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堂草原”到“蒙餐之都”
飲食文化是人類歷史的說明書,是人類成長的履歷表,刻下歲月的年輪也留下人類跋涉的軌跡。通遼從天堂草原到“中國蒙餐之都”的歷程,見證了民族飲食文化的發展。從未聽說有哪個地區以一種小吃的名義舉辦兩屆美食節。所以2013年5月,當“通遼市第二屆科爾沁牛肉干節”再次舉辦的時候,人們對于眼前這個神奇的美食不能不刮目相看。幾乎在同一季節,2013年春天的北京,內蒙古飯店也在舉辦“夢回科爾沁”美食展示活動。
而遠在千里之外的科爾沁草原上,這一天也正是“白音杭蓋蒙餐館”開業的日子。主人把燃燒着炭火的大鍋架在院子里,當眾展示着炭烤牛肉干的技藝。就是這樣一塊風干牛肉或經過火烤、炭燒、或經過油炸、煎烙,兩次當上了美食節的“主角”,不久又成為中央電視台節目的亮點。記錄顯示,這一年,借助互聯網的平台,通遼市牛肉干銷售6000多噸,客戶遍布全國。
人類文明從餐飲開始,餐飲文化以用火為標志。于是,人類在烹調食物時,由于所處自然環境和食物來源、食物種類的不同,就產生了烹飪和飲食行為方面的差異。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形成了不同的飲食習慣。隨着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不同的飲食特色越加明顯,馬背民族以自己的智慧開發出特色濃郁的蒙餐成為民族飲食文化的重要標志。
科爾沁牛肉干歷史悠久,具有營養豐富,攜带方便,耐保存等優點,不僅僅被譽為“成吉思汗的軍糧”,更是一個古老民族的滋養。生活在科爾沁草原上的蒙古民族牧民有世代制作牛肉干的生活習慣。秉承游牧文化遺風,千百年來牛肉干走進千家萬戶,以美食的傳奇故事,演繹着蒙餐的前世今生。大家喜歡牛肉干,不僅因為它的原生態的滋味,更因為它“活化石”一般地記憶着遠古用火的傳統與習俗,讓這種古老的快餐食品浸潤着草原恒久的鄉情。
古代營養學家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詳細記載了蒙古族餐飲一千多年的發展衍變。特別是在元朝,帝國的疆域發展到前所未有的廣大,這一時期,食藥同源已經成為人們共識,涮羊肉在忽必烈的推捧下誕生;月餅,已經成為中秋不可少的一道點心;元大都成為有史可考的第一家烤鴨店的發源地;產生了至今眾人都願意品嘗的名菜——烤全羊……如今走遍通遼大街小巷,品味“燒烤”成為一道獨特風景,而以牛肉干、奶酪、炒米為代表的蒙古族食品,則明顯地保留着草原文化的傳承。它由“羌煮貊炙”般的古代聚落飲食方式到歷代宮廷宴飲、官府及各地方菜系的流變,使廣泛呈現于北方蒙古族人們生活之中的紅食(肉類)、白食(乳類)、青食(糧食)、紫食(蔬菜)如涓涓細流匯入中華飲食文化的滄海之中,凝聚成為具有高超烹飪技藝的美食。如今,一塊牛肉干可以讓人回味科爾沁草原如何實現了從“天堂草原”到“蒙餐之都”的精彩轉身。

科爾沁蒙餐銘刻草原文脈的生長
科爾沁蒙餐的最大亮點是銘刻歷史,返璞歸真,以簡潔的方式展示飲食的內涵和人類生存的智慧。中國第九大菜系的誕生為科爾沁蒙餐構築起新的發展平台,拓展了民族餐飲的文脈。
2017年春,內蒙古餐飲界迎來自己的一大盛事——“蒙餐”躍升為中國第九大菜系。作為獨具地方特色的餐飲精華,蒙餐成為內蒙古十大文化為符號之一,不僅反映了草原民族鮮明的飲食特征,而且體現了蒙古族優秀的文化內涵。作為蒙餐開發的“探路者”,極具特色的科爾沁美食之鄉通遼市則早在2014年8月,就被中國飯店協會命名為“中國蒙餐之都”。一塊金匾彰顯出科爾沁美食的巨大影響力。
回顧那些年,一年一度的美食節,那些圍繞弘揚科爾沁飲食文化而舉辦的一次次特色鮮明的餐飲大賽,成為展示科爾沁飲食文化的重要平台,迸發出蒙餐獨特的文化魅力。在自治區內眾多競爭者當中,通遼被授予“中國蒙餐之都”的稱號,其優勢當然是無可替代的。萬丈高台,始于壘土。蒙餐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人們“吃”出來的。佔全國蒙古族總人口近四分之一的通遼市,是蒙古族飲食文化的發祥地和蒙餐消費的重要市場。無論是在科爾沁美食節上推出的新菜品,還是遍布草原的牧區人家,豐富的蒙餐都會讓人們經歷味覺的妙曼之旅,猶如傾聽蒙古族長調般綿軟悠長,美食、美味、美不勝收。
多年的傳承與歷練,讓通遼形成了廣大的開發團隊,對各民族飲精粹的兼收並蓄,反復實踐,創作出多種享譽四海的國字號品牌,更有庫倫蕎面、大玉兒炒米等菲遺產品,以及全牛宴、乳香宴等,讓科爾沁蒙餐邁入飲食業高端市場,走進百姓生活。
史料記載,科爾沁蒙餐不僅植根于草原深處氈房牧鋪,也盛行于王府貴族之家,更躋身于宮廷,充盈于公主、額駙餐桌之上。歷史上科爾沁草原建有王府數十座,王公貴胄數百人,親王加封、公主下嫁、格格入贅,各層次的宴筵都是蒙餐的用武之地。更有清朝皇室巡游,宮廷大宴,無不與蒙餐緊密聯系。比如康熙33歲生日,在科爾沁草原大宴蒙古王公,就推出了蒙古名宴“萬聖宴”。加之歷屆美食節所研發的豐碩的成果,既有宮廷盛宴,也有王府家宴和地方名宴,從牧鋪氈房到宮廷、王府,各層次的科爾沁蒙餐無不呈現出豐富獨特的文化內涵,“蒙餐之都”譽在通遼,實至名歸。
那些名點名菜,也許曾經是一個故事,一段傳奇,带着誘人的濃香,在盤盞杯盅下歌頌着生活的美麗。如今,它呈現在人們的面前,讓人們漫步其中,共同吟唱生活的華彩樂章,享受草原文化的饋贈。悠久的歷史傳承,深厚的生活基礎,深遠的社會影響和崇尚自然、關注健康的飲食理念助推科爾沁蒙餐脫穎而出,走出內蒙古,走向全世界。
草原榮耀鑄就蒙餐輝煌。靚麗風景突顯餐飲華章。群眾基礎雄厚,特色品牌突出,研究成果豐富,市場前景廣闊。“中國蒙餐之都”讓人們在美食的足跡里發現歷史、文化、傳統與溫情。

以“塞外糧倉”打造“天下廚房”
轉化豐饒的農畜產品資源把令人垂涎的美食變成現實,在看到精湛菜品的那一刻,會突然懂得了什麼是對于文化的“守護傳承”,這樣的嘗試與創新,讓人們被千年充滿巧思的草原味道所感動……生活的樂趣可以有千萬種,而對于芸芸眾生來說,美食是生命中一抹別樣的色彩。品味蒙餐會讓許多熱愛美食的人一起,在數千年的傳統文化長河中感受草原味道的傳承。所以,當一席“玉米黃金宴”在中蒙俄餐飲大賽中奪冠時,人們不僅驚羨那巧奪天工的烹飪技藝,還感慨于“玉米黃金带”獨有的食材。
自上世紀60年代哲里木盟被譽為“內蒙古糧倉”之后,通遼農牧業歷經深化改革,產生了質的飛躍,農畜產品的豐富為飲食業繁榮提供了堅實基礎。如何把琳琅滿目的農畜產品擺上餐桌,就成為餐飲業者的責任。以科爾沁地域特色蒙餐為源頭,融合東北農耕文化的飲食習俗,以高品質牛羊肉、有機雜糧、山野菜為主要原料,繼承傳統,大膽出新,主推綠色、健康、天然的科爾沁美食和名優特產品,讓科爾沁蒙餐聲名遠播。
人們列舉科爾沁美食,少不了手把肉、烤羊排,而近年在各賓館飯店的餐桌上,以糧食為主的美味卻越來越受到人們青睞。這些當然得益于當地豐富的農畜產品。在一次以牛肉、玉米、蕎面為主要食材的餐飲大賽上,完成各種飲食作品達百余種,而以玉米做食材的美味佳肴竟有四十種之多。本土特色的飲食,滿載着豐厚的鄉土滋養和鄉愁寄托。那些別具特色的貓耳湯、玉米羹,更是一道道耐人尋味的存在。
由于對科爾沁美食的深入研究與改進,許多美味佳肴被打造成知名餐飲品牌。科爾沁蒙古餡成為中國名點,科爾沁牛肉干被評為中華名小吃,通遼手把肉是享譽各地的中國名菜,科爾沁炒米進入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黃金玉米宴被命名為“中華民族名宴”。這些名菜名點名宴反映出蒙餐在傳承與創新中的成果,標志着蒙餐發展的新里程。舊時王榭堂前“宴”,飛入尋常百姓家。獨特的創意、濃郁的風味、鮮明的主題,以一道道民族盛宴傳承着金戈鐵馬的先祖遺風,弘揚着崇尚天然的草原文明。
一道道鄉土菜肴,體現着生活智慧和生命尊嚴,呈現一個崭新的充滿煙火氣息的溫暖角度,領略千百年的尋常日子里,一茶一飯的生動氣韻,在日用飲食之間带給人們強有力的文化歸屬感。食材好,花樣多,市場大,需求廣。以“塞外糧倉”打造“天下廚房”,是通遼人給予社會的最好回報。

科爾沁味道:讓世界讀懂草原
從舌尖品味草原,以美食見證鄉愁,成為“中國蒙餐之都”的魅力所在。曉夜晨昏里,市井攤床前的一碗面,一張餅,一道菜,把通遼人的生存體驗以美食的絢麗呈現在全社會面前。
在《舌尖上的中國》熱播之后,現在人們把科爾沁美食與之相比,依然會有清新的感覺——一樣的精彩,不一樣的神奇。
在香噴噴的奶茶溫潤之后,嘗一串燒烤,嚼一塊牛肉干,來一碗蕎面餄餎,抑或貓耳湯……走遍通遼城市鄉村,無論農家牧鋪,到處美食薈萃,各領風騷。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與時俱進的開放大潮中,創新與傳承並進,形成了當下科爾沁飲食發展的最大特色。而正是這些變化,讓科爾沁蒙餐成為文化通遼的新名片。
伴隨着歷史前進的步伐,通遼地區飲食文化發生着巨大變化,其美食美餐吸引着世界的味蕾。科爾沁牛肉已經走進東南亞高檔酒店;通遼的玉米已經被譽為世界糧食之精華;紮旗的綠豆和遍布草原的天然菌類作為豐富食材,已經暢銷世界;奈曼西湖之鯉,曾經躍上田中角榮的餐桌和金日成的壽宴,一度成為通遼水產的驕傲;庫倫的蕎面已經成為走俏歐亞的保健食品。今日的科爾沁蒙餐食材之豐富已經非比昨日,但更具特色的是制作的精細化。經濟繁榮和生活進步,讓人們的飲食制作更加精細,煎炒烹炸各種烹飪技術達到極致,即使大家都醉心于燒烤,那器具、風味也各有不同。以精細化適應需求的多元化。人們除了品嘗傳統民族美食之外,還要探索創新菜品,獨特的蒙古族食品與國內外飲食精華相交融,豐富了多彩的飲食文化。
改革開放讓科爾沁草原承接八面來風,也給蒙餐發展带來發展機遇。走出通遼的科爾沁味道承載着草原記憶與鄉愁,代表着民族餐飲的榮耀。“白音哈日媧”、“科爾沁肥牛火鍋”、“哈薩爾聖地”“哈秋海”等名店已經遍布各地,成為傳承科爾沁飲食文化的“形象大使”,讓科爾沁美食里濃濃的人文情懷,暗合在人們的鄉愁眷戀中,伴隨着熱氣騰騰的美味佳肴而愈加久遠。
其實,食物從來就烙着族群、地域文明的印記,她代表着生存智慧,傳承着獨特技藝,連接着親緣和鄉情。科爾沁飲食文化在讓人們享受精神盛宴之外,將社會的發展、文化的傳承,以及傳統觀念的朴素力量融入其中,以豐富多彩的美味佳肴為切入點,刻畫出食物與人們生活的精神秉性之間的淵源與嬗變,表達出文化于飲食表達的獨特蘊意。
“一带一路”,美食带路。今天的科爾沁美食已經成為廣大旅游者的最愛。走進科爾沁草原,拓展的不僅是人們的視野,收獲的不僅是草原的美麗,還有那舌尖悠遠的馨香。
走在嘎達梅林小路上,品味成吉思汗的軍糧,吃一頓紮魯特烤羊背,科爾沁肥牛,或者是孝莊賜親宴,還有蒙古火鍋、庫倫餄餎、達爾罕炒米;現在許多人把科爾沁美食推介列入旅游產品之中,成為推進通遼全域旅游的重要內容。
如果你徜徉在心馳神往的五百公里景觀大道,那不僅是一條旅游景觀带,更是一條文化產業带,富民經濟带,當然也是一條飲食文化的宣傳带,蒙餐品牌的展示带。推進通遼的全域旅游將把“中國蒙餐之都”的品牌擦的更亮,叫的更響。科爾沁美食猶如一個窗口,展示着科爾沁的風采,又如一份請柬,邀請天下朋友解讀草原。科爾沁美食,將為人們鋪就一段愉悅的精神之旅。(亦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