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上海 > 商報專稿

“心地善良”的女主人——蕭珊百年誕辰紀念展在滬舉行

2018-01-09
來源:香港商報網

巴金女兒李小林、孫甘露、周立民、巴金兒子李小棠(自左至右)正在觀展。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楊眉報道:“我自己最親愛的朋友,一個普通的文藝愛好者,一個成績不大的翻譯工作者,一個心地善良的人。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淚和血。”巴金先生在《懷念蕭珊》中這樣形容妻子蕭珊,她也作為巴金先生一生的愛人被人們熟知。2018年1月8日,正是蕭珊女士百歲誕辰,上海巴金故居以紀念展的方式,來紀念武康路113號的“心地善良”的女主人。

  作為巴金先生的夫人,蕭珊女士常年以照顧家庭、協助巴金先生處理出版事務為重,她的文學功底、翻譯水平常常被低估甚至忽視。此次展覽以八個展櫃的篇幅重點展出蕭珊女士的著譯作品,多為手稿及刊物影印件。如抗戰時期的隨筆作品《在傷兵醫院中》《在孤軍營中》《滬港途中》《在海防》《滇越路上》等,記下與民族共艱危的經歷,文字里洋溢着堅定、樂觀的精神。又如60年代的散文《幸福的會見》《在劉胡蘭烈士的故鄉》、描寫藥店營業員勞模事跡的散文《親人》等,反映了她主動融入社會生活的經歷,她以富有個性的筆調寫出自己對新社會的理解。

  巴金故居的餐廳里有一架鋼琴,是蕭珊女士用自己第一部翻譯作品《阿細亞》的稿費購買、贈送給女兒小林的禮物,熟悉故居的讀者對這個故事已是耳熟能詳。在特設的四個譯作展櫃中,不僅有《阿細亞》,還有《初戀》、《小姐——鄉下姑娘》、《別爾金小說集》等作品的手稿,端麗娟秀的文字、遍布稿紙的圈叉塗改,訴說着一個譯者的心血,有的譯稿上面還有巴金線上修改和增補的手跡。巴金曾這樣評論蕭珊的譯筆:“我很喜歡她翻譯的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小說。雖然譯文並不恰當,也不是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風格,它們卻是有創造性的文學作品,閱讀它們對我是一種享受。”

  此次還展出了一九六〇年代蕭珊創作的未刊稿和未完成稿,這也是第一次面向公眾展出。如《蕭珊自傳》、《王平和蘇強》(又名《兩個男孩的故事》)、《外婆的故事》、《我懷念城門公社》等,記錄着融入新社會、緊跟時代脈搏的蕭珊在創作方面的眼光和努力。這些稿件歷經劫難,能夠保存至今,十分珍貴,從中,我們也能看出一代知識女性追求光明追求進步的足跡。

  此次展覽于1月8日開展,巴金故居特制系列紀念品,包括限量版紀念門票、紀念明信片等,多媒體室將播放《懷念蕭珊》短片,本次展覽將持續數月。

[責任編輯:程向明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