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陕西 > 本地新闻

陕西36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2018-01-09
来源:陕西传媒网

  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我省36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占2017年度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总数的13.28%,其中自然科学奖6项、技术发明奖9项、科学技术进步奖21项。这些项目中,我省主持完成的共19项,其中14项为通用项目,数量居全国第4位。

  在6项自然科学奖项目中,我省主持完成3项,分别是:西安交通大学郭烈锦院士等人完成的“太阳能光催化制氢的多相流能质传输集储与转化理论及方法”项目、孙军教授等人完成的“金属材料强韧化的内在与外在微纳尺寸效应”项目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石光明教授等人完成的“编码混叠成像与计算重建理论方法研究”项目。

  在9项技术发明奖项目中,我省主持完成5项,其中通用项目4项,分别是: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汤慧萍教授等人完成的“高性能金属粉末多孔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项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建东教授等人完成的“密集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化资源管控技术”项目、西安交通大学赵玉龙教授等人完成的“高动态MEMS压阻式特种传感器及系列产品”项目和苏光辉教授等人完成的“先进核动力系统多因素跨维度强耦合动态分析技术及应用”项目。

  在2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中,我省主持完成11项,其中通用项目7项,分别是:西安交通大学以陶文铨院士和何雅玲院士等为带头人完成的“西安交通大学热质传递的数值预测控制及其工程应用创新团队”项目、郑庆华教授等人完成的“税务大数据计算与服务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赵钦新教授等人完成的“气液固凝并吸收抑制低温腐蚀的烟气深度冷却技术及应用”项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徐德龙院士等人完成的“冶金渣大规模替代水泥熟料制备高性能生态胶凝材料技术研发与推广”项目、西北工业大学张秋禹教授等人完成的“吸附分离聚合物材料结构调控与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项目、陕西科技大学张美云教授等人完成的“高性能纤维纸基功能材料制备共性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空军军医大学窦科峰教授等人完成的“肝移植新技术——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的建立与应用”项目。

  

 

  科技之光照亮创新发展之路

  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颁发,每年都是科技界的盛事,备受公众瞩目。国家科学技术奖是我国最权威的政府科技奖励,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的具体体现。国家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大家习惯称其为“国家三大奖”。此外,国家科学技术奖还包括授予外籍科学家或外国组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以及分量最重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方案》明确要求,要改革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进一步增强学术性、突出导向性、提升权威性、提高公信力、彰显荣誉性。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后首次颁奖,受到格外关注。

  近年来,陕西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和创新型省份建设,全省科技创新创业日趋活跃,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愈发凸显。“十二五”以来,陕西省共有232项重大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省内单位主持完成的获奖项目112项。这些优秀的成果,彰显了陕西省在基础研究和重大发明创新方面的优势。2017年,在我国科技奖励整体数量下降的情况下,陕西省36项重大科技成果受到国家表彰,占2017年度“国家三大奖”授奖总数的13.28%。本期集中介绍由陕西省主持完成的14项通用项目,这些科技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陕西省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家自然科学奖

  ■提升传感器的感知能力

  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完成的“编码混叠成像与计算重建理论方法研究”项目,属于信息科学中的成像技术领域。该项目阐明了用低分辨率探测器获取高分辨率图像的机制。基于该项目理论成果提出的火星光谱成像探测系统方案,入选我国火星探测器有效载荷设备的备选方案。基于该项目研发出的成果,已应用到新一代高分辨率遥感相机、临近空间飞行器、水下装备精确制导、新一代高分辨率光谱成像仪。该成果将大大提升传感器的感知能力,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进步。

  ■最佳高强韧性能组合的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强韧化是该领域追求的永恒主题和面临的共性关键问题。由西安交通大学完成的“金属材料强韧化的内在与外在微纳尺寸效应”项目,针对金属材料强度与延韧性之间存在的倒置关系难题,在具有三种典型晶体结构的金属材料中发现了其强韧化作用的新规律和新机制,为提高其强韧化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新思路。该项目产品已在金堆城钼业公司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大幅提升太阳能利用效率

  太阳能具有能流密度低、分散、不连续、不稳定等缺点。如何大幅度提高直接太阳能光氢转化效率,是太阳能利用的世界级难题。西安交通大学完成的“太阳能光催化制氢的多相流能质传输集储与转化理论及方法”项目,提出了大幅度提高光氢转化效率的新理论新方法。基于该项目理论,在渭南市华州区搭建了直接太阳能光催化制氢大型示范系统,实现了连续稳定的长周期运转,转化效率达到预期产业化指标。

  国家技术发明奖

  ■实现高性能金属粉末多孔产品规模化生产

  由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完成的“高性能金属粉末多孔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项目,发明了系列高性能金属粉末多孔材料及制备技术,产品性能与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支撑了我国核燃料的安全生产,促进了全球煤气化和多晶硅技术的进步,在航空航天、冶金、环保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技术成果已在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和西部宝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转化,建成了年产11万件高性能金属粉末多孔产品的规模生产线。

  ■推动高性能传感器国产化

  由西安交通大学历时10年完成的“高动态MEMS压阻式特种传感器及系列产品”项目,提出了传感器设计新思路,发明了高动态MEMS压阻式特种传感器及系列产品,解决了国防及石化等领域的应用急需。西安交通大学开发的高动态MEMS压阻式特种压力/加速度传感器及系列产品,打破了国际垄断,在航空航天发动机、卫星发射、石油开采运输等国家标志性科学工程与国防项目上实现了典型应用和产业化,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为高性能传感器的国产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实现核电关键技术国产化

  先进核动力系统是国家能源的重要支柱,国外一直对其核心设计分析技术严密封锁。西安交通大学经过14年持续攻关,完成了“先进核动力系统多因素跨维度强耦合动态分析技术及应用”项目。该项目发明了全系统跨维度多因素动态分析技术,满足了国家重大核电工程和国防核动力的设计需求。该项目成果应用于我国自主化三代核电(CAP1400和华龙一号)、XXX系列核潜艇、二代改进型核电项目以及我国出口巴基斯坦的恰希玛核电厂等国家重大核电工程和国防重点军工型号研发。

  ■实现网络随身而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完成的“密集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化资源管控技术”项目,发明了密集无线网络的网络化资源管控技术,实现了密集无线通信系统资源的网络化有序流动,保证了网络容量持续增长。该项目实现了网络随身而行,主要应用于体育馆、火车站等区域,目前已在人民大会堂、国家体育场、首都机场等重点区域应用,全球100多家运营商使用该项目的相关技术和产品,其市场份额连续3年位居世界首位。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打破发达国家对高性能纸基材料技术垄断

  由陕西科技大学联合烟台民士达特种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高性能纤维纸基功能材料制备共性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研制出高性能芳纶绝缘纸基材料、轻质高强芳纶蜂窝芯材、高强无石棉密封材料等产品,建成生产线13条,产品应用在高速列车、国产军用直升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并出口美国、俄罗斯、意大利、韩国等国家,打破了发达国家长期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主要技术指标达同类产品国际领先水平。

  ■提升我国吸附分离材料行业技术水平

  由西北工业大学联合西安蓝晓科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吸附分离聚合物材料结构调控与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项目,突破了制约材料性能提升的孔结构和表面结构调控等10项关键技术,建立了集成连续资源化分离技术体系,促进了我国吸附分离材料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并在冶金、制药等行业广泛应用,实现了我国镓资源化提取技术跨越式发展,节能减排效果显著,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研制出国家税务大数据分析平台

  由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税友软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税务大数据计算与服务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结合国家金税工程需求,创造性地将复杂网络理论应用于税务数据分析,提出“纳税人利益关联网络”概念并攻克相关核心技术,历经10年研制出国家税务大数据分析平台,解决了我国税务大数据计算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多项难题,为提升国家税收征管的公平性、公正性和科学性提供了技术保障,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促进我国冶金废渣资源化

  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联合西安德龙新型建筑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的“冶金渣大规模替代水泥熟料制备高性能生态胶凝材料技术研发与推广”项目,提升了我国低能耗超细粉碎、高效分离的技术水平,构建了建材工业与钢铁工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经济模式,推动了我国钢铁企业废渣资源化利用的进程。自2002年至今,该技术已在国内19家企业的32条生产线推广应用,为我国冶金废渣资源化利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实现低温腐蚀有效防控

  由西安交通大学联合青岛达能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气液固凝并吸收抑制低温腐蚀的烟气深度冷却技术及应用”项目,历经20年研究和工程实践,实现了低温腐蚀有效防控。项目研发的烟气深度冷却器及系统、装置及产品已应用于10余家生产企业,建成46条烟气深度冷却器生产线,近3年新增销售额47.6亿元,节煤16.08万吨,减排53.4万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肝移植新技术推动器官移植技术发展

  由空军军医大学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肝移植新技术——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的建立与应用”项目,提出了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新理念并展开系列创新应用,为代谢性肝病治疗提供了新方法,为解决器官移植超急性免疫排斥提供了新思路,建立了异种肝移植大动物模型,为推动异种肝移植走向临床提供了新手段,有力推动了我国器官移植技术发展。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

  西安交通大学热质传递的数值预测控制及其工程应用创新团队,经过20年的发展,形成了“勤奋进取、求实融洽、个性发展、科教融合”的团队文化。该团队重视基础研究,聚焦国际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创新人才培养,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团队围绕热能的高效清洁利用,开展了系统深入的创新研究,突破了一系列重大科学难题,开发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效低阻气体换热设备,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得到大规模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陕西日报记者 张梅)

[责任编辑:郑婵娟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