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西 > 商报专稿

合肥市包河區系列報道之五 民生工程托起126萬包河人“穩穩的幸福”

2017-12-08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十九大報告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來,合肥市包河區聚力保障改善民生,增強人民幸福指數,切實解決了一批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創響了“住在包河、學在包河、遊在包河、樂在包河、創業在包河”品牌。

  創響品牌 民生與發展同頻共振

  “十二五”以來,合肥市包河區始終將民生保障與改善作為黨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優先保障民生投入、優先推進民生改革、優先實施民生項目,五年來先後實施民生工程項目43個,累計投入資金超13億,惠及全區70%以上的居民。

  “過去站在馬路邊幹等著,風吹日曬、飽一頓餓一頓,最怕的還是找不到工。”在常青街道淩大塘社區的淩大塘臨工集散中心工棚下,臨工丁佩磊說,“如今有了工棚,24小熱水供應、專用廁所、提供培訓,特別是有了充分的就業機會。臨工中心像一個‘大家庭’溫暖了我,這五年,我切實感受到了生活的變化。”

  “居住環境舒適整潔,一日三餐美味可口,心理上也有了依靠,不再覺得孤獨無依了。 ”在蕪湖路街道手表廠小區的金玫瑰居家養老綜合服務中心裏,老人王義群說, 現在好了小區內的中心建好了,沒事我就可以來打打太極拳,還可以學習學習工藝品制作,文體兩不誤。”王義群說。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把環境最好的地方用於建設中小學、幼兒園,在合肥市包河區,最好的建築是學校,最美的風景在校園,包河正由“全省教育第一強區”嬗變為“全國一流教育名區”。堅持把生態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在全省率先實施“河長制”“林長制”,創成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等6個國字號生態品牌,塘西河公園、金鬥公園、方興公園等“城市綠肺”成為市民最愛去的地方。城市品質不斷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數逐年攀升。

  回應期盼 暖心工程潤民心

  “從最需要幫助的群眾入手,解決群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民生工程通過實施惠殘、低保、大病救助等多項民生工程,為社會弱勢群體留住光明,點亮生活的希望。”合肥市包河區民生辦相關負責人介紹, “受到百姓認可的民生項目成為‘鐵打的營盤’,如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等,最初是該區試點,此後正式進入市級民生工程榜單,經過幾年不斷加強完善,已經成為品牌項目。”

  合肥市包河區民生工程開展以來,實施項目不斷增加,實施范圍持續擴大,民生兜底保障作用有效發揮。民生工程項目由11項增加到2017年的28項,農村低保標准由最初的人均每年800元提高到6120元;城鄉醫療救助標准上限低保戶由每年2萬元提高到每年3萬元,並將五保戶救助標准提高到4萬元;城鄉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由小學每人每學期45元、初中每人每學期60元分別提高到625元、825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標准由原來人均40元提高到45元;家庭醫生簽約加快推廣,截至目前該區已有超過12萬人簽訂了“家庭醫生”服務協議……民生工程由主要解決“生活難、上學難、看病難”問題,拓展到 “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實現了“雪中送炭”到“錦上添花”的轉變。包河區也連續多年獲得全市民生工程組織實施工作傑出獎和先進單位,並多次獲得全省民生工程績效獎補。

  創新管理 讓群眾獲得感更強

  “老人家,這是您訂的餐。”當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將手中的飯菜遞到家住江汽一村的盛萬霞手中,90歲高齡的老人家掏出一張卡,像年輕人刷卡消費一樣,瞬時完成付款。今年,為方便老人便捷的享受服務,合肥市包河區將所有紙質居家養老服務券換為服務卡,以後的居家養老服務,只需要工作人員掃描一下服務卡上的二維碼就可以實現,方便使用又節省成本。

  為更好地服務居民,合肥市包河區在民生領域敢於先行先試,在以人為本的創新之舉中,最大限度地為民謀利、造福於民。五年來,在保障房建設、民生工程後續管養等方面創新亮點頻出。深化基層醫改,創新實施醫聯體、醫養結合等模式;“樂助常青”在全國首創社會救助“PPP模式”;“三社聯動”“公益創投”成為社區管理服務新亮點……

  2017年,合肥市包河區繼續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集中力量辦好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民生實事,努力讓百姓的獲得感更加充實、更可持續。2017年,該區共實施28項民生工程項目,其中省定21項,市定7項。截至10月底,全區各級財政累計投入資金2.76億元,已撥付資金2.65億元,資金撥付率96%,超序時進度13個百分點;農產品食品安全工程、技工大省技能培訓工程、就業扶持工程等13項省市民生工程項目已提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李多慶 徐汐顏)

[责任编辑:朱剑明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