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福建 > 商報專稿

康濤:泉州半數規上企業實現機器換工

2018-03-07
來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田琴、呂斯達北京報道:“泉州市是福建省的一個制造業大市,泉州市的工業增加值佔了全省的30%,比重比較高,這是改革開放近40年來奮斗的成果,但另一方面也還存在短板,” 6日下午,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福建省代表團全體會議上,中共泉州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康濤就泉州的產業轉型升級問題進行發言,直面不足並謀划解決之道。

  康濤在發言中指出,泉州的傳統產業雖然有領先優勢、有規模、有品牌、有影響力,在全國處于比較前列的地位,比如中國馳名商標總數154枚,在全國排在第二;但這幾年依然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在技術、資金、成本等方面的問題也逐漸放大起來。其次,泉州以傳統優勢產業為主,其他產業還不夠發展。為此,按照實施中國智造2025示范的要求,泉州提出要謀划打造傳統優勢產業、重化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三大產業板塊三足鼎立的格局。

  “石化產業我們有聯合石化、中化兩個龍頭,我們的任務就是把它的產業鏈做長做粗做強;高新技術產業現在打造三個產業鏈,一個就是以晉華存儲器為龍頭的集成電路產業鏈,第二個是以三安光電為主的半導體化合物產業鏈,第三個是以石墨烯带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產業鏈。”康濤表示。本報記者也了解到,包括傳統、重化、高新在內的這“三大板塊”目前已佔泉州全市工業總產值超九成,未來三年還將通過持續發展和優化結構,支撐起泉州萬億經濟強市的版圖。

  “傳統產業我們要打造良好的產業生態圈,要解決傳統產業能夠在轉型升級中留下來的問題,我們要做的不是騰籠換鳥,而是轉型升級,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做工作”。康濤表示,針對人工成本上升比較快的問題,進行機器換工、數控一代,目前泉州全市每年大概有1000億左右的工業技改投資,投向機器換工,規模以上工業領域有一半以上企業實現了機器換工,節約人力成本30%以上。面對中小企業普遍缺技術、缺研發情況,大力扶持36個與大院大所合作的技術平台。這其中,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制造研究所短短四年時間就為企業解決了200多個技術難題;同時,積極打造產業生態鏈,企業單打獨斗現在是不行的,泉州光是紡織服裝企業就有15000多家,這15000家如果都從一塊布做起、做成衣品牌是不行的,所以要打造小中大三個產業圈。

  據康濤分析,“小”就是企業小生態,主要是龍頭企業在做,比方說安踏公司就是做智能化大數據,把整個生產、倉儲、配送全過程建立起來;“中”就是產業中生態,推動全產業鏈協同,引導大中小企業分工協作,龍頭企業、專業代工、配套企業等產業環節良性互動;“大”就是社會大生態,推進全要素的整合,主要從過去提供土地、用工、資金等傳統要素,轉向更多的提供高端要素,城市的環境和全方位的服務,包括供應鏈金融、公共研發設計平台、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展示展覽平台、公共學習培訓等,同時泉州還成功申辦世界中學生運動會、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足球賽等賽事,推動體育賽事服務業與體育制造業互動發展。

[責任編輯:肖靜文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