铸锭、切片等精密操作,智能机器人与扫描仪协作,共同完成对多晶硅铸锭成品的严格检测,确保产品的高质量。
协鑫硅材料是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旗下专业从事硅材料生产的企业,主要从事光伏产业链中间环节——铸锭、硅片的研究、生产、销售。总经理游达介绍,目前,公司具有铸锭产能17GW,切片产能3GW,全球30%的铸锭都是从这里生产出来。
协鑫硅材料从2010年1月工厂正式投产,到2011年就实现产值、销售额双双突破百亿元,并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2012年,公司入选“江苏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库”,并取得“江苏省太阳能级晶体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晶体硅线切及检测技术工程中心”等高水平科技平台认证。“不谈过去我们在研发方面遇到的瓶颈,现在我们最需要做的是提高效率,挑战材料的极限。”游达表示,从公司建立开始就明确了要做到行业最高水平的目标。
带着领先行业的精神,公司通过技术革新等手段不断研发大投料量铸锭炉和先进的铸锭工艺,持续改善铸锭炉、切片机等关键生产设备的生产效率。目前,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80kg以及1200kg铸锭炉技术,具备同时生产多晶硅锭和鑫单晶铸锭的能力,实现多晶铸锭、鑫单晶铸锭生长;且具备产能高、能耗低、硅锭品质高等优点。该技术也为光伏硅晶生长设立了一个全新的工艺标准,为光伏产业实现平价上网提供高品质、低成本的技术解决方案。
行业洗牌 创新驱动带来核心竞争力
“要领先行业半步甚至一步,企业要有这样的精神、这样的担当。这样才能让企业无论是在降低成本还是产品开发速度上都能带领行业向前走。”游达说,为了提升产品效率,公司不仅自己培养科技研发团队,还通过与高校合作,招募培养专业人才,做到双管齐下。
近十年来,中国光伏产业是为数不多的能和国外达成竞争甚至引领全球的行业。能引领全球的前提是中能从上游解决了上游材料的供给问题。”刘福说,以前,光伏产业的市场、技术两头都在国外,中国只能赚个辛苦钱。
“十年间,由于多晶硅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原因,国内很多光伏企业倒下,行业洗牌。“这个行业看似有钱就能做,但其实不是谁都能做,它是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刘福说,国家将清洁能源列入战略型新兴行业予以政策扶持,但政策扶持只是阶段性的,未来,国家补贴力度将越来越小。对于行业来说,无论是否有政府补贴,企业能够持续发展,仍要看其产品是否有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